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7 23: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星辉



闽侯,向大县出发

 

马星辉

 

 

 

这些年闽侯人特别忙,全县上下加快打造“闽侯大县城”,展现出“快马加鞭未下鞍,万马战犹酣”的恢宏气势。

闽侯,素称八闽首邑,福州近在咫尺的连体之地。闽侯与福州一小一大、相辅相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有史以来,在人们的概念中闽侯就在福州城,福州城中有闽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言闽侯人便是福州人。难道不是么?福州的城市规划中,往往难以割舍地要把闽侯的某块属地纳入其中;说起闽侯的历史名人亦说是福州的名人;闽侯的“喜娘文化”亦成为福州的一种特色文化,闽侯的喜娘们不仅口才机敏,地道的福州话说的比任何一个老福州人还要纯正。

与众不同的特殊地域,确让人感到闽侯是福州的一个近郊区或街道,而不是市与县之间的隶属,好像从来如此,极少有人提出过疑义。也许正因为如此,闽侯生存在省城大都市的怀抱中,在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便捷的同时,亦有一种“娇小”的感觉。这个“小”就如同长期待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似乎有些长不大的“依赖”。在不知不觉中闽侯忽视了自己城市功能的健全,突显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来闽侯投资项目或旅游观光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偌大的,包括流动人口有着近百万人的闽侯,县城里却没有几所像样的星级酒店,住宿的大酒店软硬件上不了档次,有时甚至连早餐都无法提供,让当今讲究快捷、追求舒适的客人们感到极为不便。对此,闽侯人却不假思索很自然地回应说:“哦,客人们都习惯到福州城里住啊,很方便的。”不仅如此,连闽侯人自己添置诸如电器这类大件物品亦是跑到福州城购买,觉得很是正常。故而,闽侯县城的商业氛围显得不够浓厚,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显得有些失调。亦如闽侯人半是抑郁半自嘲道:“靠近省城,大县小城,有县无城。”

 

 

闽侯县的“小”之说,仅指闽侯“大县小城”的状况而已。与中国最小的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的山东省长岛县相比,闽侯的地域要大上40倍还不止。在全国近三千个行政县中,闽侯县的经济财力、文化教育、交通民生等各类指标亦排名在头榜。其中最重要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两项指标,更是不逊于他乡之县。闽侯跻身于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连续六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成绩斐然,傲视群雄。尤其是工业加速向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育形成了两个超百亿工业园区、三个超百亿产业集群;都市现代农业走上了特色化、品牌化、设施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培育形成七十余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闽侯的文化实力亦不可小觑,既称“八闽首邑”,自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远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历朝历代名人辈出不穷,林祥谦、林森、林白水、侯德榜、庐隐等历史名人世人皆知,如雷贯耳。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以及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遐迩。无疑,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今的经济实力都让世人刮目相看,闽侯确不可小而视之。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新形势下闽侯如何作为?无疑,闽侯人自己心中最有数。在闽侯,从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到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谈论话题,反复出现了“中心大县城”这个热门词。在新形势下他们登高望远,重新认识闽侯的定位与作用,萌发出与时俱进、主动作为的新一轮创业激情。要在未来的五年内,使闽侯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50强行列,打造出一个生态闽侯、山水江城的大县城。

说实话,领到采写“闽侯大县城”这个任务时,我心里很是没底。什么叫“大县城”?闽侯人提出“大县城”这个概念缘起何因?闽侯将又如何建设“大县城”?尤其是闽侯县决策层的思路与想法,笔者不得而知。说来还得感谢同采风团的作家李治莹先生,此次“走进闽侯”他负责县委书记、县长访谈文章,看来只能拜托他顺带采访这个问题,豪爽的他一口应允:“没问题!”大概从闽侯回来近十天后,李治莹先生经过数次执着的约访,终于访到了忙得难以分身的两位领导。而本人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

闽侯县的决策者们认为:县城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都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大县城”相对于普通县城来说,具有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可以吸引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和各类人才,劳动就业向其集中,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各项功能结构,加快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推进整个县域城镇化进程。闽侯将按照现代化国际城市标准,立足区域特点和优势,全力打造中心大县城、青口小城市、上街科技城三大城市组团;加快打造鸿尾、白沙两个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个西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与福州市产业关联,发挥吸纳人口、聚集要素、开发资源、产业提升、扩大消费、综合承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动融入福州新区建设。这便是闽侯提出打造“大县城”的初衷与目的。

 

 

“应该说‘闽侯大县城’这个战略构想,其实早在2012年闽侯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时就己经有所体现,并且旧城拆迁的工作亦开始在运作中。”这是在采访闽侯县规划局时,该局规划科程斌科长告诉笔者说:“近几年闽侯县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亦建成了文教体卫等一批公共建筑以及经济开发区、居住区。但‘大县小城’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闽侯必须下这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步伐,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县域范围内多元化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所以在组织诸多部门对闽侯县进行了定性、定向、定量、定案的四定工作后,不失时机地、鲜明地提出了‘大县城’这个战略目标。”

打造“闽侯大县城”,无可避免必须进行旧城拆迁改造。中国人自古就有房子情结,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动土拆房乃大忌之事。自然要遭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阻击。对此,闽侯县的决策者们深知其中风险,不敢掉以轻心,不仅成立了县城旧城改造项目建设指挥部,选调一大批精干力量加强拆迁工作;同时还抽调县纪检、土地、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其中,做好审核审批等工作,杜绝弄虚作假,做到一碗水端平,让群众满意。

首当其冲,甘蔗街道是这次动房拆迁的重地,它北依巍巍荷洋山,南傍悠悠闽江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有着近五千年福建海洋文化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就在于此。街道有户籍人口4.5万人,外来人口2.3万人,旅居海外侨胞2万多人。因它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十分便捷,距福州市仅十余公里,故而是闽侯县城所在地。在这次旧城改造项目中,第一期拆迁面积就达十几万平方米,总户数1607户,拆迁人口4562人,涉及长江、双池、十字、大元等4个村及县直10家单位,拆迁房屋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店面160户,面积约近万平方米。拆迁工作的难度与艰巨性可想而知。

前往甘蔗街道采访旧城改造情况,接待的李红梅女士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会负责人,亦是当时参与拆迁工作的骨干人员。寒暄中得知她竟然是邵武老乡,笔者自是十分地高兴,料想接下来的采访会顺利许多。

李红梅性格爽直,快人快语,她介绍说:“拆迁工作很不容易!虽然街道办事处充分意识到拆迁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抽调了办事处和村干部150多人,分成3个片20多个工作组,分头进家入户开展工作,但还是遇到诸多难点,譬如:华侨多是其中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难点,由于华侨旅居海外,一时难以联系到位,他们对家乡的拆迁政策又不甚了解。对此,我们采取电话沟通、给华侨拆迁户朋友的一封信、印发《闽侯乡音》(海外版)等形式,坦诚相告旧城改造的意义以及优惠政策,得到了华侨们的理解,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一位旅港同胞接我们的电话和信件后,很爽快地就作了明确表态,后来不仅自己签订了拆迁协议,还动员在美国的几位乡亲也一同回来签订了协议。”

“另者,经营性用房多也是一个拆迁难点。”李红梅说:“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动迁指挥部从福州市28家经营性资产评估公司中抽取5家公司,对拆迁红线范围内的160间经营性用房分三个标段进行区位价评估,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经营性用房拆迁的优惠政策,得到了大部分业主的赞许与支持。”

让人欣慰的是,闽侯县这次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比预料之中顺利了许多。从动迁开始,仅在短短的八天内就完成了1500多户,占应迁户95%的签订数。

对此,闽侯县在后来总结经验时认为: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旧城改造是当地群众多年的心愿,甘蔗虽然作为县城所在地,但居住环境较差,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街上摊点无序摆,垃圾到处撒落;背街小巷脏乱差,道路狭小坑坑洼洼,暗沟烂物、污水横流。住民们常抱怨说:“县城比农村还要差,不仅苍蝇、老鼠多,有时蛇还会爬进房间吓死人。”一位实业家、旅港同胞亦摇头无奈道:‘我走过这么多地方,家乡县城的面貌实在是不敢苟同,客人来也只好带到福州城去住,闽侯县城到了非改造不可的时候了。”故而,实施旧城改造,是得民心之举,亦是闽侯领导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一个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闽侯县推行的“温情服务、和谐拆迁”起了大作用。闽侯参照近年来福州地区和本县其它地区的拆迁方案,多方吸纳有利于拆迁户的方案,经过几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形成了最终的方案。在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中有三大惠民政策:一是土地性质优惠。拆迁户原房屋用地为集体土地的,报批为国有土地,政府出资进行环境绿化,配套建设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安置房市场价;二是安置面积优惠。对按期签订拆迁协议并封房的,给予合法面积10%的公摊奖励(最多不超50平方米);三是货币奖励优惠。对选择产权调换的,在第一阶段协商期(前8天)签订拆迁协议的,每平方米合法建筑面积奖励200元。同时,拆迁工作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准确把握,自始自终坚持“阳光操作”。房屋测量面积、拆迁户补偿安置等情况都全部上墙张榜公示,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这次旧城改造实行就地安置中,闽侯县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建设安置地。保证不让一个人从有房子变成无房子,而要让他们从有房子变成好房子。

闽侯县旧城改造项目的选房工作有序平稳进行,甘洲花园、龙峰花园、瀛洲花园3470套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安置房,陆续迎来了首批1067户新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意而喜悦的笑容。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由衷地赞赏闽侯人做大做强的雄心与魄力;佩服闽侯人的创业激情与现代速度;更看好闽侯大县城的前程似锦。

闽侯的决策者们总结经验、集众思、广纳谏,将闽侯定在了:“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大县城”的目标上。充分地把“闽侯大县城”的商业性、舒适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山水自然等等诸多元素都理性地、艺术性地溶入了蓝图之中。以大县城为支撑点,南北两翼并重(南发展特色高新产业、北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主动融入福州中心城区的态势。交通上构建环状网络化体系,汇入福州市区同城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包含公路、铁路、轨道、绿道等多种方式的综合交通体系。同时,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从福州都市区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考虑闽侯全域的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通过昙石山文化、黄土伦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工业遗存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做足“水”“绿”“文”三个方面的文章。

在大县城的蓝图中,闽侯的中心城区是重点着墨的地方,从产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环境、集聚人口、加快闽侯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入手,“跨江发展、南北联动”,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山水相依、三江五岸的景观特色。打造海西山海协作北部通道上的重要新兴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新高地,以及福州市近郊生态优美、配套完善的休闲养生基地和生态旅游胜地。

如今闽侯的“新县城,大城关”己初具规模,而作为与大县城相呼应的卫星城青口城与南通商贸城己经辉煌耸立:青口城以汽车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实现“产城联动”,南通商贸城亦开始显现成效。过去在闽侯县三大产业中占比例不足两成的第三产业,现今己占三分之一江山,成为闽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建成的一批极具吸引力的高端消费场所,提升了闽侯作为福州新市区的底气。如:奥特莱斯城市广场,拥有9000个商铺,有260个国内外名牌产品折扣店入驻,直接带动旅游购物人次每年在1000万以上;上街的根雕产业年交易额近30亿元,约占整个国内根雕市场的百分之八十,一大批富有创意的根雕作品以高昂的价格被国内外买家预定,年交易额可达50亿元以上。

同样是大手笔的闽侯甘蔗万家广场正在快马加鞭兴建中;新区江滨路延伸段、江滨生态园等项目己经建成投用;荆溪省级小城镇中庚香山天地、光明谷温泉等项目加快推进;竹岐新区316国道(竹岐段)建成通车,白沙孔元、新坡、上寨十里长廊实施动工;塔礁洲湿地公园、林森大道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上街大学城实施永嘉天地、乌龙江大道夜景灯光工程等21个重点项目,以及甘蔗昙石、白沙井下等19个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建设,完成投资9200万元。

在本次采访结束回往福州的路上,笔者欣喜地看到总长为15.6公里的闽侯江滨绿道上绿树成荫,鲜花处处,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江边湿地,百鸟啼鸣;尤其是近处的芦苇岛以及水杉林、木芙蓉等原生态植物举目四处,白沙、绿树、青山、碧水相映生辉,散发出一种清新的澄廓之气,让人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恬静与安详。这种别致的乡村之美,大有唐朝诗人欧阳詹吟颂古时福州近郊的情景:“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共相识,独自故乡情。”这种久违的情调与悠闲的环境,直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福州市民萌生出看过来的冲动与欲望。

众多优秀的思维中有一种思维叫“哥伦布思维”——想了就要干。“八闽首邑”与“闽侯大县城”,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内涵与意义也全然不同,有着一个“质变”与“量变”的蝶变过程,向大县城出发的路上有困难、有艰险、亦有不可预见的风险。然而,闽侯是一座有灵气的城市,更有一大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智慧,初心熠熠,矢志不渝的创业者们,他们一定能达到目的。

“闽侯大县城”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在不久的时日定会华丽绽放,争艳八闽,大而无愧、大而完美!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闽侯》;图片来源于“生态闽侯”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