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10: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锦萍

 

横抱琵琶声声慢

黄锦萍

很喜欢一幅画,画作叫《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绘写的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有琵琶演奏、有观舞、有宴间休息、有清吹、有欢送宾客五段生动的场景。我的目光停留在侍女横抱琵琶独奏的段落中,韩熙载与到访的宾客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演奏琵琶,此刻弹奏已经开始,全场空气凝固在瞬间。那横抱琵琶演奏的姿势,不就是现在闽南地区常见的南音吗?南音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以横抱琵琶的方式出现。横抱琵琶成为南音标志性的音乐符号。

横抱琵琶,把浑厚和深沉也留在了泉州开元寺,让飞天乐伎回响千年。我曾多次到泉州开元寺采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雄宝殿“百柱殿”中的24尊“妙音鸟”,以及甘露戒坛中的24尊“飞天乐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都起源于印度佛教中人头鸟身的音乐神“迦陵频伽”,开始他们是一对擅长音乐的夫妇,后来逐渐合为一体。“飞天”通常在两种场合出现:一是借其声音美妙比喻佛法妙音;二是言其存在于某一特定境界,以说明此境界神奇美妙,例如西方的极乐净土。飞天艺术在唐代处于鼎盛时期,源于中国东部沿海广泛的鸟图腾崇拜,出现在《山海经》中;发展为“飞天乐伎”形象,也就是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所见的“飞天乐伎”,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手中都拿着乐器。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他们手中的各种乐器,正是出自泉州本土的“南管”与“北管”,乐器加入本土音乐形式,出现在佛教的神殿上,是源于泉州人对本土音乐的崇尚与热爱。

南音有多古老?号称“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全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演奏上保持着唐宋特色,尤其是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然是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横抱拨弹。听着南音长大的泉州作家蔡飞跃用文学语言这样描绘南音:从乡村到城镇,泉州四处都飘荡着袅袅如烟的南音。南音是渔夫的船歌、农民的歌谣、母亲的摇篮曲。为生计奔波的尘世中人,总想在南音中寻求心态平衡;远道而来的外乡游客,也常被那动人音乐吸引得留连忘返。就连外国朋友,也会为南音所陶醉。置身于优雅的氛围里,遭遇困境的人自会摆脱心理的压抑,进入飘飘欲仙的境界。都说南音如同七月的甘霖、寒冬的炭火,其实它更像燕子衔来的那一片绿荫,给荒芜的心田抹上了色彩,落泊的人顿时有了精神依托。戚戚琵琶语,幽幽洞箫言。只有把南音爱到骨子里的人,才能把南音表达得如此生动、准确、完美。当你静下心来,倾听南音演绎的闽南雨夜,你能听出顺着屋檐滴落水坑的声音。学术界专家曾经感叹,唐宋音乐不知跑到哪去了,宋元南戏也隐匿得无影无踪。当人们亲耳听到古老的弦管,便会惊叹:南音果真是“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

南音有多慢?慢到停在枝头上倾听的鸟儿忘了飞走,慢到流淌的溪流忘了拐弯,慢到含苞的花蕾忘了开放,慢到落地的树叶飘在过程中无法着地。如果这样描绘还不能让你感觉到南音的慢,那么我来告诉你,四个字的唱词,可以唱到三分钟。在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南音传承人母女陈丽娟、庄珺榆为我现场演示了南音乐曲“听门楼”的慢:“听门楼鼓返三更,寻思起来阮想起----”就这两句词,横抱琵琶的陈丽娟才唱四个字,就已经让时光倒流,唱回了一千多年。突然间就想起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时候的“旧时相识”,我借用来比喻南音。又想起白居易的千古名诗《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泉州南音横抱琵琶弹尽千古人间事,声声慢的琵琶呀,从古至今一路走来,你的丝弦从未断流。路过唐宋明清的宫廷,也流落街头巷尾的沧桑,高贵过,平民过,风光过,冷落过,但这些只用来追溯南音的起源,最重要的是,南音流传下来了,原滋原味,慢得如此彻底,慢到全世界最慢,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慢成精神贵族的奢侈品。

南音的弦友有多少?5000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凡是闽南人,没有不知道南音的,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人。有闽南语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回响在闽南青砖灰瓦的院落里,又跨越茫茫无际的海洋、走向港、澳、台及南洋群岛。我曾采访过一位菲律宾华侨,连他家雇的菲佣都会唱南音。每每泉州家乡来人了,大家坐定一起喝茶聊天,主人吆喝一声,菲妹来一段!只见菲佣当即解掉围裙,很熟练地操起琵琶,坐在圆凳上,一段地道的南音就唱出来了,唱的是名段《直入花园》:直入花园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于带红,蜻蜓飞来都尽于成阵,蝴蝶飞来都真正双,冥扬岭上好峭曲,我今过只冥扬都心于欢喜------居然唱得有模有样,泉州乡亲好惊讶,你是怎么教会菲佣唱南音的?主人回答说,根本不用教,家里每天都来很多乡亲,思乡时就唱南音,听着听着就会了,菲佣会唱七八段,现在连说话都带闽南腔,可见音乐与文化的力量。

泉州人一边唱着激情豪迈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一边将古老的南音装进行囊,只要有琵琶、洞箫在,有拍板、响盏、四宝在,走遍天涯海角,家乡都在那等着。南音既是闽南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闽南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更是闽南旅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共同语言,南音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的认同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祥于中原的千年古乐泉州南音,不仅兴盛于闽南地区,更伴随着闽南籍华侨华人的脚步远涉重洋传播、扎根于世界各地。她不仅是闽南人的共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精神财富。南音历经无数天灾人祸和漫长岁月的磨砺,依然顽强地存活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那如泣如诉的长撩曲,慷慨悲歌、一唱三叹的叠拍声,让多少人沉醉其中。赵朴初先生在听过南音之后,留下这样的诗句:管弦和雅听南音,唐宋渊源大可寻。不意友声来海外,喜逢佳节又逢亲。

南音自宫廷、教坊和贵族之家逐步流向民间,与民间音乐结合之后,其悠长缓慢的特色依然存在。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悠闲自得,也有人认为这是它致命的缺点,断言“老听众没了,南音就会消亡”,但正是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却顽强地存活在弦友心中,大量的曲谱铭刻在弦友的脑海里,代代相传。南音的幸存证明中国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不仅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琵琶浅唱,洞箫低吟。我喜欢在宫殿建筑或古色古香的舞台上,看穿着古朴或华丽的唐服、宋服,看横抱琵琶、竖吹洞箫,手击拍板,敲着响盏的南音人,听他们原滋原味、若无旁人、慢条斯理的演唱,内心深处“慢”的动机被激活。慢下来的世界很美好,云慢慢地飘,水慢慢地滴,夜慢慢地深,月慢慢的圆------人生其实装不下太多的东西,静下心来听一段南音,会想明白很多事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