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09: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景 艳



倾力民生向首善

 

景   艳


 

对于大多数“老鼓楼”而言,鼓楼区就是那居住了多年的老房子,每天走过的大街小巷,还有那再熟悉不过的楼宇商厦、草木湖河。它是一种气息,安于其中却难以触摸;它是一种感知,烙印深深却无意解读;它是一种变化,细水流长却习以为常。直到这次“走进鼓楼”,在行走与叩访之间,才让我对于这片区域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原来,这3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成就了那么多的辉煌:在区(县、市)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省第二,人均GDP全省第一。连续13年获评全市绩效考评优秀,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多项荣誉。令人不能不问: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紧抓发展激活力

 

鼓楼,自古以来就是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形象窗口。这里,云集了八成以上的省、市直部门以及四十多个团级以上驻军部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里,是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之一,三产比例为0∶20∶8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2.4%,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三分之一,上市企业数居全市首位,产业比较优势突出;这里,科研院所云集,教育、卫生资源集聚,金融企业数占全市的66.2%,中介公司、律师、会计事务所密集,社会资源优势明显;这里,绿化覆盖率近40%,绿地率达35%,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生态优势明显;这里,是闽都文化发祥地,拥有“三山两塔”以及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等10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优势独具特色……

在鼓楼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的前夕,福州市委常委、鼓楼区委书记薛侃接受了我的采访。2016年6月刚刚到任的他正着手对鼓楼区进行摸底调研,接连召开了六场专题座谈会,听取各阶层干部群众对鼓楼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与干部谈话和走基层的同时,他给新班子成员下达了一个特别任务,就是花十天时间走出去调研,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鼓楼的工作在哪些领域是领先的,可以好上加好?二是哪些工作是老百姓呼声最高、亟待改进补强的短板弱项?他笑称,面对县区工作,自己还只是一名初级生,“猛子还没有扎到底”,只有加强学习、拼命补课才能毕业。访谈中,他首推历任领导班子对鼓楼的建设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他坦言:“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压力。”

在刚刚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鼓楼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局面。区委区政府始终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一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二是扩大有效投资,突出城市建设、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着力推进楼宇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强化商旅融合互动,加快新兴经济发展。借着省、市服务业倍增计划实施的东风,借助“互联网+”“工业4.0”的契机,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加快产业现代化,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薛侃书记认为,鼓楼区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由此也带来明显的政策优势。借助“五区叠加”“一区毗邻”的优势,鼓楼区作为省、市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也享受了先行先试的政策。从“12345”服务热线到环卫保洁市场化、公共便民自行车、社会网格化服务管理,鼓楼区都是率先在省、市“吃螃蟹”。“中央给予的政策支持是前所未有的,有些政策是直接在鼓楼区实施的,我们义不容辞;有些虽然不直接在这个区域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国家给自贸区的政策并不是一种政策优惠、政策洼地,而是在体制创新上给予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授权,我们可以接受政策辐射,可以复制,可以根据其他区域的配套需求进行对接,做好我们的文章。中央的政策非常好,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解读好、把握好、消化好、运用好。”

 

优化环境惠民生

 

城区建设好不好,宜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办户口,许多人愿意落户鼓楼区;买房子,鼓楼区的房价总是要贵一些;说起孩子上学、看病就医,大家内心里还是觉得鼓楼区方便些。当然,这和鼓楼区是省会核心城区,民生资源丰富密切相关:八所优质小学、六所三甲医院、13个滨江滨河公园、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的温泉分布……这些都是身为“鼓楼人”幸福指数跃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仅仅是这些吗?恐怕并不尽然。细心梳理鼓楼区近年来的发展脉络,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不断向上的曲线,即持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幸福曲线”。

民生建设的品质高低首先取决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程度。据了解,鼓楼区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约七成三,在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这一投入指标被上调至八成。那么,这一向民生倾斜的政策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保障体系。注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方面,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扎实推进安置房建设;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公共教育卫生保障体系,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区内一般校园设施的全面翻新,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均衡优质发展,在2012年提前实现了“一街镇一公办园”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目前,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全面建成,居家养老、文化服务等市场化运作有序实施。全区69个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在全市率先超过500平方米,“一老(居家养老)一少(少儿成长)一普(文化普及)”服务实现社区全覆盖。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实现街镇全覆盖,“激情广场大家唱”入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与此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以PPP模式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库。

——推进旧城改造,打造宜居环境。对于人口密集、建筑饱和的鼓楼区来说,旧城区的改造是一个难题:征迁成本高、阻力大、资金平衡难。本着省市确立的“疏解老城,多拆少建”的基本思路,区委区政府坚持上下联动、灵活安置、全程“阳光”,通过统购现房、准现房,鼓励被征收人用货币补偿款购买一手商品房等方式,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的转换通道,破解难题。近年来,鼓楼区完成了170多条小街巷的拓宽改造,以及56条道路沿线约740栋楼宇的景观整治,打造了四个完整社区和三个宜居新村,对220多个无物业小区进行了整治,成功创建了省级无违建示范区。与此同时,严格落实城市规划,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实现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布局的优化。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生态家园。碧水映绿树,浓荫衬高楼。今天的鼓楼,在青草绿荫之中,在蝉鸣鸟叫之间,享受扑面而来的优质空气已不再是一种奢望。为了给居民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在全区范围内加快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植树造绿步伐,持续推进街头绿地、内河绿地和行道树等园林绿化社会化养护,新增绿地及植树造林30万平方米,整治了19条内河。为了给居民一个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鼓楼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卫市场化改革和“循环积分”垃圾分类试点,全面推行环卫保洁、内河管理、垃圾收运、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让辖区主干道达到了“市容环卫严管示范街”标准。2016年7月18日,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区验收。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以福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正在加紧建设,城区慢行系统已见雏形。“我们正着手打造15分钟绿色生活圈,建成之后,市民们就可以从江滨公园逛到金牛山公园,穿过福道,再走进左海公园,在鼓楼享受绿意生活了。下一阶段,我们仍将以打造生态宜居精品城区为目标。”代区长朱训志如是说。

 

优化服务稳大局

 

“作为省会核心城区,鼓楼区担负着一项与其他城区不同的特殊职责——就是服务。如何服务好省市机关的工作,特别是服务好省市工作大局,服务好省市机关和驻军单位,服务好周边兄弟县(市)区,为辖区所在企业和市民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做好和谐稳定工作,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这是鼓楼的一项重要工作。”薛侃书记一再强调在工作中要多换位思考:“我常跟同事们说,不要把‘服务’当负担、包袱。服务的功能更加强化,才能让我们赢得理解,赢得支持,赢得机遇,赢得发展。”

怎么做好服务?薛侃书记认为,首先要心中有大局。在省市一盘棋的谋篇布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应做的工作。主动对接高铁、地铁新时代,积极融入福莆宁岚同城化;抓住福州“五区叠加、一区毗邻”的重大机遇,将城区“退三优三”战略实施与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自贸区及新区开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研发与服务在鼓楼、生产基地在区外的产业分工格局,增强核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福州新区,建设福州新区成为国家战略。区委区政府把融入、服务福州新区发展,更好地发挥核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当作鼓楼区应尽的职责。代区长朱训志表示:“融入新区建设,要实现体制机制对接,利用新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改革‘溢出效应’,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利用新区推进改革开放探索试验带来的制度‘溢出效应’,倒逼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不仅要实现产业对接,提高鼓楼服务保障作用,还要倡导在开放上合作,提升鼓楼对外开放水平。”

其次是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既要履行保一方平安职责,积极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落实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责任,提升‘数字城管’、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运行效率,营造和谐安定环境;也要加强城市建管,提高民生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让辖区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区级审批及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30%以内,一般性审批事项实现100%立即办理。成立智慧鼓楼管理服务中心,提升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这些举措强化了区委区政府与老百姓互动联动的关系,让他们既好办事又好反映问题。“12345,有事找政府”,“12345”便民呼叫中心拓展政务服务功能,2015年受理政务服务及诉求8.9万件,及时办结率达100%。

第三,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抓好党建工作。推进依法治区,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开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法官工作室”进驻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设立“律师进社区”工作室,不仅可以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强化居民的法律意识,也有效地提高区内矛盾纠纷化解率。“平安鼓楼”建设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城区争得了多项荣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切实保证了省会核心城区的和谐稳定。

“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这一条明文列入区党代会报告中。薛侃书记说:“党的建设,一个靠基层组织,一个靠党员干部队伍。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要通过团结周边群众、服务群众,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党员干部则要看战斗力、执行力。是不是有好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能不能够落实好上级决策,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对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从严管理,不能降低工作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关爱,给他们创造成长空间、作为平台。组织要帮助干部树立工作信心和群众威信,让他们站得住、立得稳、有依靠。”

鼓楼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令人印象深刻。“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党员挂靠社区,回属地做义工,“党代表工作室”“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微心愿”已经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

 

开拓创新谋首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鼓楼集聚了加快发展的各类要素资源,拥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如今的鼓楼,现代服务业发达,商贸、楼宇经济势头强劲,高新科技产业独领风骚;环境生态大幅改善,高端繁华的商圈和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氛围,使得鼓楼宜居品质位居全市前列。问题是,起点已经很高,该怎么把这种好形势和好态势巩固好、运用好?经济指标常年高位运行,怎么才能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鼓楼发展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了我们的手里,这需要我们认真梳理我们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去面对。”

区第十二届党代会确立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省会首善之区。“首善不是一个地域名词,应该指的是标准最高、成就最大、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人力素质最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实现首善。但是……”薛侃书记话锋一转,“依这个标准,我们现在还不能算是名副其实,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建设现代化省会首善之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必须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全区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首善的目标迈进,并不断接近。”

薛侃书记坦言,现在,鼓楼区的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省会核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还不突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改革攻坚力度亟需加大,全方位开放格局还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层次还不够合理,一些行业领先的高科技产业体量不够大、市场占有率不够高,“科技小巨人没有变成航母战斗群”。城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少,难以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宜居品质的任务较为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等。特别是随着福州城市空间布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加速转变,区域竞争日益激烈,鼓楼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态势。“把握好一次机遇就能实现一次跨越,错失了一个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鼓楼必须对标‘首善’,抢抓机遇,加压奋进。”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做?薛侃书记说,他现在思考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如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各个领域;二是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壮大经济实力;三是如何做好改革开放;四是如何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如何提高城区管理水平;五是如何补齐民生短板,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六是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如何增强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一切的关键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薛书记强调,“人才再多也不为过,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实用型人才,不管是白领、蓝领、灰领,只要能为我所用。鼓楼区人才素质总体不错,但仍要以开放的心态培养、引进,让资源要素、人力资本在这里可以自由流通。只有这样,才能把鼓楼建设成为一个人才高地。”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薛侃书记特别谈到了重振大东街口商圈的问题。他说的是怎么让传统商贸业通过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使之进入高端行业,把存量做优,增量做大,但我感受到的却是一股夹带着情感力量的冲击波。大家知道,福建的中心在福州,福州的中心在鼓楼,而鼓楼的中心就是东街口。对于许多老福州来说,东街口的百货大楼和天桥是记忆中永存的美好,它是这座城市、这个城区不同历史时期建设发展的标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鼓楼人的故园情怀,在这个地铁对接、商旅相衔的新时代,这一老商贸区的第二个春天何尝不意味着一个新辉煌的发端?

“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倾力民生向首善,鼓楼东风正劲,何当不风流?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图片来源于鼓楼区政务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