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定海古城
石华鹏
一
中国有两座定海古城:一座浙江舟山定海古城;一座福建连江定海古城。
时空流转,万物生生灭灭。如今,舟山定海古城已演变成舟山市的一个城区了,现代城市的“新”容不下历史的“古”与“旧”,古城标志性的遗迹,如古城墙、古城门以及成片的古民居拆毁殆尽。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攻陷定海,这座小城的美惊呆了一个叫爱德华的随军医生:“天呐!简直就是一座花园!”英国人眼中的那座古典的花园今天已不复存在,那座雕刻有1200多年时光的古城,只留在发黄的书页、稀薄的记忆和恒久的“定海”二字中了。
相比之下,福建连江定海古城算是幸运的。它仿佛一直在那里,天经地义似的,时间在它面前保持了最大的耐心,一切似乎未曾改变。一个阳光很好的春天的午后,我走进了连江定海古城,犹如走进了一部书里,书里的故事传奇而厚重。
穿过一条百余米长的热闹街市,尽头便是面海而筑的南城门,城墙高6米多,由大石条垒砌,高大气派,上书“定海古城”四字。城墙前这条簇新而现代的街市,是前几年填海建造的,与古旧斑驳的城墙形成对比。古时没有这条街市,潮汐涨上来,海涛拍击城墙根,卷起千堆雪。从南城门进入,一道连续建筑有3个拱洞的城门,是谓“三重门”,为闽东沿海罕见的古建筑。
过城门左转,踏着一条古旧石阶登上城墙,视野随之开阔,古城堡的整体格局尽收眼底。城墙沿海环山筑造,顺山势蜿蜒起伏,上山坡至东城门,接后城墙,延至西城门,与南城门合围,全长2000余米,如巨龙盘山镇海,山海相衬,颇有气势。据说我们站立的瓮城上,曾建有5扇4间大城楼,俯视定海湾,城楼于辛亥光复时被拆毁。以城墙为界,形成了城里、城外两城。城内民居顺山势而建,那种“人”字形斜屋顶的三两层民居如梯田般叠加而上,阳光下,成片的暗红色屋顶熠熠生辉。城外古榕葱葱,远处的大海苍茫如雾。
尽管东、西城门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城墙也已淹没于民居之中,城外也有填海新建街市,但连江定海古城堡保存依然完好,其规模依旧如昨,城堡的轮廓和格局大致可见,昔日的气韵和风采仍藏于一砖一瓦之中。这一切,或许这个位于定海湾北部的小小半岛地处海隅没有更大的开疆之地,限制其翻天覆地变化的缘故吧?所以我们才有幸,在今天,在闽地,还能见到这样一座保存相当完整的大石城。
据陪同我的当地朋友说,他的家乡——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本没有这座古城堡,明初洪武帝朱元璋令筑浙江定海城,误传成了筑“连江定海城”,结果就有了这座古城。或许这只是朋友的一种戏说,但历史有时就如一位吊诡的魔术师,你不知道下一秒钟他的帽子里会变出不可思议的什么来,比如名称同叫“定海”,同样筑有古城堡,舟山定海的声名甚至响亮于连江定海,但是谁曾想若干年之后,舟山定海古城不见了,而连江定海古城依然默默耸立,以千年不变的姿势默默注视着这片美丽的海湾……这一切是天意还是人愿,不得而知。
二
从城墙上下来,回到城门口。这座有“三重门”的古城门再一次吸引我的目光。这座城门设计独特,我们鲜有见过。大多数古城门正中设门,顺方向而开,北城门朝北开,南城门朝南开,而此南城门正中无门,若需进城,要从城门左侧城门通过。门在南城门左侧朝西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历经600多年的定海城堡,遭受过近百次战火洗劫以及风灾侵袭。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城门被攻破,全城陷落遭遇劫难,城内部分建筑毁于一旦。因为南城门过于暴露,易受攻击,定海军民吸取教训,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将城南门改西向,将原南门向外拓展6.6米筑造凸城墙,仍以大石条四周垒砌,在凸城西侧墙上向西边开2米多厚、2米多高的小城门——至今仍是城内外的通道,并在此城门额上镌上石匾,匾额阴刻楷书四个大字“会城重镇”。意谓:定海城堡是一个省会城市的拱卫重镇。倭在城外,不知城门于何处,易守难攻。
踱过朝西开的城门之后,左转便是南向开的两道内城门。这三道城门,均呈拱形,古朴敦厚,有600多年历史了,用来开闭的门扇虽俱毁无存,但门臼、门闸档仍留存城墙内。据《福宁府志》记载,定海城堡内城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外门每扇高2.5米、宽0.9米,均用铁板包厚木上钉,铁板和钉重146斤,为耐海雾擦涂桐油。大门前还设置附板,如遇警急,则下板重闸。城门之坚固可见一斑。
此后,福建沿海所城屡遭攻破,唯定海城汗毛不动。它屹立于闽江口北岸,守卫海防,保卫省城。定海不过一个小渔村,筑有如此精钢不破的城堡,又是筑于何时?何人所筑?因何而筑呢?
为连江定海城堡垒砌第一根大石条的是周德兴,投入这一浩大工程的是周德兴手下的上万民兵和上千海戍兵,时间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翻开福建沿海地图,即使你不是军事专家,也会发现串成一线的漳州铜山、泉州浯屿、莆田南日、宁德嵛山、连江定海构成了八闽海疆的重要屏障,而定海的地理位置于省会福州更为要害,它控江扼海,是闽江口北咽喉,福州门户。明代兵部尚书吴文华记说:“独定海亘大海,首敌冲,最为省会咽喉。”当外敌来侵扰时,定海成为防卫和抵御的前哨。
由于定海位于黄岐半岛南突出部,坐拥定海湾,海产丰富,历来是舟楫航行、停泊的寄锚地,所以定海也成为倭患和海盗“青睐”和“光临”的地方。元代之后,倭患日盛,定海民众不堪其扰。在此情况下,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治沿海倭患,加强防倭战备,请出年迈的老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周德兴是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乃近邻故旧。他追随朱元璋投入了推翻元朝的战争,屡立战功。明王朝建立以后,他又奉命征伐蛮夷,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立下了战功,被封为江夏侯,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到福建督建防卫所。
周德兴入闽后,在全省沿海要害处修筑防卫所城16处,设置类似现在边防派出所的巡检司45个,从军事设施和机构上健全了防海之策。定海城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筑造的。城堡建好后,城外挖城壕,设立瓮城、城门、哨台、水涵等,城内设置参将衙门,城北设左右中军署,衙门前建有接官亭。历史上,倭患和海盗侵扰东南沿海150余年,定海城堡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坚固城堡。
定海城堡自建成开始历经几次修复,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增修城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复城毁之处,2005年第4次修建,修复南城门、北城门。2010年,人们在北城门附近山林中,新发现一段古城墙遗迹。城墙有一二十米长,高约3米,掩映在一处被树荫和枯藤遮盖的角落里。“这段古城墙的发现,为定海古城的勘界增加了新的实物依据。”从事《定海志》编撰的65岁的黄家殿老师说,“发掘、修复更多的古城遗迹,是留住历史的一种方式。”
三
进得城来,一条条石板小路像一位位向导,把我们带进一个迷宫般的古城世界里。行走于或宽或窄的巷道上,总会与那些有些说头有些来历的古迹不期而遇,比如明代的沈有荣参将府,比如古城正中的据说规格相当于省一级的城隍庙,比如供奉和平女神妈祖的天后宫等,当然还有一些难以说清来头的普通的明清古宅,比如何氏大厝、黄氏宗祠等。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久远、时代变迁,加上这些古迹成为定海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没刻意保护,所以大多损毁,尚留部分旧式建筑,或作他用,或简单保护起来。有意思的是,定海的每一处古迹无不烙上了兵火的印迹:参将府当年就是兵戎森严的指挥所,城隍庙就是因为当年守城官级高而规格高,一些古宅更是因为多次战火侵袭而踪迹全无……
可以不夸张地说,定海曾是一座战争之城。代代驻兵,朝朝设防。定海城堡从建筑的那一天起,便饱受沧桑、风雨和战火洗礼。
史书记载,倭患始于元代,明代为烈。据《连江县志》记载,明永乐至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达150多年,连江县遭倭犯境16次,其中4次经连江犯省会福州。倭寇所经之处,均遭疯狂的劫掠焚杀,死者狼藉,庐舍一空。期间,定海遭倭患侵扰计8次,其中最为著名和惨烈的一次发生在明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十五日,倭寇大举侵犯定海。从塔仔尾上岸,企图由双髻山入城攻掠定海城堡。定海军民奋起抵御,千户汤俊、百户任简、金旺、朱文、丁铭5位将领及佐吏率兵出东城门,在双髻山下、校场前等处与倭寇浴血奋战。生擒倭酋在东关山山坡斩首,头颅从坡上滚落而下,此处地名称作“倭头坡”,寇上岸地为“贼仔尾”。5将身先士卒,杀敌无数,同日阵亡。乡民为他们的忠勇感动不已,隆重地将他们葬于双兜树,人称“五忠墓”。此战大获全胜,倭寇胆寒,此后几十年不敢觊觎定海堡。明代兵部尚书吴文华在《定海七井碑》里赞曰:“己未庚申之岁,滨海而居无坚城焉,独定海血战得全。”今天,在定海双髻峰下,仍见“五忠墓”。
每次倭寇侵犯,定海军民都英勇抵抗,其事迹记录在参将府前左侧的一块巨大的抗倭纪事碑中。碑文1000余字,记述了明嘉靖以来戚继光、沈有容率领军民抗倭的史迹。这座记录定海军民英勇抗倭历史的丰碑,距今将近400年的历史,遗憾的是碑体已被嵌入民房的墙体中,但这段保卫自己家园的浴血历史人们不曾忘却。
此后,尽管倭患减少,但军防和战火仍没远离定海。清初,郑成功父子抗清复明,以定海城做根据地,抵御清军10余年。郑成功父子退守台湾后,定海被清闽总督姚启圣用作屯兵训练水师之地,准备进攻收复台湾。民国初期,定海城堡3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遭战火洗礼。新中国建立初期,定海城堡常遭台湾马祖守军炮火轰击……
回想起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定海城堡,它在中国军事史上的确写就了极其独特而又让人感慨万千的一页,如有关军事材料中介绍,定海城堡是“防海之制和主张实行海陆结合、攻守结合、军民结合,利用近海、海岸和陆上要点的多层次歼敌战略的海防第一防线”。毫无疑问,在过往的历史中,定海古城堡对强化我国海防建设、抵御外侵曾经有过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战火远离了定海城堡,定海村民过着和平与安宁的日子。同行的定海朋友说,定海古城堡成了这个海边渔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某种吉祥的象征。每到除夕夜,闽东沿海都有“开门纳福”习俗,此时定海民众都要跑出“三重门”,沿古城堡绕一圈,以祈求新一年万事如意、岁岁平安。谁家姑娘出嫁、先人出殡,也要从城门出,以示安宁大吉。但不管红白喜丧,决然不许从城墙道上通过。
定海古称“亭角”“亭角澳”,“亭”为大小亭山之统称,“角”为偏僻的海角,“澳”为海边弯曲可以泊船、海边港湾可以居住的地方。后改“亭角”为“定海”,有镇定海疆之意。小小定海村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
在定海的时间很短暂,但定海留给我的回味很绵长,它如一部传奇而厚重的书,值得人们一次次沉入其中去阅读、去品味。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