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0: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大地上的华美乐章

黄文山

 

清乾隆丁巳年(1737年)十一月的一天,天朗气清,和风轻拂。整个大地村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这一天,历经两年建设的蒋氏大祠堂落成。在震耳欲聋的锣鼓鞭炮声中,62岁的蒋士熊,神采奕奕,偕同众多乡贤款款步入宽阔气派的大祠堂。面对着众宾的祝贺,他宣布,即日起,要在大地村建一座风雨不移、匪盗不侵的坚固大寨,让蒋氏子孙在大地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蒋士熊说到做到。他请来风水先生,勘察地理。根据风水先生的建议,他以重金换购原属刘家的蜈蚣山前的全部土地,并弃大寨而改建圆楼。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里为“蜈蚣吐珠穴”,是极佳的风水宝地。蜈蚣山承接东南巨大山体,至此迭落成峦,支脉四张,确实像一只耸肩欲跃的大蜈蚣。以蜈蚣山为依托,于山前三分之一处建一座圆楼大宅,面对案山(大龟山),视野开阔,且左右两条曲水回环,阡陌连绵,生机盎然。可谓宜山宜水更宜人宜居。蒋士熊欣然采纳风水先生的意见,将新楼取名“二宜楼”,特地从安溪、永春等地请来一批土楼建筑匠师,精心设计和施工。

而今,我就站在北溪仙都镇的大地村,面前就是这一座气势恢宏的二宜楼。听着楼主绘声绘色的介绍,我的思绪一下飞到270多年前的那个如火的岁月,耳畔似乎响起了热烈持续的夯土声和激越昂扬的号子声,鼓鸣般隆隆擂响在大地上。

我曾到过永定和南靖,一座座圆楼、方楼以及五凤楼,散布在青山绿水间,让人赏心悦目。但第一眼看到如此壮观精美的二宜楼,以及紧伴在它身旁的南阳楼和东阳楼,仍然止不住心荡神摇。

二宜楼楼主是一位富于激情的老者,对其先祖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话匣子一开,便如滔滔溪水,不可遏止:

“很快,一船船白银自漳州通过九龙江北溪运抵新圩渡口,而后由挑夫经仙都到达大地。长长的挑夫队伍,行走在蜿蜒的山道上,一眼望不到头。这阵势,轰动了整个九龙江北溪。”

翌年七月,二宜楼破土开建。蒋士熊几乎天天守在工地上,好亲眼看着夯起的土墙一寸寸在增高。蒋士熊时人称“蒋百万”,是远近闻名的大海商。蒋家在厦门和漳州月港建立商埠,其孙辈从漳州北溪将仙都茶米运往台湾和南洋各地,又从台湾运回红糖。当时,一箱茶兑换一两白银,利润十分丰厚。蒋氏由此发家。蒋士熊崇儒,经商讲究诚信,人缘关系很好,在北溪一带有极佳的口碑。他的经商要旨是:“异地换货,物丰于民,获利于众,施益于友,讲仁为本。”同时表示遵从官府规定,不与洋人作对。北溪各个码头的头领都与蒋士熊友好。至清雍正年间,蒋士熊已成为北溪富豪。蒋士熊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商机,当他得知福建巡抚建设台湾遇到困难,便慷慨捐资支持。此举得到清政府嘉奖,赐官袍一套,给予封号,同时准许其自由出入沿海军营重地和港口售卖物资。蒋家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

在祖居地修祠堂、起大厝、福荫子孙,是蒋士熊的人生奋斗目标。现在,他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靠近。

“一开始,蒋士熊是想仿照军营的模式,建造一座防御型的坚固大寨。”楼主这样介绍。因为这在当时的北溪一带,是很常见的民居。其实,当时大地村刘张李蒋四姓都各建有一座土寨,不过,由于年代已久,均显残破。而蒋家建的灯火寨,也瓦倾墙圮。蒋士熊当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居住条件,他希望新起的大厝,不仅外观美观坚固,能避风遮雨、防御匪盗,而且居住宽敞、舒适。而建筑高规格的圆土楼,让蒋士熊的造屋目标得到升华。

根据清代《漳州府志》记载:“漳州旧时土楼尚少……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围的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犹多。”而这个时期,漳州各地兴建的土楼,和倭寇的入侵抢掠有一定关系。

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封建诸侯割据,相互攻战。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部封建主为筹集资金,于是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活动,后来又演变成赤裸裸地登陆抢劫,史称“倭寇”。而由于海外贸易可以牟取暴利,我国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也组织起海上武装走私集团,亦商亦盗,及至发展到与倭寇相勾结,联合入侵闽浙等省,荼毒地方。倭寇被剿灭后,九龙江北溪一带,治安依然不太好。有钱人家造屋,首先考虑的还是安全。

二宜楼同样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其外墙墙基以坚硬的花岗岩砌就,墙身上夯土,逐层收分。一般土楼外墙厚一米多,二宜楼外墙厚253米,这在福建土楼中也属罕见。而且外墙一至三层都不开窗。只在四层设小窗洞。在第四层还建有内环形通廊。一旦有敌情,楼内家丁们能迅速进入通廊把守窗口,居高临下向外射击,且能通过廊道互相增援。这种环形通廊的设计布局,比一般土楼更有利于防卫。

除此之外,土楼建有异常牢固的楼门,门上方有泄沙漏水的设备,用于灭火。还建有六处便捷的传声洞,用于内外沟通。同时还挖了一个秘密逃生地道,用于紧急关头的人员疏散。

之所以取名“二宜”,即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二宜楼更将居住舒适,放在重要位置。其设计不同于一般土楼,整体构造兼有单元式和通廊式的特点,安排十分合理。二宜楼占地面积达9300平方米,共分有十二个大单元,是根据蒋士熊六个儿子分配的,每人分两单元,但十二个单元的房间都有独立的空间和独自的楼梯上下,体现了个性彰显的福佬民系的土楼特征。

楼主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但蒋士熊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巨楼的整个建造时间竟长达35年。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67岁的蒋士熊病逝,由于事出突然,而蒋家四个儿子都在外经商,没有得力的人主事,土楼修建时断时续,加之资金不到位,以致陷入停顿状态。蒋士熊的夫人魏宝珠看到二宜楼的半拉子工程,心急如焚。于是她称病,将在外地的几个儿子全都叫了回来。她带着他们到工地上转了一圈,回来就是不说话,手里则紧紧地攥着一张纸条。纸条上是蒋士熊临终时的嘱托,上面只有一句话:齐心通力建好楼。当天晚上,蒋家召开家庭会议,决定遵照遗嘱,加快土楼建设。蒋家四兄弟,除四弟蒋登兰继续在外主持蒋家在国内外的实业和商埠生意,三位长兄全部回来参加土楼修建工作,由长子蒋登岸负总责。同时从厦门和漳州月港转回白银100担。经过10年的抢建,二宜楼终于在乾隆庚寅年(1770年)落成。接着又进行了三年内装修,于乾隆癸巳年(1773年)全部竣工。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蒋家兄弟五代同堂一起住进新楼。”

在楼长的引领下,我们从厚实的正面大门步入二宜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敞的内院广场。这里也是昔日土楼人家日常交往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举凡节日庆典,大家便相聚在广场上进行集体活动。平时,儿童们多在这里结伴嬉戏,孩童们的欢笑声让土楼充满了生气。围绕着广场是一圈内环楼的大走廊,各家的老人们都喜欢在各自门前的走廊上摆张大躺椅休息、聊天,同时看着广场上的生动景象。场中有两口公用水井,水质清冽,至今可供饮用。现在,广场成了村里的流动商场,分布着许多摊位,一些村民在这里向游客出售当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游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而今土楼的住户已经不多,但他们似乎乐见这样人来人往的景象,广场依然是整个土楼的活动中心。

二宜楼每个单元的房间三层以下是隔开的,只在第四层有一个环形大通廊,联结着各个单元。楼主介绍说,虽然房子的结构相同,但由于各个单元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各个单元的内部装修风格迥异,有的传统古朴,有的则趋向西化,反映了单元主人不同的审美追求。我们从一处入口进入单元内。入口处是一个独立的门厅,两侧分别是厨房和库房。内外环楼间有过廊,围合出单元内的小天井,过廊和天井之间以透空的木栅扇分隔。二三层是卧房,四层为客房,中间一个大房间是各家设置的祖堂,也是各家议事的地方。

尤为别致的是,从二三层内圈的墙上伸出了一道木挑廊,用于衣服的晾晒。而在四层的内通廊上,还有加厚的窗台,既可晒物,还可储物,可谓别具匠心。

200多年来,二宜楼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1904年,土楼曾因蜡油失火,烧坏几个房间,但很快得到修复。1934年,二宜楼遭民军围困三个月,但民军的大炮只在土楼墙上轰出几个洞,却始终进不了二宜楼。此后闽南一带到处传说二宜楼坚如铜墙铁壁,而且暗设机关扑朔迷离,谁都无法攻破。

我们还观赏了二宜楼内的诸多壁画、彩绘和木雕。其内容有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让我们领略到土楼主人们的生活意趣。二宜楼尤其重视教育,土楼内还设有专门的学堂。琅琅的书声二百多年来从未中断过。

告别热情的二宜楼楼主,我们前往南阳楼和东阳楼。

南阳楼位于二宜楼东南侧约150米处,为蒋士熊的孙子蒋经帮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所建。南阳楼以二宜楼为蓝本,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尽皆吸收,所以有人称其为二宜楼的缩小版。但南阳楼在木雕、石刻用材上比二宜楼更讲究,因此也更精美。而且,南阳楼还是福建土楼中最讲究周边景观的土楼,不但门前有青山绿水,而且还有自建的后花园,与环境和谐呼应、相得益彰。

处于南阳楼西侧的东阳楼则是一座方楼,是蒋士熊的另一位孙子蒋宗杞所建。东阳楼与南阳楼阴阳相济,合取“天圆地方”之意。东阳楼与其他土楼最大的不同是窗户宽大,墙上不设枪眼。而且具有厅堂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住房小的特点。这说明土楼的建筑理念已不再囿于防御,而在于追求居住舒适。东阳楼在200年前的华安山区出现,是土楼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

3座土楼,出自同一家族,但各有各的特点,让大地上的这一建筑群,更加多姿多彩。

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200多年来,大地上的这3位土楼家族的成员,正以满腔热情演奏着土楼三部曲:二宜楼宏大壮阔,南阳楼深沉抒情,而东阳楼轻盈欢快。令每一个到访的游客,都沉浸在这静穆而华美的乐章中,受到深深的感染。此时我的眼前不由又浮现出270年前的那一幕。北溪大地上,一位闽南汉子的庄重宣言,终让一个美丽的梦想成为事实。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