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22: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石华鹏



九龙江畔崛起的“正新速度”

 

石华鹏

 

 

当龙海的朋友给我介绍龙海南太武高新区的“正新速度”时,我想到了曾经风行全国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它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那么,何为“正新速度”?它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有什么象征意味呢?我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正新速度

 

那是阳光灿烂的中午,一辆载有30多名作家的大巴驶进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正新公司是知名的台湾企业,它生产的“正新轮胎”在中国赫赫有名,市场占有额排名全国行业第一。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由正新(厦门)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地址位于龙海市港尾镇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区内。

正新(漳州)公司是龙海引进的重点企业之一,它的品牌效应给龙海新规划的“南太武滨海新城”的建设添增了翅翼。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看作龙海经济跨越发展的一扇小小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感受到龙海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魅力。

大巴在厂区内宽阔的道路上穿行,一幢幢漆成绿色的多层建筑物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接待我们的公司负责人说“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是环保的颜色”。这些建筑物有生产车间、仓库、宿舍、食堂、办公楼等。生产车间里的设备正在运转,车间外的工人正在运输轮胎成品。正新(漳州)公司给我的感觉除美观、整洁之外,还有面积大。介绍材料里说:“正新(漳州)橡胶项目是福建省重点台资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总用地1760亩。这里有单体工程54个,建筑总面积22万平方米。”看来,真是够大、够气派的。

随作家们一同参观过正新(漳州)公司后,我因选题需要,又多次联络和访问与正新(漳州)项目相关的人员,几天下来,“正新速度”在我头脑中才得以渐渐清晰起来。

“现在公司一期50%的产能已经投入生产,日产轮胎6.5万条,其中日产摩托车轮胎2万条,电动车轮胎4.5万条。”正新(漳州)公司经理林坤果说:“一期全部投产后,日产摩托车轮胎4万条,电动车轮胎10万条。”

“正新(漳州)公司是哪一年投产的?”

“2012年2月。当时2个单体车间试生产,日产摩托车轮胎9000条。”林经理说。

作为福建省重点项目的正新(漳州)橡胶项目,2010年2月签约落户龙海市港尾镇南太武高新区,2011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2月投产。从签约到投产两年,建设到投产在一年内实现——这是少有的速度,龙海市创造了服务大项目的新样本:正新速度。

如果我们把“正新速度”用具体数字来细化,有这样一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6个月征地和报批1800亩土地;土石方工程量670万立方米;爆破500多次;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1个月实现开工到投产。

因此,正新(漳州)橡胶项目还成为漳州“十大竞赛”首个实现投产的大项目。谈及正新(漳州)橡胶项目的引进,当时担任港尾镇党委书记的李文兴说:“正新项目的引进,可谓真诚定乾坤。”

2009年在“厦门9·8第13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龙海市领导获知正新(厦门)公司有意向岛外拓展的消息,便邀请正新(厦门)公司董事长陈秀雄先生到龙海考察。陈秀雄相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的南太武高新区。龙海市领导多次登门拜会陈秀雄,还专程前往台湾拜访正新集团罗结总裁。正是龙海市的真诚打动了正新集团的决策层和陈秀雄董事长,2010年元月,正新(厦门)公司在厦门后溪扩建新厂,同年2月正式与龙海签约。

 

    二服务炼就“正新速度”

 

“正新速度”是如何炼成的?

正新(漳州)公司总经理林坤果一语道出了答案:“项目从落地到一期投产,有这样的速度,得益于龙海市和港尾镇全方位、保姆式、快速高效的帮办服务。”

在港尾镇镇政府大门左侧,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平房,这里是“港尾镇企业代办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门朝向镇政府大门,一进政府门便可看到。屋里隔成四小间开放的小办公区,四五个人集中在这里办公,显得有些拥挤。办公面积是小了点,但他们办的事儿不小,投资企业所需要办理的一切手续,都可以交付给这小小的服务中心办结。

我看到,在接待区域的一面墙上,挂着中心的“服务理念”——投资者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服务举措”——无偿代办制、督查跟踪制、全天候服务制、全方位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和否定报备制。这些服务制度很细,诸如24小时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接受办事人询问的第一个工作人员为首问负责人,必须为办事人负责到底,企业和投资者有任何困难都可找中心等等。一名工作人员对我说:“这些制度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每一项都会落到实处。”难怪,林坤果经理对“正新速度”的解释,与这些“服务举措”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说起两年前的正新(漳州)项目,说起“正新速度”的创造,“服务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记忆犹新。

和谐征迁——6个月交出1800亩项目用地。

1800亩项目用地覆盖港尾镇五个村一个农场,涉及农民2342户,仅迁移坟墓就3852穴。为此,龙海专门成立高新区管委会,实行管委会与港尾镇合一协调服务。

“白加黑好加快,创造正新速度……”面对如此浩大的征迁任务,港尾镇的征迁动员会让所有工作人员有了信心。如何才能做到好加快?李文兴说,多听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多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事情就好办了。

由于人性化推进征迁工作,把群众矛盾化解在一线,曾出现3天内580户村民签字领款的场面。港尾镇镇长蔡亦全说,“工作做细,做通,关键还是群众信任和支持。”为给正新项目建设腾地,“土地公”暂住过渡房;涉及7个村2万多人口的江氏祖坟,20天内完成搬迁……

征迁提速还源于方法得当的“五边工作法”,即边丈量青苗、边发放赔偿款、边迁移坟墓、边平整土地、边钻探设计。

征地攻坚阶段,全镇总动员,天天“早餐会”。“包括退二线的18名镇领导,各带4名干部,全天候下村入户一户一户做思想工作。”镇副科级干部黄国钦说,“不管工作到多晚,干部第二天都要到镇食堂吃早餐,一个个遇到的难题,在餐桌上互相探讨解决方案。”后来,干部称其为“早餐会”。最后剩下的60多户,就这样在两个星期内被镇村干部的思想行动感化后成为项目的支持者。

经过半年的努力,港尾镇完成正新项目征地1800亩,拆迁1万平方米,搬移一座天马山,填整出110多万平方米的地块。场地提前一个月交付,2011年3月,项目一期正式开工建设。

多维服务——一年内实现日试产6.5万条。

为了使正新(漳州)项目早日实现投产,高新区管委会还专门设立了项目指挥部。“我们把指挥部‘搬’到工地上,在工地现场设立移动指挥部,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驻,时时跟踪工程进度。”港尾镇镇长蔡亦全说,指挥部每周还召开工作例会,为正新项目建设“把脉”。

当时,项目建设存在的最大“症结”,是水、电的配套和负荷跟不上,指挥部和相关单位对症下药,并且敢于下“猛药”。50天建好一条2300米10千伏的正新专用线;专门为正新项目修建专用供水水管;启动建设南太武大道、青石路、工业路三条正新厂区外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

对于管委会和港尾镇镇政府的帮办服务,林坤果赞不绝口:有人干扰施工,他们就设立警务室,24小时“护航”;试投产缺工人,他们就举办现场招聘会;工人出行不方便,他们就开辟公交专线……

林坤果说,干部驻扎工地现场办公,24小时值班,吃住在工地,“遇到困难向管委会和镇政府反映,他们都很积极、及时、协调解决”。

除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以外,项目建设还想办法提高速度、提高效率,如花朵开放一样的“立体作业”是他们新的创意。“因为建设任务很重、工期很紧,我们在严格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立体交叉作业,以提高速度。”承建项目的遵义建工集团项目部经理徐广富说。所谓立体交叉作业,即是水电、土建、设备等工种按科学的统筹方法同时、交叉推进。

不到一年,“开花”项目立马“结果”:正新一期工程2011年3月动工建设,2012年2月实现试投产;项目一期建成21个单体车间,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当时2个单体车间实现投产,日产摩托车轮胎9000条。

林坤果兴奋地说,二期项目已经开工,投资30亿元建设日产摩托车轮胎20万条、电动车轮胎40万条的车间,年创产值100亿元,年缴税收5亿元以上。项目全部达产后,正新(漳州)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厂生产摩托车、电动车轮胎的企业。

大工业项目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正新的300多个工人,大都是港尾本地的村民。

 

    三“正新速度”带来品牌效应

 

正新项目的快速投产,给南太武高新区带来了品牌效应。

南太武高新区与同样位于龙海港尾镇的古雷滨海新区,共同组成南太武滨海新城。南太武滨海新城不仅是龙海市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五大片区”之一,而且还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南太武—古雷滨海新区”的启动区。可以说它的建设具有区域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为此,龙海市确立了南太武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思路:以正新橡胶产业链为引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以英才欧洲小镇为重点,加快环湾城市带建设,打造高端产业密集、居住社区高尚、自然环境闲适的创新新区、生态新城。

当我们的汽车在南太武滨海新城的道路上奔驰的时候,我看到这座“创新新区、生态新城”的规模已经初见端倪——位于古雷滨海区的高端公寓、度假酒店在蓝天碧海边加紧施工;位于南太武山附近的南太武高新区一片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

这一切与“正新速度”的创造有关,与正新(漳州)项目的带动有关。正新投产之后,与正新相配套的热能供应、士兴钢构、洪海机械、正新机电、台谕电子、三凯精密机械、尚玛机械等7个关联企业相继签约,总投资约3亿美元。另外,连科轮椅、东大翻胎、大谷机械等多个上下游项目竞相进驻高新区,产业链条作用更为突出。

正新及配套项目的落户,推动了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也吸引了厦门大学科技园、医用硅胶等项目前来投资落户。这样,以正新项目为龙头的高新区,一个投资15亿元,年产值上百亿元的橡胶工业链正在形成。

“在促进橡胶产业壮大的同时,我们还抓好目标产值50亿元的粮油食品产业及目标产值数10亿元的机械制造、物流仓储、工艺品生产、船舶修造等支柱产业发展。”龙海港尾镇干部介绍,产业规模集聚壮大将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整个滨海新城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正新速度”带来的品牌效应,也引发了高新区所在地的南太武滨海新城的新一轮发展,滨海新城已吸引了滕王阁地产、德友盛地产、大洲地产等开发商抢先进驻。未来的南太武滨海新城将建设成为龙海及漳州城市的另一个中心,在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发展上与龙海、漳州和厦门实现互补。

在采访和了解“正新速度”的不长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一些人员,无论政府的干部还是企业的负责人,抑或是行走路边的村民,他们对“正新速度”的认同和赞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港尾镇企业代办服务中心”,“正新速度”的核心价值——全方位、问责制、快速高效的帮办服务;解决企业困难在一线、化解群众矛盾在一线;及时协调、现场落实——正在这里变成日常化、制度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这也是“正新速度”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高效发展成果的缘由。

如果说文章开头提到的“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快速发展象征的话,那么“正新速度”则是深化发展深化政府服务职能——即政府如何服务企业、如何服务群众的代名词。如果说“深圳速度”里边包含有一种激情的梦想成分的话,那么我以为“正新速度”里边包含有实干加巧干的方法论成分。也许“正新速度”的创造者们无意拿他们的“正新速度”与“深圳速度”互比,也无意把“正新速度”拔升到多么高的境界,但作为一个对“正新速度”有过深入了解、并目睹了它带来巨大成效的人,我依然这么认为,依然要为“正新速度”喝彩。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