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16: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千年古港再续华章

——马尾漫笔

何少川

 

 

乙未年(2015年)立冬过后不久,我们走访福州市马尾区。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港,又是实现梦想的创业宝地。

天气晴朗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天马山面水的观景台。当地朋友说,这是马尾观赏三江口最为理想的地方。山坐西水在东,我极目远眺,乌龙江、白龙江、琴江宛若三条绵长的银色绸带飘浮在天地之间,聚汇后向海那边逶迤而去。几座洲渚绿树成荫点缀江中,几艘船只大小不一行驶水上,给三江口增添无限风光,使整个景致更加生动起来。

在我国临海临江地带,有许许多多三江口,江河交汇水面开阔,孕育出大大小小港口。特别是临海处的三江口,形成优越的港口条件,起着贯通海陆的重要作用,马尾正是这样的一块福地。我曾疑惑,如此壮丽的三江口,其入海口要地何以称为“马尾”呢?到了马尾问了不少人,对此则语焉不详。偶然间,我读到政协马尾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马江诗词选》一书中,有明代黄玄写的《渡马头江》一诗,又有清代许銮写的《新乐府·马尾江》,“马头江”和“马尾江”指的均为马江。明代黄仲昭(1435—1508年)编纂的《八闽通志·卷之四·地理》,有条目释:“马头江。南台、西峡两江皆汇于此。深广莫测,风雨骤作,波涛汹涌,舟人惮之。中有石如马头,潮退则见,潮平则没,故名。”这应该就是马江命名的来由,江尾之滨称谓马尾似乎纯属自然叫法,只是随意些缺乏修饰,但也不碍其焕发光华。

马尾港内涵三江,外通四海,港汊纵横,千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商贸港口。它地势险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马尾所属的邢港,地理位置同样重要,历史上起着海外交通的巨大作用。它们的古老和灿烂,在马尾大地上有两座古建筑可以作为佐证,一座是迥龙桥,一座是罗星塔。

踏上迥龙桥,我们能够感觉到虽然那冰冷的石板桥默然无声,但是它粗粝的容颜,似乎在向你数说这桥历尽风霜的古老。迥龙桥横跨于闽安镇邢港河入江处,由闽王王审知始建于唐代(901—904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南宋重修改名飞盖桥,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和民国11年(1922年)多次再修,曾称过沈公桥。南北走向,全长66米,宽4.8米,4墩5孔不等跨。它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也是我国最早的多跨伸臂平梁桥之一,为桥梁建筑艺术之稀世瑰宝。多年研究闽安古镇的杨成和先生,满怀激情地向我们介绍,与桥相伴的邢港,早在汉隋朝代就有海上贸易,历代岸边码头林立,百舶扬帆,商贾云集。宋代造船业发达,工匠们掌握着一流的造船技艺,是远古福州东大门唯一水路通道,号称省城第一门户,商港、军港和船港兼备。因港而兴,临江面海的闽安隋朝设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载:“闽安,取安镇闽疆之意,古名迥港。”唐朝设巡检司衙门,后代沿袭;宋代设监镇卫,与州府同级;明代增设卫所,称监镇衙,并设税课局、闽省盐馆卡,是福州重要港口海关;清代建石头城、炮台、协署、武口海关,首建中国最早的福建闽安水师旗营,并派重兵戍台200年。今天我们走在闽安街道上,虽然两旁房屋的门窗已没有以往的旧颜,但是从街巷的宽畅,以及偶见的一些古厝古祠古衙门,还能领略到这方集镇昔日的繁华大气。

“罗星一塔耸云烟,景物四围水接天。不事门墙阿附意,中流独立翠微巅。”(清·李资霖《罗星塔偶题》)罗星塔原名磨心塔,峙立于控扼三江口的罗星山上。关于罗星塔的建造,与许多名胜古迹一样,有不少与其实际用途无关的民间传说。一说来自《闽都记》,相传岭南(今广东)李氏女嫁给柳七郎,当地豪强贪她貌美,巧设罪名把她丈夫谪戍福建服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丈夫被折磨至死。柳七娘变卖所有家产,在江心建造一座木塔,为丈夫祈求冥福。另一说流传口头,相传古时有个落魄书生,在福州富家教读,与富家之女丽娘相爱结成夫妻。书生进京应试,一去十年杳无音信,丽娘在罗星山上建起塔楼,天天登楼盼望。两则故事都十分凄美,与泉州石狮姑嫂塔(关锁塔)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我以为,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认真考究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作为历史的认定。马尾港水深江阔,重山环抱,形势险要,是我国东南军商两用港口。很显然,罗星塔屹立水之崖山之巅,所起的作用在于成为船舶抵港航道标志,让“万舶识门庭”(清·郭柏巷《罗星塔望海》诗句)。据说罗星山上早先有座木塔,明朝万历年间被海风摧毁了,因此明东阁大学士叶向高吟咏《罗星塔》,有这样诗句:“宝塔消沉何处问?漫将遗迹问前朝。”现在我们看到的罗星塔,为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距今也有近400年。塔座直径8.6米,高31.5米,七层八角,花岗石结构,1963年经过大规模修缮。巍巍高塔矗立,瑰丽而雄伟,指引着船舰入港归航。它是世界航海图中著名的港航标志,世界著名邮政地名——“塔锚地”,有“中国塔”之誉,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峥嵘岁月,千载悠悠,数尽风流,马尾演绎了一幕幕历史大戏。

现马尾区域古港,主要有马尾港、邢港和琅岐港,唐宋时期在东南沿海闻名,像磁铁般吸引中外商船纷至沓来。闽安邢港本文前已有所述。琅岐港襟江傍海,吞吐潮汐,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据当地渔民所指,1000多年前开辟的玉峬古渡口码头遗址尚存,虽然现在已被淤泥所覆盖,退潮时仍能显露其踪迹。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琅岐港是各国贡船进出福州的必经港口,唐五代在琅岐开辟甘棠港,打通福州出海航道,使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国际商港。马尾港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天然良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壮大,一时升级为福建最古老而又最大的对外交通港口。隋唐时期对外贸易,已与广州、扬州并列重要地位。唐太和年间(827—835年)设置市舶管理机构,管理进港海船,征收舶脚,经营收市、办理进奉。港市兴盛,场景热闹非凡。

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移福州,福州马尾更显重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之一。郑和七下西洋旷世壮举,是国人津津乐道之事。有学者考证郑和的航海路线:自南京宝船厂开船至太仓刘家港,至温州,至福建长乐太平港,“从福建长乐太平港出闽江五虎口(属闽安镇)扬帆开洋”。百舸奋发,搅海撼天。郑和部分船队还曾在闽安、琅岐一带补给物资,候风出海。明中后期倭寇大举侵犯我国沿海,朝廷实施禁海政策,民间贸易成为非法,海外主要以朝贡贸易为主,尤以与琉球贸易最为重要,闽安镇成为贡船停靠地。福建市舶司迁福州后,福州是中琉贸易唯一港口,琉球、暹罗、爪哇等地的商船、贡船,均需停泊闽安镇待检后,才能进入福州。

鸦片战争结束,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福州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目的显然在于倾销洋货,掠夺中国内地物资。但是,客观上却也促进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使福州成了闽江流域商品集散中心,带动闽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此马尾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商船、军舰来福州,都停泊在马尾港,因而在罗星塔旁设置“罗零”基准点,供东南沿海各地采用。近几年来,我走访过闽北若干县市,了解到晚清时期一些大宗外销物产,大多经过水路运往福州由马尾港出海。一些县的《县志》《乡土志略》,详细记载过。列强攫取重要物资,尤其看中茶叶。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切断了武夷山运往广州和上海的茶路,能保持出口畅通的唯有福州口岸。这时期,福州茶叶出口,占福建茶叶总出口量的9成。此后,福州茶叶出口发展迅速,很快超过广州、上海,每年的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马尾成为茶叶贸易大港。

在走访马尾的日子里,我们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该馆依山而建,5层楼建筑,分门厅、船政概览、科教夙兴、产业先驱、海军根基5个部分,分展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工业制造、海防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一幅幅照片和图表,一件件文物和模型,一个个场景和雕塑,揭示马尾最为辉煌的“船政时代”,让观众细读中国近代里程碑式的一段历史。

19世纪中后叶,我国洋务运动兴起。1866年7月14日,清廷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并开设船政衙门,中央直辖,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船政最初建造兵商两用船,但发现“兵商两绌”之局限,从第7号轮船开始军舰和商船区别制造。第7号轮船扬武号,装备着强大的武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即船政轮船水师(福建海军)的旗舰。相继还制造出千吨级以上的商船,马尾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福建船政局创办时,即着手开设我国最早的一所培养船长和造船工程师的学校——“求是堂艺局”。“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洋务运动》五)沈葆桢指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学堂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堪称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马尾是我国近代工业先驱,中国现代教育典范,中国海军发祥地,近代航空业萌发之所在!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