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君堂的那抹红
黄河清
迎着“丹娜丝”带来的阵阵风雨,去探访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古老的牛项真君堂。清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记载:“牛汶(今牛项),百余户,有张圣君庙。岁旱士人每祷雨其处,内有莺哥、独屏二山,为名胜地。……”远远望去,朦胧水汽缭绕之处,一座红墙赤瓦的道观静谧地坐落着在万绿丛中,散发着神秘、古老而又温暖的气息。
牛项真君堂,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 年),地处东岭山脉的中心地带,是供奉张真君的著名道观。殿宇坐北朝南,背枕天池顶,龟蛇两山左右拱卫,有巨大的蛙石守望,周边群山巍峨,奇景迭出,是闽江口一带绝佳稀有的风水宝地。它历经多次修建,在2019年又一次完成重建。
牛项真君堂
真君堂的建筑布局严谨而规整,主殿巍峨耸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三重飞檐如仙鹤振翅,层层叠进,似要衔住流云,又像被山风托着,悬而不落。脊兽沿着戗脊排开,龙、凤、狮子、天马……赤色的琉璃瓦衬得它们釉色莹润,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去。正脊中央的宝珠最是夺目,雨水在上面滚动者,坠下时折射出七彩光斑。环绕堂后的古树,树龄都已逾百年,粗壮的树干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沟壑,那是时光刻下的印记。雨水顺着虬曲的枝丫蜿蜒而下,在翠绿的叶片上汇聚成晶莹的水珠簌簌坠落,砸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溅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树影在雨雾中摇曳,仿佛正用沙哑的声音诉说着久远的往事。
真君堂的大门庄重而古朴,朱漆铜沓冒闪耀着岁月的光泽,两侧的青石板墙上雕刻着一帧帧张圣君传说故事,两根高大的石柱上,刻着盘龙、祥云、瑞兽、仙人等,这些精美石雕每一处都展现出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檐上悬挂着一块硕大的金色匾额,上书“张圣真君祖殿” 五个鎏金大字,透着几分苍劲。走进堂内,灯火摇弋,几缕光线艰难地穿透雨云,从雕花木窗的缝隙中斜射进来,映照出空中飞舞的尘埃和缭绕的香烟。香烛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与门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大殿正中供奉的真君塑像,身披红色披风,黝黑的面容庄严肃穆。塑像前的香炉里,插着三炷高香,青烟袅袅升腾,在潮湿的空气中久久不散,带着淡淡的檀香,弥漫在堂内的每一个角落。供桌是用整块樟木打造而成,表面光滑如镜,却也留下了无数细密的划痕,那是常年累月摆放供品、擦拭抚摸的痕迹。
从侧门步出大殿,边上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围成,井壁上爬满了青藤,藤蔓上的水珠闪闪发亮,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一株天仙果树从石壁上延长出来,郁郁葱葱,结满了蚕豆般大小的果实。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和真君堂的飞檐翘角,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不远处一块高耸的岩石上,“红色记忆” 四个摩崖石刻大字醒目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为之一震。夫寺庙者,供奉祖宗神灵之所在,善男信女,敬顺仰止。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的寺庙却成为革命的特殊场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牛项真君堂,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道观,不仅见证了张圣真君信仰的沧桑变迁,也同样承载着革命斗争的风云激荡,在时光的长河中,共同织就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福州东岭革命纪念馆
管委会杨主任深情讲述了当年东岭游击队在此成立和斗争的英勇事迹,那语气中满是对先辈的崇敬与骄傲。东岭游击队,这支在解放战争时期诞生的英雄队伍,在福州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6年2月,林克俊等就在东岭山区开展革命工作,建立农会,发展党员,开辟地下交通线。1947年10月中共闽(清)古(田)林(森)连(江)罗(源)五县中心县委成立后,林白带领20余名骨干进入东岭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武装斗争,东岭成为重要游击根据地。1948 年 2 月,在林白等人的领导下,以东岭山区的捷坂、牛项、小梅洋为中心,组织了 30 多个村、近 1000 人,发动了打土豪分粮食度饥荒的农民暴动,并以五县中心县委武工队为骨干,以农民暴动积极分子为主体,在牛项村成立了东岭游击队,仅牛项村先后有87人参加了游击队。而牛项真君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成为了五县中心县委和东岭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和联络点。这里山高路险,群山连绵,与敌人作战时有着广阔的回旋余地。这里崇山峻岭间,分布着数十个村庄,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游击队以创办农场、制茶厂为掩护,巧妙地利用来真君堂朝拜的香客,在这片土地上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秘密传递情报,训练游击队员,为革命事业积蓄力量。距真君堂约百米的齐天岩山寨,地势较高,那里有一个可容纳百人的岩洞,成为了革命活动的绝佳据点。登上山寨最高处,极目远眺,琯头、亭江、琅岐、宦溪等地尽收眼底,视野极为开阔。游击队员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东岭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游击区日益扩大,逐渐将大小北岭、大湖、西区 3 个游击区连成一片。在牛项真君堂的香雾中,游击队员们谋划着一次次艰巨的战斗;在山间的小道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个坚定的脚印;在与敌人的周旋中,他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精神。
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像无数的银线,斜斜地织在福州东岭革命纪念馆的屋檐上,又顺着瓦当的弧度汇成一串串晶莹的珠帘。这座紧挨着牛项真君堂的建筑,红墙在雨幕中更显红得深沉。纪念馆是牛项革命后代们在2020年发起筹建的,得到了东岭地区海内外乡亲的鼎力支持。特别是海外侨胞、祖籍牛项白岭自然村的陈德胜先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为纪念馆捐赠了60万元,他祖父陈志坚当年是中共闽连罗边区工委委员。2022年8月22日,纪念馆终于在牛项真君堂竣工。雨静静地洒在纪念馆前一块由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立的“马尾区革命历史纪念地――真君堂及齐天岩山寨” 青石碑上,缓缓地滑落,似在为烈士们默默垂泪。纪念馆门檐上那颗五角星,在雨水中颜色愈发鲜亮,像颗红心在雨雾中脉动。
抚摸着墙上一排反映东岭游击队事迹的金色浮雕,缓缓走进纪念馆,门轴转动时带起的风,让馆内悬挂的红色横幅轻轻颤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几个金色大字在顶灯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光线透过带着雨痕的玻璃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展区的展柜是深棕色的木质结构,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光滑。潮湿的空气在展柜的玻璃上留下蜿蜒的水痕,如同给里面的文物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那些泛黄的战地日记,纸页边缘微微卷曲,上面的字迹有的已模糊不清,似花晕开一般,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游击队员们的热血与信念。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靠在展柜旁,枪身上的纹路里还残留着泥土的印记,枪口朝着地面,像是一位疲惫的战士终于卸下了重担,在雨声中沉沉休憩。墙上的黑白照片在射灯的照射下,影像愈发清晰。照片里游击队员们坚毅的脸庞上,仿佛还沾着山间的雨水和泥土。这里的每一块展板,都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每一块展板,都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最里侧的展区有一个复原的讨论成立游击队时的场景。小小的木头房间里似乎飘着松脂的清香,一张方桌的纹路里嵌着经年的茶渍,五尊与真人同比例的泥塑人物或立或坐在桌旁,像刚从一场热烈的讨论里凝固下来。有的站得笔挺,眼睛像淬了火般炽热,右手半举着,仿佛正要说 “同志们”。泥塑的匠人生动捕捉了他喉结滚动的瞬间,连脖颈上绷起的青筋都历历可见;有的坐在长凳上,脊梁微微前倾,眼睛眯成两道缝,却透着股洞察世事的锐利;有的一手托着腮, 一手夹着烟,正在沉思默想……木桌中央的油灯盏积着黑垢,灯芯凝固成焦黑的细棒。灯光里,五尊泥塑的影子在墙上微微晃动,仿佛仍在雨声的掩护下低声交谈。他们的泥衣上还留着匠人的指温,将八十年前那个夜晚的赤诚,永远封存在松脂香里。
在这风雨笼罩的日子里,站在真君堂和东岭游击队纪念馆前,望着那缭绕的香烟和雨中朦胧的山林,心中涌动着无限敬意和感动。真君堂和纪念馆都是红色的,呈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自古以来凡是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人,总是能得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从宋朝募建真君堂到如今捐建纪念馆,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这记忆会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并护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无畏地前行。(黄河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