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09: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正德

海军精将黄钟英



黄钟英


黄钟英(1869—1912),清海军将领。原名建勋、良铿,又名鎏,号赞侯,生于闽县南关外茶亭街巷口铺(现属福州市台江区),祖籍长乐县。1883年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第11届驾驶专业。1912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英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授海军上将。南北和议后,北洋政府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黄钟英仍任海军总司令。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

早岁轩昂 孝悌闻名

1883年14岁的黄钟英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第11届驾驶专业,他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登北洋水师靖远、威远、康济等军舰实习,又进刘公岛枪炮学堂学习,期满后调赴济远舰任驾驶官。他在实践中逐步显露出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优秀军人素质,表现出类拔萃的治军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和下级官兵的拥戴,因此提升很快,从枪炮官到副舰长,至舰长兼海军部参谋,后升为巡洋舰“海筹”号舰长,被授海军副参领时年仅38岁。

黄钟英7岁丧母,由长兄嫂照顾长大,以孝悌闻名于村。在他服务海军期间,每年年终他都要把这一年的俸禄开支列表寄给兄长,有时应酬开支稍大,还深表歉意,请兄长见谅。长兄黄钟沣不时函阻,但他始终如一。在军中,他是长官,而在家中他则是尊敬兄长的小弟,无论他官升多大,都始终未忘自己是黄家子孙。

由于黄钟英幼时家贫,其父负债累累。黄钟英的俸禄所余有两大开支,一是为父还债;二是为父母建墓。成年后,其兄极力为其张罗亲事,他都以父母未安而拒之,直至36岁父母墓成,才娶清御前侍卫总兵、三品协镇薛梦蛟长女薛氏为媳。当他岳父死在南京任上时,他亲赴南京料理后事,平时他对岳父十分尊敬,深得薛家亲友的称赞。薛氏族谱中载有:“后事均由女婿黄钟英公办理,护棺回闽葬祖茔”。

黄钟英因军务繁忙很少回家探亲,在其家眷未接去上海期间,偶有回榕时所带物品,必先呈交长嫂分发,他对兄嫂恭敬有加。长兄为父,黄钟英每次见到兄长必先问安后言及其他。在上海海军司令部时,其兄外出他必扶兄上下车,以示尊敬。当他在沪病重期间,还力劝其兄不要前来探视,为的是兄年老以免其劳,直至弥留之际,尚一再劝慰其兄节哀保体。

右一为黄钟英


甲午海战 创建奇功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出由北洋水师方伯谦率领的济远装甲巡洋舰、广乙炮舰和威远练习舰,护送“爱仁”、“飞鲸”轮船运载陆军和战备物资前往牙山。当时,黄钟英是济远舰的舰员。

二十三日(7月25日),济远舰率广乙舰从牙山返回,在丰岛海面忽遇日舰“吉野”、“浪速”和“秋津洲”3艘,黄钟英深知舰队刚创始,力量不如敌军,即向舰长方伯谦建议“非智取难以致胜”,但不被采纳。大约彼此相距约3000米左右时,日舰不宣而战,突然向“济远”、“广乙”舰轰击,揭开了丰岛海战序幕,也是中日甲午战争序幕。黄钟英与官兵们一起奋勇抵御日舰的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日舰凭恃舰多势众,炮火优势(“吉野”是向英国新购快舰,速率快、炮力强,射程远,皆我舰炮所不及),向“济远”、“广乙”猛轰不停,结果,“广乙”中炮焚毁搁浅,“济远”也连连中弹,其船首中弹,战台倒毁,大副、二副相继阵亡,甲板上官兵伤亡枕藉。

这时,方伯谦为节省炮弹,下令测量官、枪炮官,如倭船复来,必须看真瞄准,方许发炮。黄钟英也积极协助舰长,做好战斗准备,当时只见日舰两艘追来,日旗舰“吉野”将追及“济远”,连发数炮,皆高过“济远”,“济远”有意停炮不放,“吉野”以为“济远”炮坏弹尽,愈驶愈近。方伯谦冷静沉着,采取灵活战术,忽然命令升白旗和日本军旗,停炮诈敌,但不停船。“吉野”以为“济远”投降了,欲擒“济远”,在相距3000余码时,方伯谦发令将船前转,瞄准,突然用尾炮轰击,中其望台下,再发一弹,中其船头,又发一弹,中其船身,船便倾侧,“吉野”升白旗龙旗,急转舵而遁。接着,“法远”又击伤日舰“浪速”。日舰“秋津洲”见“吉野”悬挂白旗和大清龙旗逃之夭夭,亦不敢恋战,赶紧掉头而去,“济远”获得了转危为安的胜利。

此役后,朝廷通电嘉奖。电文如下:“管驾济远之方伯谦于牙山接仗时鏖战甚久,炮伤敌船尚属得力,着李鸿章传旨嘉奖……”

驱逐日寇 保我海疆

1906年以后,日本政府推动所谓“水产南进”政策,日本船只“长风”号和“四国”号先后入侵我国东沙海域,驱赶中国渔民,捣毁中国的主权碑,拆毁东沙岛上的庙宇。在清政府展开外交斗争的同时,屡败屡战的中国海军也勇敢担当起保卫海疆的重任。曾在威海卫与日军血战的北洋水师管带(舰长)萨镇冰,此时已是中国海军的最高将领,担任广东水师提督,兼任南北洋海军统领。1908年,萨镇冰派出飞鹰号兵舰和海关的舰只两次巡查东沙群岛。飞鹰号是19世纪90年代从德国购进的,时速高达30海里,是甲午战后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艇之一。该舰管带正是黄钟英,他带领官兵走访了尚在东沙海域坚持捕鱼的中国渔民,发现庙宇虽被日本人拆毁,但地基和石块尚能辨认,许多渔民纷纷提供在此长期生产生活的证据,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最后,日政府在确凿的人证物证前哑口无言,1909年,被迫承认东沙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并且赔偿中国渔民的损失,补交侵占期间中国损失的税款。

响应共和 九江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北军麇集汉口,张勋军队据守南京,清廷又急令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前往武昌镇压,封锁了江面并以猛烈炮火炮轰革命军阵地,形势极为严峻。当时,在“海琛”巡洋舰任正电官(电台台长)的张怿伯审时度势,敏锐地觉察到共和是大势所趋,便联络了各舰一些官兵,为了国家民族的共和共举义旗,他们秘密签名誓约,海筹舰长黄钟英等也相继签名入盟。

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黄钟英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献身民族革命。他果敢亲登旗舰与萨镇冰商议,希望海军转向革命,萨镇冰由于民族出身诸多不便,虽经多方劝说终未参加反清行列。最后,黄钟英掷杯于地说:“我全家性命在此一举!”这在当时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的确是要冒被满门抄斩的巨大危险,充分表现了他为共和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萨镇冰看到部队将士倾向或同情革命,于是以人民和革命的利益为重,自行离职,临行前提升资格最深的黄钟英为临时舰队司令。

1911年11月17日,“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及“江贞”、 “楚豫”等炮艇不再奉清廷之命,皆自行离开武汉阳逻,向江西军政府九江军政分府的驻地驶去。当“海筹”舰驶到江西九江时,黄钟英召集士卒,告诉他们说:“我们是汉族人民,应当效忠于祖国,现在时机已到,不可错过,但是意志要坚定,共和国军人的资格,在于刚健中正,确乎其不可拔,而后贞固足以干事,这是成功的枢纽。诸君有志革命,以求复兴我中华,一定要铲除旧习,严于自治,决不可损害军人的名誉,给人民带来耻辱,这是我对诸君的厚望。”全舰官兵无不感动,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切听从你的指挥。”翌日,黄钟英在九江竖起白旗首先起义,同行各舰亦相率起义。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

1912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英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授海军上将。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向南方发出战争威胁。1912年,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部署了六路北伐计划,黄钟英也积极着手组织北伐舰队,但因革命派内部意见不一,最终北伐半途而废。

黄钟英与黄兴是孙中山军事上的左膀右臂,二人友情甚笃,但他俩对袁世凯的看法相左,黄钟英认为袁刁滑不可信。当南京政府派各部北上迎袁时,唯海军总长黄钟英不愿前往,无意加入北京政府,并托病辞职,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和真知灼见。

3月10日,孙中山在他的总统办公室召见“二黄”,说:“黎元洪有野心,但他缺乏将才,唯袁世凯窃我中华之心不能不使国人担忧。”并告知他将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孙中山手书“有志竟成”、“公而忘私”分赠与二公。黄钟英当即表态:“海军为国服务唯听从革命。”

北京政府成立后,因黄钟英已于3月自请解职,北京政府委刘冠雄接替海军总长,汤芗铭仍为次长。经政府和刘冠雄再三挽留,黄钟英仍任海军总司令一职,以维持大局。

由于黄钟英受命于危难之际,海军百废待兴,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积劳成疾,

身体日见衰弱,10月28日,他突然吐血满盆,才获假就医。11月,黄钟英被授海军中将衔,因他执意不肯前往北京就职,被耿耿于怀的袁世凯降了一级。11月15日他进入上海徐家汇红十字医院治疗,在住院中他仍不肯放下手头公事,于27日便匆匆出院,就中医治疗,终不见效,于12月4日中午在上海与世长辞。临终前,他“还对身边人员交代一切公事,目始瞑。”

过了十日,黄钟英灵柩由上海白克路公寓出殡到斜桥湖南会馆,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12月28日,北京海军部在闽学堂召开隆重的黄钟英追悼会,自袁世凯以下的官员都前往吊唁。同日,上海陈其美、伍廷芳、魏瀚、萨镇冰、程壁光、沈寿坤、蓝建枢、徐振鹏诸人发起的黄钟英追悼会也在停柩的湖南会馆召开,孙中山先生闻讣,特地从杭州赴会作黄钟英追悼词。

黄钟英去世后,按照海军上将例优恤。1913年1月12日孙中山派军舰运其灵柩回福州,19日在福州孔庙明伦堂受吊,全军下半旗哀悼,国内各界知名人士送来许多祭文和挽幛。孙中山送他的挽联为:“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黄兴的挽联是:“一举夺得扬子江,汉势不孤,暗收幕南王气;六州齐传奈尔逊,将星忽陨,独存海上雄风”。严复的挽联为:“封侯意疏阔,呕血事酸辛。”蒋介石也曾赠匾褒奖。

1913年8月24日,黄钟英附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天财山父母坟,墓柱镌刻:“芝草还生新筑垄;梅花遥对旧时亭”。墓镜楷书:“俎豆分贤庑;松楸入画屏”。墓埕前竖黄钟英墓碑:“中华民国海军总长兼海军司令赞侯黄公之墓园”。1992年11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黄钟英年早逝,许多人对他比较生疏,但是,他短暂的一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钦佩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