2024-08-28 00: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沉 洲



异域之风催开中国魂

 

   

 

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讲,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老师讲得何等意气风发,我们听着也自豪无比。无独有偶,福州也有三宝,那是寿山石雕、脱胎漆和软木画,只可惜当年没能闹到妇孺咸知的地步。现在,它们也都闻名遐迩,赫然出现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成为中华民间手工艺的奇葩瑰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外贸系统工作的朋友曾经送过一个软木画小摆件给我,玻璃罩着,可以两面摆放双面看。后来,搬了一回家,就不见踪影了。当年,每逢遇到亲朋好友或单位同事婚嫁喜事,大家都会凑份子表心意,二三十块钱,常常是送一件软木画做贺礼。那个年代,软木画可是福州宾馆、商店和家居中常见的装饰物。

大约1993年吧,帮助这位朋友出口的软木画产品制作宣传单。他带我到软木画之乡福州北郊的西园村,记得是在一幢村民住宅的一楼大厅,墙边靠着一摞摞软木画壁挂成品,我们一面面翻找,挑选画面富于艺术感的拿出来拍摄。如今回想起来,一幅叫《草船借箭》的作品还深深印于脑海。苍茫的芦苇荡,漆黑一片的江面上雾霭紧锁,由远而近漂来一溜木船,两舷摆满草把子。忽然间,战鼓声和呐喊声大作,曹军的弓弩手向江心万箭乱发,一时间里,箭矢如蝗,纷纷钉在两舷的草把子上。诸葛亮在老天爷的协助下,充分利用了曹操多疑性格,轻摇羽扇,借来十万支箭,解了周瑜的杀身之祸。

经典故事的画面构图新颖,布局别致,而且富于层次感。大片黑底上,蜿蜒而出的金黄色木船显得格外醒目,而黑底也可视为一种留白处理,它渲染了白雾迷茫氤氲的艺术氛围,营造出以虚衬实的效果。大面积平面空底上,是一溜精雕细镂的木船和千万支竖起的箭镞,生动灵气,工艺精湛。画幅上,面与线、粗与细、大与小、虚与实彼此互衬,相得益彰,让观者产生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得透风的节奏感。整个画面显得美感十足,古朴而隽永。后来,知道目前软木画类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早年制作《草船借箭》的作品,是出自他之手。

由此想到,上乘的工艺品一旦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生命,也能脱离工艺范畴,进入现代艺术队列,让人刮目相看。

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和台湾厅,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已经挂着《武夷春色》《泉州东西塔》《福州西湖》《鹭岛风光》等大型软木画,那些都是福州软木画工艺大师们精工细作的作品。

仔细算来,软木画的创制历史也仅有百年,与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的寿山石雕和清朝乾隆年间出现的脱胎漆器,年份相去甚远。软木画能跃为福州“三宝”之一,没有其独自的魅力是很难达到的。

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顺理成章萌发出来的,和它们迥然不同。软木画居然有“混血”的痕迹,还是鸦片战争后福州民间工艺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流传下来的故事版本是这样,1914年,倡导发展福州民间工艺的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一张欧洲圣诞贺年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的木雕技师陈春润,希望能予仿制。陈春润便召集在此工读的吴启棋等人一起潜心研制,他们模仿这张木片制成的风景画,把水松削成薄片,用传统木雕手法,雕刻成自然景观,再以中国山水画的结构布局,粘贴于厚纸片上,制成第一件比较简单的木片画。后来,又改用热水瓶的软木塞,薄刀雕刻山水图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轮船救生圈软木衬垫酷似外国贺卡上的材料,不仅色泽金黄,而且质地柔软、易于用刀。就把它削切成薄如蝉翼的薄片,雕刻成亭阁、树木和鸟兽等小构件,再拼贴成一张精巧雅致的画。这种以刀代笔、雕镂结合的画,后来被他们顺口叫成了“软木画”。此后,三人通力合作,不断改进提升软木画,从创制初期的小型纸片贺卡发展到平面薄雕挂框。又经过数年研究,还制作出半立体的浮雕壁挂,在有水波、远山、云彩描底的厚纸板底衬上,将软木雕成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用麻杆起胚,支立粘贴,仿照中国山水画的构思布局,组装拼配。这时的画面开始讲究远近层次,刀法技艺更为精细,再配上玻璃框,便成为富有创意和工艺技巧的软木画作品。半立体软木画的问世,很快招来了买主青睐。从此,这种罕见的手工技艺开始登上高高的艺术殿堂,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手工艺品种。

软木画开山鼻祖之一的吴启棋是福州西园村人,在福州工艺传习所工读三年毕业后,他改木雕为软木画生产,回到西园村老家开设软木画作坊,在家族亲友中带徒传艺。后来,村人竞相学艺,西园村附近的罗汉山、水头山山麓便成了软木画艺人的聚居地。时间一久,西园村便有了软木画专业村的美誉。发展到全盛时期,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软木画生产,软木画成为西园村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欧洲的一张贺卡不仅激发了一个工艺品种的诞生,而且主材也是从异域输入的。所谓软木,它是生长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其性质稳定,有不透气、不透水、不易燃、不褪色、不易变形、抗腐蚀、耐磨等诸多优点。而且纹理细润、质地轻软柔韧、富于弹性。关键还在于其色调古色古香,鹅黄、土黄、姜黄、果黄、焦黄、橘黄……富丽堂皇的黄色系列,色相雅致,极富表现力,尤为中国人所钟情。

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代表动感和灵性的飞禽走兽不可或缺。中药材通脱木的茎髓通体洁白,体轻质柔有弹性,易于雕镂镶嵌,和欧洲软木和谐匹配。在软木画里,用它制成的熊猫、丹顶鹤、鹭鸟、孔雀等,点缀于黑底的天空和土黄的树木间,在黑黄为主的古雅色调下,画面被衬托得很是精神。白色的通脱木,有节制地丰富了画面色彩,寓动于静。

无论有多少异域基因,软木画的核心肯定是中国之魂。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中国民间雕刻技艺与中国山水画幽远意境的完美结合。换一句话说,也就是用软木雕刻出来的中国画。

组成软木画的构件,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廊桥画舫、鸟兽人物……都是运用传统雕刻技法精雕巧镂成的,浮雕、圆雕、透雕、微雕、刻纸、剪纸等等,无所不用。然后再仿以中国山水画的章法笔意以及中国的园林布局,巧粘隐接、嵌拼组合,做到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最后制成一件件具有中国画韵味的奇画,洋溢着浓郁的东方民族风格。

软木画所表现的题材,其本身很多便是传统中国画的内容,什么松鹤延年、寒江独钓、江山帆影、枯梅逢春、八仙过海,迎客松、白鹤图、晚归、梅花香自苦寒来……且不论落款印章、诗词题签的形式,就是“运刀意在先,下刀心中有”的口诀要旨,和中国画落笔前的成竹在胸也是如出一辙。

软木画全盘接收了中国山水画卷,高处鸟瞰的构图和散点透视原理,移步换景写春秋。在各个立足点上聚焦重要物象并凸现出来,而让视域外不重要的景物模糊,从而增强画面宽广和层次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软木画的手工艺流程精细严谨,从效果设计图到装框完成,前后需要经过大小18道工序。软木画的每道工序均由人工拼装组件完成,传统均采用流水线作业,艺人们各司其职,又必须精诚合作。首先要从大块软木上取材,削切成厚度不同的片材,然后将薄片镂刻成各种纹理纤细的小部件。一幢楼阁常常需要耗费数小时。窗棂、椽子、柱子等如火柴棍一般大小,密匝匝的屋瓦也不足一厘米,而松树针叶更是细如发丝。最后,根据设计图纸,用胶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根的细线条逐一粘贴,在特制的造型挂框、屏风,或平面或立体组合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工序十分繁复。一幅中型软木画,往往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才可能制作完成。如此巧手,充满了东方人的智慧。

软木画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大类,一种是仿宋代山水画,意境幽远,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在整个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应该是山水画,而宋代的山水画已经抵达一个高峰。

另一种是微缩景观,如《苏州园林》《寒山寺》这样的圆雕,立体全方位,比例严谨,形象逼真,俨然就是玲珑剔透的仿真模型。通过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手法,使观者于方寸间可辨千里之秀,恍惚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新中国诞生后,软木画有了飞跃式的大发展,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软木画构件机器的改进和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艺术欣赏价值也明显提高。造型各异、新颖别致的透屏立体软木画产品的问世,进一步完善了软木画刀法技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软木画产品向中、小型普及品和旅游纪念品方向拓展。外框造型精美别致,小巧玲珑,有圆形、拱形、菱形、长方形、海棠形、扇形等,还出现了熊猫、孔雀、蝴蝶等新颖的动物图案。并与漆器、灯具等结合创新出数百种典雅的礼品、展品、陈列装饰品、实用工艺品。这些雅堂陈设、礼品馈赠、旅游纪念和各种实用装饰的工艺品,共有二百多种规格,三四百个花色品种。吸引了国内外工艺品市场的关注,短期内获得大量订单,一时销量猛增,产品供需两旺。

软木画产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值仅有十几万元,从业人员不到一百人发展到八十年代高达一万五千多人。仅福州地区,软木画生产企业已达到20多家,产品畅销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高达五千多万元,是当时福建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鼎盛时期,软木画之乡西园村,几乎家家从事软木画产业,人人操刀刻软木。有人说笑话,村里能拿筷子的都会做软木画。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创新,生产企业缺乏对工艺品牌的保护意识,再加上社会上的经销商贪图蝇头小利,把粗制滥造的次品低价混进市场,造成无序竞争,产品供过于求,导致软木画声誉受损。严重依赖出口的软木画遭受重创,短短几年内,软木画厂纷纷倒闭关门、大师封刀休艺、人员下岗转行,软木画产业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

如今,福州软木画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出台政策,成立了西园软木画协会和软木画研发中心,建立了软木画生产基地,对软木画这朵手工艺奇葩的传承进行保护。从鼎盛时期万余人涌入淘金到当下几十余人的坚守,这个产业不正常的高烧已经退去,人们都在痛定思痛地反思,思考着下一个百年的产业之路该怎么走,才能更久更远。

毫无疑问,中国的产能过剩也出现在了工艺美术界。仅仅靠人海战术、靠祖传技艺赚取外汇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必须通过艺术激发天赋和专业学习,提升软木画产业的艺术附加值。像其他艺术品种那样,在优胜劣汰中使这个东西方“混血”的工艺品再次创新上档次,重获世人青睐。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