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的隔舱之密
缪 华
接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林思翔秘书长布置写福船水密隔舱的任务时,我恰好在看这篇题为《老爹说造船》的文章。作者赖玲珠,当过记者,写得一手好散文,后来转行写剧本。她的父亲是一位造船工匠,其人生也像一艘水密隔舱的福船,不同的人生阶段犹如不同的舱位,装载着不同的辛酸苦辣。
玲珠通过口述实录的文体,记述了蕉城区贵岐村造船的往事和技艺。我第一次知道了很多有关造船的秘密,比如船的分类有单子式、白鸽对等,比如水密隔舱,比如船上有十二生肖……
“爹啊,我听你说过,一条船上有十二生肖,您再和我说说好么?”
“呵呵呵,有个漳湾师傅,造船仔的,他也来问过我:听说船上有十二生肖,都是什么啊?呵呵,我没告诉他。”
“那您告诉我吧,呵呵呵……”
“一条船有十二生肖在其中,我不按子丑寅卯说,你自己算。龙骨、狗撑、免耳、猴头(绳路使用的)、老鼠尾、牛头、虎牙(竖舵下去要用这两条东西才会锁住)、猪头腮、羊角、鸡(这是宁德土话,绳怎么系)、蛇斑(风帆上绳从桅杆上缠下来)、马尾(锚弩,封锁锚的绳扎),你算算,是不是十二肖?”
赖老爹对船了如指掌,脱口而出,就是一大堆鲜为人知的秘密。接着,女儿问到和本文有关的内容即水密隔舱。
“这种船就是非遗项目的水密隔舱福船,清明上河图里有。”女儿说。
“非遗是什么?”父亲瞪大眼睛问。
“就是我们国家或者联合国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漳湾某某人就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啊。”
“讲了半天,就是这啊。这船宁德福安一带的师傅都在造呢。”父亲一下子提高了声调,口气也一下子变了,仿佛受了很大委屈似的,这是因为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居然被人视作珍宝,而自己却一直蒙在鼓里。
“水密隔舱福船,女儿,你讲的就是渔船啊。舢盖板一盖,什么海水都进不了舱,水密隔舱就是这意思吧?”
“是啊。”
父亲一下子陷入了某种情绪中。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也是看了相关的图文报道之后,才知道父亲天天造的船就是这个……据有关人员研究,水密隔舱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这种船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不同舱区,舱数多少依船型大小而定,舱区上面的舢盖板,可以自由掀起或闭合,船舷两边有排水槽孔。这一切对父亲来说,是再熟悉不过。
当女儿刨根问底继续问时,赖老爹不说了。
“不讲了,讲太多了,没用。”父亲有些赌气。我知道他在气我当时没帮他申报“非遗”的传承人,其实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而且也找过当地主管部门的朋友,只是感觉手续比较麻烦,我也不太重视,也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来,真是太对不起父亲了。
建造福船有着很多不传外人的秘密,也就是造船师傅们的看家本领和独门技艺,但我此文说的“密”,不是秘密的密,而是密合的密。水密隔舱,指的就是这个密。
2010年11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由泉州晋江市和宁德蕉城区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巧合的是,明代的中国航海家郑和曾经乘福船到过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世界非遗这个香饽饽,谁都眼馋,蕉城区这项非遗的落点落在了离贵岐几十里外的漳湾镇岐后村。很有说服力也很关键的一个原因,那地是蕉城这项技艺的源头。之所以和千里之外的晋江联合申报,是因为岐后村的先祖是从那迁徙来的,也就是说水密隔舱这项技艺是从闽南传过来的。据记载,岐后村始祖刘帝美原先在闽南生活,世代造船为业。明洪武年间,国家仍处在推翻元朝后的百废待兴阶段,社会安宁无法保障,刘帝美遂携家人北上避乱。一路行来,他发现宁德竟然是个世外桃源,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得益于当年元朝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袁天禄的献地投明,使闽东免遭兵燹之灾。刘帝美来自海边,自然也选择海边,在临海的岐后村开基立业,造船传艺。
论造船,刘帝美并非闽东最早的造船匠人。有着四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的闽东,造船的历史远远早于明代。三国时期,东吴以屯田方式向浙南至闽东沿海扩展,建立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当时从闽江口至浙江瓯江流域一带统称“温麻”,故而设在霞浦的船屯就称为“温麻船屯”。史料记载,温麻船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船身长五十余米、宽七米、高十米,可以装六七十人或载物近百吨。温麻船也称“温麻五会”,“会五板以为船”,即船的横断面由五块巨型长木板组合一起,用榫头密集连接。船舱有隔板,舱内可以载人或载物;船舷弧形,两舷插上斧钺枪戟或者战旗,煞是威风壮观……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因温麻船屯的天下扬名而设置了温麻县,成为闽东最早的政权机构,由此可见闽东造船业之兴盛与影响力。传统的劳作模式和作业方式让造船技艺代代相传,刘帝美之所以为后人敬仰,就因为他将水密隔舱技艺的造船绝技与闽东古老的造船技术相结合,根据闽东沿海多泥滩、暗礁的海情,对原先适于闽南一带内河与外省福船的船型加以改良,形成了更加坚固结实、抗浪性、平稳度和抗沉性更强的漳湾福船。即使在当今,岐后的船匠所造的福船以及他们掌握的造船工艺,与霞浦、福鼎沿海船型略有区别,而与出土于泉州一带的古船型和特征,基本吻合。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以隔舱板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就某个单独的水密隔舱而言,其由隔舱板、船壳板、水底板、船甲板围成,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隔舱板的位置、隔舱的尺寸大小和舱的用途密切相关。另外考虑到船舶的结构强度,隔舱板一般设在船壳板弯曲的拐点,用以支撑船壳板,从而增加船体的强度与刚度。对于木帆船来讲,水密隔舱的数量不固定,它与船的大小和船的用途有关。一般情况下,船只越大,隔舱就越多。此外,海船上采用水密隔板取代加设肋骨工艺,简化了造船工艺,缩短了造船周期。
水密隔舱和舵,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水密隔舱最早出现的年代并不是在明代而是在唐朝。古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而著称,据清嘉庆《西山杂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泉州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十五个隔舱。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在宋代,泉州所造海船采用了成熟的水密隔舱技艺。传统的水密隔舱木帆船建造技术在晋江市的深沪镇仍有存留,当地所造帆船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等,都遵循传统。十四道隔舱板将船分为十五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各舱之间相互隔绝。这项技艺由刘帝美从闽南带入蕉城,生根开花,花开并蒂,于是就有了两地共襄盛举——申报世界非遗。
一艘漳湾福船的制造,有相当复杂的工程顺序:竖龙骨,搭肋骨,装钉隔舱板,完成船的框架。接着,钉船壳板。钉船壳板要先钉中腹舷板,再由底部分别装钉两侧其他舷板,然后,装甲板,于是完成船壳。第三项,就要“搭房”、做舵、桅杆、帆车、锚车等。最后,将油灰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新船下水。
闽东乃至福建都把木帆船称为“福船”,宋代时,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它不仅适合做远海捕捞的渔船,还适合做远洋运输的货船,同时也是明朝水师的主要战船。如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充分利用了不同类型福船的战斗性能,屡败倭寇船队,获得了辉煌的战果,使福船成为大明朝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此外,福船还象征着明朝的实力。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圣旨,率船队下西洋,曾先后靠泊于霞浦大京、蕉城三都澳以及漳湾等港,大量征用当地船匠维修并建造补充船只。因此,有专家学者推论,“在郑和下西洋舰队中,很可能就有闽东船匠修造的海船!”拥有水密隔舱技术的中国海船,跨越大洋,航迹遍及亚洲、东非海岸线,经历30余载,航程1.5万海里,充分显示了包括古代闽东船匠在内的我国造船及航海技术的高超与精湛。
正因水密隔舱结构的优越性,它受到中外客商的欢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它的《游记》中,描述了一种典型福船——刺桐海船:“比较大一些的船,有13个货舱,就是船里面的隔舱,是用硬木板装隔的,(与船壳)很紧地钉在一起。如此,若船发生意外,忽然触礁或受到鲸鱼的撞击而产生漏洞,这种事故是经常发生的……船员一旦发现漏洞,立即将舱里的货物,搬到别的舱里。由于这种舱隔绝得十分严密,所以一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船舱。等船员将损坏的地方修复后,将货物仍搬回原处。”
在西方,直至十八世纪才开始采用水密隔舱。1787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在关于美国和法国间的邮船计划的信中指出采用中国的分舱方法,“对于乘客将是一种莫大的鼓励”。1795年,英国在改造海军舰船时,明确提出引用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
清初实行海禁,海船制造业衰弱,但技艺却仍在民间传承,生生不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铁壳船的出现,对木船业带来莫大的冲击,即使像泉州那样的全国造船中心,也以制造铁壳船为主,水密隔舱这一民间技艺濒临消亡。苍天保佑,这项技艺在宁德漳湾薪火相传,而且还可造载重量六十吨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堪称“活化石”。福船水密隔舱的制造技艺,在漳湾镇岐后村的刘氏家族中迄今已传了22代。刘细秀除了掌握造船技艺外,还擅长各种船型的制图;刘三济四十多年造木船近千艘;刘朝为造船心中有数,无需图纸,能完整地设计出图案,并估算出价格;刘朝安能单独制图、全程完成各式福船……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又成功入选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荣耀对当地造船师傅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他们的技艺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而有更多的自豪与荣誉感,难怪赖老爹为传承人一事对女儿耿耿于怀。
我在漳湾采访时,看到了那艘传说中的大木船。知情人告诉我,这船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蕉城区漳湾镇政府许下的承诺:建造一艘仿古福船!据介绍,这艘由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于2016年1月承造的福船,长43.8米、宽12米,超过了世界最大的木帆船、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经过三年的制造,这艘被命名为“福宁号”的仿古大福船于2019年2月22日顺利下水。
在闽东的江河湖海上,人们常常可见福船的身影。尽管动力不再摇橹划桨,但水密隔舱却依然是最要紧的构架。正是它,向人们展示着闽东文明之光,讲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宁德故事。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