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23: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茶亭十番  古韵飘香

——访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音乐少儿培训基地

 

蔡天初

 

 

如今,“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校一本”的办学模式已被摒弃,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特色教育成为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成为中小学追求的理想办学境界。福州台江第四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台四小)创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亭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所呈现的特色教育,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百年老校  持与国粹

 

台江,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沉淀,“茶亭十番”音乐便是其中之一。它历史悠久,乐器独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丙申中秋季节,我随采访团走进台江,想对十番音乐进行一番比较深入的探究。区文体局吴予副局长介绍我到台四小,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亭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在那里,非遗传承人也在那里任教,台四小十番乐队在“圈内”的名气也不小。

我在校门口见到潘佳娜校长。她带我去参观校区,而且对独特的学校景致侃侃而谈。她告诉我,台四小创办于1920年,原名福州平民小学。1952年,由私立平民小学和福商小学合并为小桥第二中心小学。1956年5月更名为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创建绿色教育活动先进学校”。2006年11月,台江区人民政府授予台四小为首个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在这里,携手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亭十番音乐,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是台四小办学特色之一。

据介绍,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台江的北部茶亭街,那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早在清朝时,茶亭就有“十锣天”和“盛世原音”等十番乐社,继之先后出现“听月楼”“二听月楼”“三听月楼”“新听月楼”和“乐乐乐”等民间十番乐团。乐团成员多是日作晚归的茶亭周边手工业作坊工人和农民。当时茶亭的十番艺人也四处传艺,曾东渡到台湾省南部,为在台垦殖的闽人和台胞传艺,演习十番音乐。清朝郑洛英《耻虚斋诗抄·榕城之夕竹枝词》写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反映了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

“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06年,茶亭十番申遗成功,台四小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提高认识,增强民族责任感为基点,下大力气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为切入点,创办“茶亭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10年来,组建的校十番乐队,先后获得“福建省首届十番音乐精品展示汇演优秀奖”“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省中小学生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器乐类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在省、市、区组织的上百次文艺演出或比赛中名列前茅,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台四小所取的成绩,与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实验学校分不开。在校内开设了“茶亭十番音乐”校本课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础,努力尽到了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义务。

台四小通过校本课程,对十番音乐的曲牌曲调或是演奏形式的研究,看到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在教学上也能探究古人的思想与感情,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同时,学校在实施特色教育的同时,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开发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潘校长说:“我校十番走过十年的历史,培养了很多人才。以往没放在课堂,现在是纳入课堂教学。从一、二年级开始学,点面结合,设有普及和提高班,可以组成多支演奏队伍。在节日的时候让孩子们登台亮相,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国学古韵,让学生充分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

令人高兴的是,土生土长的茶亭十番音乐,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台四小“新生代”组建的十番小乐团接力传承,在学校生根发芽,让茶亭十番国粹在台四小开花、结果。

 

继往开来  传承古乐

 

茶亭十番音乐的独有魅力,大多归功于它独具特色的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奏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有个演变过程,最初只有五件:长鼓(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由于略显单调,便加进了清鼓(嗒嗒)、云锣(十锦锣)。后来,为了求得音量上的平衡,又加上双笛(笙)、双管(逗管)、双胡(椰胡),这样所用乐器就有十种了,此时乐队规模也基本成型。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有的加入二胡、月琴、三弦等乐器。关于“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茶亭十番的每种乐器音色个性都很鲜明,穿透力强,十种乐器齐鸣时,别有一番滋味。”十番音乐曲调高亢悠扬,丝竹音色圆润浑厚,锣鼓板盖配合严密和谐,听起来悠扬悦耳,明快流畅,似乎因为它太美好,故十番音乐乐器便名以“十番”。

对十番有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番”者更番之谓,即同一首曲牌连续轮番演奏多遍;也有的认为,民间均以十字表示吉庆,故称“十番”。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建省“武夷之春”音乐节的舞台演出时,所用十番乐器竟达二十多种,几乎涵盖了民族乐队的所有乐器,这确实有点令人费解。

陪同参观的老师告诉我:“台四小现在茶亭十番乐器己成型,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只是根据不同的曲牌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看来,乐器中逗管和椰胡为主奏乐器,为十番管弦中一对姐妹乐器,笙、笛、三弦作为配音和声。据了解,“培训基地”落户后,台四小将一、二年级学生分为B队,三至六年级学生分为A队,每队再细分成“管乐、弦乐、打击乐”三个班,聘请茶亭十番传承人陈英木老艺人和他的三位弟子阮须林、郑珠玉、林依水老艺人亲自传授和培训。三位老艺人分别负责打击乐、椰胡、笛子类乐器教学,学校三位专职音乐老师黄卫华、翁慧、唐炜婷分别跟班,成为台四小茶亭十番的传承艺人和教学的组织者。教与学得到很好落实,每周一、三下午和周天上午是小学员们的练习时间。即使是寒暑假,学员们也要参加近20次训练。每隔两年,学校从一二年级的新生中挑选学员进入基础班,待基础班学员基本功扎实了,再从中挑选演出班成员,进入演出班,开始练习组牌。台四小茶亭十番乐队参加福建省校本教研研讨会专场演出《春华秋实》,与会嘉宾给予高度评价。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激情和热爱,有这样一些人,为音乐出发,为音乐寻找,也为音乐坚守。那天,在台四小演出厅,我们被孩子们演奏的十番音乐陶醉了,演出用古朴与现代风格迥异的节目交替进行,潮涨潮落、起承转合,一次次将演出推向高潮,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是一群孩子演奏的。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林依水老师退休前在战士歌舞团工作,擅长二胡、扬琴演奏,后改椰胡演奏。他说,椰胡演奏主要是运用抖弓和煞弓,同时配合上滑音、下滑音、倚音等技巧来装饰音符,这样音色才富有韵味。说到这,老人随手从小演员手上拿过一把椰胡,一段略带低沉、优美淳厚的古乐从他的手中缓缓流出。

据郑珠玉老艺人介绍,逗管也称头管、斗管,属于中低音伴奏乐器,既可表现激昂热烈的情绪,也能抒发悲凉哀怨的情怀。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要学滑音、花舌、颤音等特色技巧。他说,过去“哨头”都在“老天华乐器店”购买,现在自己用塑料管制成,这是茶亭十番乐器最难学的一种,学好不易。

阮须林老艺人风趣地说,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以敲击的鼓、锣、钟、磬、铃、狼串和木鱼以及夹子、吉子等乐器为主,具有不同节奏、音色、音量,或齐击,或轮击,或交替敲击,构成多种多样的锣鼓点(锣鼓经),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十番的民族乐器,炉火纯青的奏技法,可以把简单的曲子复杂化,在弹奏中生出很多百听不厌的变化来,因此颇受一些人喜欢。合奏民间音乐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手法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茶亭十番音乐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除了乐器外,音乐曲目的传播和继承多是依赖口耳相传。学校请了老艺人口头吟唱,然后把乐谱写出来,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曲牌。十番曲牌中流传的有100多首,每首都有一定的内容,描述一定的意境。新中国成立后,十番音乐在反映新题材方面有所发展,如新的曲牌,以管弦乐与打击乐合奏,加上雄壮的歌词,深受观众欢迎。此外,还把戏曲音乐移植为十番音乐演奏,也有新的成就。据陈英木老艺人介绍,茶亭十番音乐最早只有“福套”“干牌”“滴流水”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为“文干”“武干”两套。其在福州经历了三次发展高峰,一直保留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赞誉曲牌:慢如小桥流水,婉转悦耳;快似电闪雷鸣,高亢激越。既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同时,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

潘校长说,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学校每周都举行十番音乐“秀”。组织音乐快闪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十番音乐与现代教育融合,让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活”在当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满园春色  共享瑰宝

 

民间音乐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民众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会历史的前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传承和发展。台四小实践将民间音乐植入学校音乐教育,让学校音乐教育对传承发展民间音乐发挥作用。从民间到舞台,从民众到课堂,从学校到社会,“中国音乐是一条流动不竭、曲折漫长的长河”,这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伍国栋先生说的。

这几年,台四小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办得有声有色,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地处上下杭茶亭街的资源,整合了教师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坚持不懈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十番乐”极容易唤起“乡愁”和归属感。它是当代人认识福州的传统窗口,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越来越重要。2016年6月11日,台四小十番乐队参加了在区陈文龙尚书庙举办的第十一届“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一曲《钱箭十番》博得了满场掌声;小品《遇见十番》将时代与传统融合;老少两代的十番合奏融合,将展演的气氛拉得很高。本次展演通过十番音乐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又一次很好的尝试。近年来,台四小十番乐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受到广泛好评,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介绍,2016年5月31日,由台江区文体局、教育局主办,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台四小承办了“古乐飘香童心飞扬”,台江区庆祝“非遗进校园”十周年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活动,在台四小举行。活动分为“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图片展和汇报演出等几个部分。少儿十番乐队演奏了十番合奏曲《钱箭与十番》和小品《遇见十番》,最后由台江区茶亭十番乐队的老艺人们演奏的十番传统曲目《雁来红》压轴。在场的观众感受到了传统十番音乐的独特韵味与良好传承。台四小培养学员数千人,先后参加省、市、区各项非遗展演,多次获殊荣。同时,推动台江区实验小学成为少儿闽剧、伬唱培训基地,台江区宁化小学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培训基地,台江区第三中心小学成为十番伬、疍民渔歌培训基地。目前台江区有四个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五个区非遗培训基地。

十番音乐要吸引更多的受众,仅仅保留古典音乐的原汁原味是不够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融合和创新,并加入现代元素,让它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创新才是传统音乐被大众市场接受的法宝。目前,福州民间乐队已经开始尝试与现代电音乐队联合演出,把逗管、狼串、云锣等传统乐器和电吉他、架子鼓结合起来,在喜庆热闹的传统音乐中加入富有现代气息、节奏明快的元素,满足现代都市人的需求。

潘校长说,我们在推进十番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向纵深发展,必须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创新,创出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把这项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丰富校本教材的内容。为了茶亭十番音乐曲谱能永远流传,学校在已开发的茶亭十番音乐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进度,本校教师在国家级茶亭十番传人陈英木老人和其他老艺人的指导下,继续积极探索,编写茶亭十番音乐校本教材,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茶亭十番音乐的曲目。

——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聘请专业教师、民间艺人定期给他们指导、传艺,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茶亭十番音乐训练的师资队伍。

——扩大教育辐射面。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茶亭十番音乐,热爱茶亭十番音乐,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热爱十番音乐的学生,加入十番音乐训练队伍,壮大茶亭十番音乐队伍,达到普及程度。

——对外有一个展示的窗口。今年,学校结合上下杭改建工程开工,校园要进行改造,校区面积要从现在13亩多扩建为32亩。重新规划新的台四小,有演出剧场,作为闽都文化展示地。

对茶亭十番进行一系列扎实、细致的研究、抢救、保护工作后,台江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近期政府又在普查整理的基础上,加大了投入,做好“抢救性”的保护,举行“古韵新声”十番音乐专场演出,举办少儿十番音乐培训班,重组三支十番乐队,重新整理、创作了多首十番乐曲,并拟出版《十番音乐系列丛书》,举办十番音乐研讨会,以及十番音乐展演等。区文化馆也在十番音乐的保护工作方面下了功夫,成立了“福州茶亭十番音乐乐队”,由民间艺人和音乐专家共同合作,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十番音乐,整理、收录茶亭十番音乐的文化典籍《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曲谱集》并制成光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十番音乐凭借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及浓厚的乡土气息,推陈出新,焕发新的艺术青春。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