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21: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远去的战火硝烟

——华安革命烽火岁月回眸

 

林思翔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闽南金三角的腹地华安,虽说时令已让人感觉丝丝寒意,但华安山野仍是一派绿油油的,树木一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北溪贯穿全境,牵起了两岸逶迤青山,从城区到乡村处处林丰水秀、绿意绵绵、天蓝云白、空气清新。这个16万人口的县份,森林覆盖率达72.72%,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说她是“全城绿色”并不为过。

这么个自然生态优良的环境,用现在的话说,可谓宜居的仙境之地。可在九十多年前,这里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却是个万物凋零、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那时在地主豪绅、军阀、土匪的剥削、统治和掠夺下,劳动人民头上架着“三把刀”:租多、税多、利息多,加上军阀、土匪的争权夺利,连年混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从1928年开始,华安人民就开始组织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二十多年间,在党的领导下,华安人民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终于迎来了解放,在华安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这里仅从远去的烽火岁月中撷取几个节点加以忆述,以不忘初始,牢记使命,并借以缅怀先烈和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革命者。

 

星火点燃  红霞映照半壁江山

 

1928年华安建县,也就在这一年,在张鼎丞、邓子恢、朱积垒等人领导下,先后爆发了威震八闽的龙岩后田暴动、平和暴动、永定金沙暴动、上杭蛟洋暴动。受其影响,华安南部的丰山、沙建(漳州北乡)一带的农民,在党的发动和组织下,先后建立农会组织,与当地反动驻军、地主豪绅展开斗争。由于反动军阀驻漳州张贞部大举“清乡”,随后农会组织被迫转入秘密活动。1929年初,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北乡(含华安南部)开展农民运动,打土豪、抗粮捐,组织赤卫队和农会配合南乡开展革命活动。

此时,组织安排在上海求学的华安丰山人杨裕德回来。杨于1927年到上海暨南大学高中师范科学习,在学校入团后转为中共党员,由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身份暴露,组织安排他回丰山,利用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适时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杨裕德在丰山一带组织农会,举办夜校,发动抗粮、免捐、打土豪、斗地主的斗争,队伍很快发展到三百多人。同年底,成立了以杨裕德为队长的丰山赤卫队,在当地收缴地主武装,开展革命活动。

华安西部的马坑、高安等地毗邻漳平永福镇,两地民间交往密切。1929年秋朱德率红四军进入永福,帮助成立了中共永福区委。为扩大红军的影响和壮大苏维埃组织,永福区委决定将革命风暴向相邻的华安发展。闽西特委派出洪锡麟和永福区委委员陈志科到华安马坑下垅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李友理、李朝通、李水金、李庆林等四名党员。此后,华安下垅、马坑、和春、文华、高安、高石等地均有闽西党组织派人前来活动。还建立起了一条从厦门经华安到龙岩抵瑞金的秘密交通线。从此,华安就被闽西党和苏维埃组织、闽西红军和共青团组织列入向外发展重点区域。同一时期,在永福总区委领导下,在下垅村建立了中共下垅支部,支部书记李友理。2月15日,成立了华安县下垅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主席李友理,赤卫队长李水金。

1930年5月,漳州县委决定利用纪念“五卅”运动五周年活动之机,在北乡乌石亭举行武装暴动。5月29日杨裕德率丰山赤卫队和农会会员三百多人和一些武器,以参加划龙舟为名渡过北溪,按时赶到,参加暴动。暴动队剪断国民党民防团电话线,占领民团部,举行誓师大会。会后三千多人的暴动队伍进行示威游行,推翻了汽车,捣毁浮山汽车站,打死了民愤极大的地主。暴动使军阀张贞大为惊恐,下令杨逢年旅出兵镇压。杨在当地土豪劣绅配合下进行“清乡”,逮捕、残杀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和革命群众。丰山赤卫队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后编入王占春为支队长的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华安南部丰山、沙建一带的革命斗争转向持久的武装斗争。

丰山、沙建、马坑、高安等地点燃的革命火种,迅速在华安形成燎原态势,建立苏维埃,成立赤卫队,打土豪,分田地,红色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把永福总暴动的影响扩大到华安的大多数乡镇,形成新的红色割据区域,华安成为闽西苏区向外发展的组成部分。

 

五峰山巅  漳州战役遗迹尚存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进入漳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毛主席指挥的漳州战役的胜利,更在党史、军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漳州战役发生的地点天宝山、五峰山、风霜岭、十字岭一带,其范围就在芗城、南靖、华安三县(区)交界处。部队在冲锋,三地人民在支援,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为寻找当年的战斗遗址,我们从沙建镇官古村乘越野车,向山上进发。在布满杂草和乱石的简易路胚中奋力向前,七绕八弯,几经盘旋,终于到达了海拔775米的五峰山大尖山顶。山上遍地是杜鹃,山巅是杂乱石头交叠的尖峰(当地人称“五峰尖”)。从这里往下看,漳州平原一览无余,天宝山与风霜岭十字岭山峰在两边逶迤而去。五峰山脚下则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因此谁先占领五峰山这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谁就将赢得先机,胜券在握。当年的战斗就是先在这一带打响。如今山上有一座三十多平方米的红军无名英雄墓,掩埋了部分死难烈士骸骨。当年的战壕也依稀可辨。据说前些年人们还在这里拣到一些子弹壳。

“碧水长歌字字哭忠魂,青山含悲声声呼英烈。”面对当年的战场和英烈墓地,我们思绪翻腾,八十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场面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

1932年3月下旬,根据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敌我态势、根据地内经济状况和漳州守敌的调查与分析,毛泽东于3月30日致电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建议东路军攻打漳州,提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得到赞同后,漳州战役拉开战幕。

4月10日,红军占领龙岩城,打响东征漳州第一仗,给国民党守军张贞迎头痛击。4月19日拂晓,漳州战役打响,当时张贞防守漳州兵力为49师145、146两个旅,加上地方靖卫团、保安队等共八九千人,两个旅主力部署在漳州西北天宝到南靖一线,一部敌人控制在漳州市内,其主阵地在大尖山(五峰山)、十二岭到天宝以北。这里地势险要,山岭起伏,北扼天宝大山,南靠宽阔的龙江,要进攻漳州必先突破这一线阵地。

时任红军三十二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说:“红四军的主力部队在机枪掩护下,以风霜岭、十字岭(均五峰山脉)为主攻目标,向敌人猛烈进攻。十字岭守敌陈启芳团以机枪连为前卫,向红军战士猛烈扫射,企图固守阵地。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喊杀声响成一片,敌人的防线被冲破一道又一道。在攻至主峰最后一道防线时,因守敌顽抗,我军一度受阻。此时,毛泽东来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他令部队加强兵力,从五峰山向十字岭俯冲。敌人阵地顿时乱成一团,很快被击溃。上午9时左右,红四军全线突破敌军防线,红三军跟进。两军协同直插天宝镇东西茶铺,追歼驻守天宝镇的146旅。敌旅长王祖清临阵脱逃,副旅长及大批士兵被俘。”与此同时,敌145旅在我威逼下也撤出阵地。敌旅长杨逢年见败局已定,泅水而逃。师长张贞从前线败退回城内,连夜烧毁军械库,带着少数亲兵弃城而去,下午3时,战斗胜利结束。

我军共歼敌约四个团,张贞的主力基本被歼,俘敌一千六百多人。东路军领导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在战役胜利后的总结会上,毛泽东同志很有风趣地说:“有人说我们红军只会关上门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能不能打胜仗,可是你们看,我们在白区不是打得蛮好嘛!”电视剧《毛泽东》第21集对这段史实作了艺术再现。

中央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时,华安群众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主动侦察敌情,送信带路,战斗期间组织参与运输。东路军回师闽西后,华安反动势力纠合南靖和溪民团多次进行反扑,下垅等乡苏维埃政府领导赤卫队和群众进行坚决反击。由于叛徒出卖,反动民团郑炳星率领一百多人白匪军围剿下垅苏维埃政府,中共党员李友理、李朝通被捕遭杀,壮烈牺牲。

东路军入漳一个多月时间,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动员群众参加红军以及部队整训等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共筹款一百多万元,还有大量布匹、粮食、食盐等。群众参军共九百多人,还有一批知识分子,如苏静、李子芳等同志。部队还在当地组织了游击队四百五十多人,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还在工人中成立了三千多人的秘密工会和地下党组织。可以说,红军入漳功不可没,南靖、华安、芗城三地人民都为漳州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正如杨成武将军所说:“漳州战役的胜利是与地下党的帮助与支持紧密相联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重温这段历史,使我更深切地感到人民群众的可爱、可亲、可敬,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不要忘记我们的人民群众,不要忘记为他们谋利益。”

 

艰苦卓绝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华安因位于福建东边往中央苏区的战略要冲,成为此次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前哨阵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将闽西龙岩、上杭及毗邻的华安等13个县划为“重点清剿区域”的第一绥靖区。这期间,福建军区的红八团依托龙岩、漳平、南靖、华安地区,开展广泛游击战争,破坏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的交通线,阻击参加第五次“围剿”的国民党军队。红八团、红九团和各地游击队活跃在漳龙公路沿线和杭岩永、岩南漳华各地,开展广泛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5年4月,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任务。由于华安处于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经常发生激烈战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华安党组织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顽强地艰苦地进行斗争。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率领部队活跃于漳龙公路两侧地区,漳龙赤卫团活跃于华安、南靖等地,闽西游击队第三支队活动在岩南漳公路两侧。华安苏区从1930年7月创建第一个苏维埃,到1934年秋红军长征时一共建立了南河、东河、南华三个区及数十个各级苏维埃政权,一直坚持到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正如张鼎丞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文中所说:“我们的战术是灵活的,游击区是宽广的,我们不仅在原龙岩、上杭、永定、平和、漳平、连城、宁洋等县保持老的游击区,并且还发展了华安、南靖和广东大埔等县的新游击区。”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及其以后),华安除了壮烈牺牲的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外,还有几个同志,我们应该记住:

一是李元昌。他于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靖)华(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积极组织赤卫队和村苏干部开展革命活动。在红军回师中央苏区、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寄居龙岩莒州村,继续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就地建立游击队,并担任队长。1933年秋带领赤卫队攻占高安联春楼(火阁杞楼)。1934年,红八团挺进闽西南敌后,开辟游击根据地,他返回家乡,担任和溪游击队队长,积极配合红八团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4月,担任龙(岩)南(靖)漳(平)县游击队第一大队财粮委员,在前往迎富村筹款途中,遭叛徒杀害。

二是吴运琳。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家乡海南搞农运。1931年9月,在新加坡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任大坡小贩工会主席。1932年8月,在参加反帝大同盟纪念活动时被逮捕、拘禁。1934年6月,回国后组织安排他到闽西游击队工作,先后担任闽粤边特委交通总站站长、特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先后领导建立了梁山、后洞等游击根据地,并在游击区内建立了16个党支部和赤卫队。1938年新四军北上抗日后,他留在平和县坚持斗争。1943年2月,吴运琳受组织委派,化装成乞丐,隐居华安大地村,在小学教师、农民中组织进步青年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把革命力量渗透到安溪境内,与安溪党组织取得联系。直到华安解放。

三是邹天水、邹天宝。兄弟俩均于1929年在龙岩参加工农红军,不久转入红四军第四纵队,均当过纵队司令员胡少海的警卫员,参加过漳州战役。1935年秋,邓子恢派他们兄弟俩回华安秘密组织漳龙赤卫队,邹天水任队长。主动配合红八团开展灵活的山地游击战。1937年2月,邹天水、邹天宝率领漳龙游击队一百多人在华安高石直仑下楼伏击高安反动民团,击毙包括伪区长在内的反动民团13人,有力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邹”献出了保存多年的十多件革命文物,包括“红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旗帜、印章等。

四是郑缓。1929年在闽南地下党领导人王占春的影响下,年仅18岁的郑缓和后来成为他丈夫的杨水根一起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成为地下交通员、赤卫队员。她的家成了南乡地下党的交通站。1931年,邓子恢同志到闽南领导革命斗争,常住郑缓家,并经常与有关地下党领导人在她家召开秘密会议。每当开会,郑缓都机警地为他们放风警戒,整夜不睡觉,直至会议开完。1932年,随邓子恢、王占春、冯翼飞领导的游击队转战闽南山区。1933年回南乡坚持地下斗争。后因叛徒出卖,交通站遭受严重破坏,一起参加革命的丈夫杨水根被敌枪杀(其父母也含恨离世)。郑缓改名换姓流落他乡,备尝人间苦难。1944年,到丰山一家杂货铺当女佣,后与当地农民结婚。

 

红旗不倒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抗日战争时期,华安地方党组织和武装力量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坚持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

1936年,多股力量都在华安开展革命活动。由岩南漳游击队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讨蒋支队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在华安、官田、和溪一带活动,向东南方向出击,政治上采取开展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清剿”结合起来,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边打仗边发动群众,边分粮边筹款。红八团一部在高安、仙都一带打游击。岩南漳军政委员会指派人员分批到华安发展地下党组织。红三支队经常出击漳平、华安、南靖等地。闽西南部队第一纵队也在华安一带活动。1938年春,坚持在闽西、闽南根据地的红八团、红九团、红三团组建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下从龙岩白土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与此同时,华安城乡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开展。抗日文艺团体来华安演出,用通俗语言宣传抗日,鼓励和推动国民党守军在沿海坚持抗战。1940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闽南特委派出干部向外拓展,发展白区工作,在华安建立白区党支部,在当地秘密组织进行革命活动,领导群众开展抗日反顽斗争。这期间有游维新(又名游汀兰)、张亚挞(化名曾国)、吴运琳、钟远踞、温开招等一批革命人士,以教员、打短工等为掩护,在华安仙都、良村、丰山、沙建一带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41年春,漳龙赤卫团进行整顿,缩编为一个队,对外公开称打猎队,坚持在坪溪等地借打猎为名进行训练,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2月,国民党省保安团一百多人到坪溪自然村“围剿”赤卫团,逮捕群众,烧毁全村房屋。在邹天水、邹天宝的带领下,赤卫团采取灵活战术与敌周旋,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成功避开了反动派的“围剿”。隐蔽在良村活动的游维新,在上级指示下,于1944年成立了闽西工农红军华安纵队,队伍发展到一百多人,并成立党小组,坚持革命活动。

1949年春,在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连续胜利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中共闽南地委决心以新的战果迎接解放大军南下。根据闽南地委指示,闽粤赣边区第八支队所属一团、二团五个连队,在支队长李仲先、副支队长吴扬、副政委卢炎带领下,于5月22日从南靖荆都出发,攻打华安归德乡(今高安镇),大获全胜。接着又在华安境内连续与敌开战,十天内八支队共打了八仗(史称“十天八仗”),在华安产生了重大影响。10月,中共福建省六地委(即龙溪地委)在漳州成立中共华安县工作委员会,平浪任县工委书记兼县长。11月16日,县工委率领干部和人民解放军31军91师272团两个营战士从漳州出发,18日到达国民党县政府临时县城所在地——新圩镇黄枣村,和平接管华安县国民党遗弃的政权。平浪宣布华安和平解放。从此华安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二十多年间,华安人民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全县参加红军、赤卫队、游击队876人,被摧残的革命基点村29个村,被杀、被抓、被迫逃亡的近一千人,部分村庄被毁,损失难以估量。全县有242人被评为革命烈士,508人被认定为“五老”人员,60个行政村被认定为老区村。华安为省重点老区县。

胜利来之不易,后来者当应珍惜!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