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福文化”专题·
闽台“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方友德
一、福建“福”文化
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为名的省份。带“福”的市名全国有五个,福建占四个:福州、福清、福安、福鼎(另一个是贵训省福泉市)。在泉州市,带不“福”之地名就有600多个,遍布市区县坡镇乡村、大街小巷、山川名胜、庙宇教堂。
“福”在民间,是中国民众的一种传统文化追求。《韩非子》一书中就提到“全寿富贵之为福”,后来逐渐形成福禄寿、三冠九如、长命百岁、子孙满堂等各种生活内涵。福建传统艺术也反映了与之相关的艺术元素。使“福”文化的影响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戏曲、文学、美术、雕塑(包括木雕、石雕、漆艺、年画、泥塑、剪纸等传统装饰)以及书画作品中展现的崇福、盼福、祈福、追福的愿景。
在民问艺术中,各类福题材的主要物象有福禄素三星天官、蝙蝠、龙凤。麒麟、象鹿、牡丹、月季、仙桃、荔枝、佛手、石榴、灵芝、瓜瓞、如意等,构成天官赐福、五福临门、迎祥纳福、花开富贵、瓜瓞绵绵等彩丽画景,及映了福建“福”文化的历史风貌。
福圳三坊七展古民居或闽南南安、安海、龙海古厝村落的门窗柱头,经历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可见各种美轮美焕的雕刻。当你进入一些宗祠大厝,可以看到大门上天官笑容可掬迎送宾客。可以看到一只大蝙蝠四周四小蝙蝠的“五福临门”画面。这是采用汉语修辞中的象征、借喻、谐音手法表示屋主对福景仰和祈求。
在福建各种非遗项目中,更是“福意无边”。如南音、莆仙戏、送王船、妈祖信俗、福船制造,厦门漆线雕等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福文化。民间演戏正戏开演之前,都要有扮仙小戏出来为民祈祸。如歌仔戏(芗剧)扮仙“三出头”,指的是先演三场折子戏《排三仙》《跳加官》和《送子》。排三仙即福裙寿”三星在天宫蟠桃大会为王母娘娘祝寿。闽南傀儡戏(提线木偶)在建庙、谢土、制煞、丧礼、庆典、还愿上都先出场禳灾祈福。宋代朱素在漳州当过小官,他就记叙过这种民情。闽西客家“作大福”民俗活动,都要连演三天敬神、会客、祈福的戏。上梳县畲族乡蓝氏家族在春节元宵期间,”游龙赐福”的民间活动流传至今,绵延不绝。客家地区还有“龙”的崇拜信仰。草龙(又称香灯龙、打草龙)是以稻草扎成,龙身上扎满香柱,密密麻麻,舞动时点燃线看,香火被风一吹,光烟四射。在夜色中游动,灿烂夺目。正月初一开始到本村家家户户“游龙赐福”,村民燃炮迎接,红包赏赐龙队。游龙活动正月二十结束,举行“送龙”仪式,在鞭炮锣鼓声中,把稻草扎成的香龙焚烧。化龙后的余烬,收集后撒入溪河水中,使其顺流回归大海。
在福建传统制作技艺中,纺织、印染、制茶、酿酒、印刷等,福文化的文字(百福图等)和图形贯穿在吃穿住行各种生活场景之中,比比皆是。安溪有个蓝田乡,盛产蓝靛草。当他安溪支流就称为蓝溪。村民技工总在溪中漂洗蓝印花布。溪水被染成蓝色,水波有如一匹蓝色缎布,景色优美,远近闻名。蓝印花布传统图案中,“百福图”象证吉祥如意,备受欢迎。漳浦地区的剪纸技艺,唐宋时期就已盛行,最初用在刺绣婚像仪式用品。明清以后脱离刺绣底样,独立成为剪纸艺术。妇女巧手剪出猪脚、饼花、福禄持等图形,贴于礼品、祭品之上。构图饱满.对称均衡、线条简约、风格细腻、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漳浦剪纸技艺传承人陈秋日作品《福》,以各种花卉构成灯笼,灯笼中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象征花团锦簇、大福圆满。荣获2000年全国剪纸艺术比赛金奖。
福建非遗中的福文化项目,已成为新兴产业,为推动乡村报兴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二、台湾“福”文化
福建多姿多彩的福文化植根于闽山闽水,融汇于闽风民俗中。这些文化民俗在历史上随着闽人几度跨海赴台。在台湾生活中一代代不断传播生成,弘扬转化。成为联结两岸的重要的精神纽带。
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大陆经过文革”破“四旧”已经消失。在台湾宝岛民间仍然流行。如孩子出生时,要以父亲的旧衣包裹,以借大人福气保佑婴儿不受邪气侵犯。三天之后孩子要穿右衽形“和尚衫”,这是明朝遗俗,右衽表示不忘明朝,不满清庭入主中原的旧习俗。
在元宵佳节,台湾地区少妇宝马雕车,笑语盈盈,穿行于人流如织的千树花灯之下,闽南俗语有“钻灯脚,生男仔”的说法。她们还会到注生娘娘寺里进香,求生男孩。少男少女,则可“小偷小摸”,以图福运。闽南谚语有“偷拔葱,嫁好尪”(老公);“偷拿菜,嫁秀才。”未婚男子则到寺庙门外偷旧鼓石,因有“偷得鼓,娶好某(媳妇)”的俗谓。
年夜饭也是台湾民众最为重视的盛宴。全家成员围坐,桌下置一烘炉,寓意全家兴旺、福气不断。年夜饭一定要吃芥菜(长寿菜)、韭菜(谐音长长久久),一根根的韭菜从头到尾吃完,不可咬断,寓意“长长久久”。吃萝卜表示好彩头,连萝卜叶子吃。吃鸡不可切块,要全鸡共吃(闽南语“鸡”和“家”同音,谐意“全家福”),吃蚶后,蚶壳放置床下,寓意多生子孙。要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
台湾民间的妈祖信仰传自福建莆田祖庙。目前台湾虔诚的妈祖信众,有14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三分之二,全岛建有妈祖庙宇达510座。近年来,台胞到湄洲祭拜祖庙的,络绎不绝,已有百万之众。福建曾多次护驾祖庙妈祖金身到台湾全岛、金门地区巡按,受到对岸信众万人空巷迎接。两岸信众共同信仰一位海上女神,千年不衰。对于维系两岸同胞深层感情,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作用。
台金地区的传统民居、古厝装饰艺术遍布福文化的元素。比如由佛手,仙桃、石榴三果合成的“三多图”,代表多福、多寿、多男子的“三多”。新屋落成都要贴对联。对联内容有“祥云择日凤凰来仪”、“瑞霭佳地福临吉宅”等吉言,表示吉利与祝福。古厝的石雕、木雕、剪粘、彩绘等装饰,大体分为四类:花鸟、人物、走兽、集瑞。都包含着特定的吉祥纳福寓意,是福文化的表现手法。如分北市孔庙里一块瓷画,画着两位将军,一位手中持令旗和彩球;另一位持戟(戈和矛合城的兵器)和磬(孔庙常见的古代乐器)。这四项(旗、球、戟、磬)单独并不具备吉祥含意,但连起来读成了“祈求吉庆”四字,大有深意在焉。
金门与厦门的一水相连,汽船半小时航程。“风狮爷”信俗在金门的十分盛行。“福狮文化”是“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体现。
2002年11月间,我参加福建省金门同胞访问团赴金门开会和访问,曾对金门的风狮爷作过田野调查,回来写过《故乡的风狮爷》一文。金门风狮爷最初出现在明末清初,当时语地苦风,常受风沙灾害。村民在村落当风口,树立风狮爷,以祈福辟邪。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村民都要拜祭风狮爷,在风狮爷面前作演戏祭贡。贡品有三牲、金帛、红布、金花。场上请法师念咒,敬三献酒。将红布裹在狮爷爷身上,让狮爷爷穿上披肩是谢恩方式。风狮爷信谷系泉州道教所属。狮为百兽之王,现在闽南道观仍有狮旗狮章,狮子形象寄托了信众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目前金门老风狮爷尚存69尊,57尊为石雕,其余有泥塑.瓷雕。分布在大金门53个村落,小金门(烈屿)仅有一尊,并已移入室内。烈屿多以风鸡为图腾.风鸡可食白蚂蚁,保护财物庄稼。风狮爷造型主要有立姿和蹲踞两种。高废大的有385厘米,小的只有22厘米。形象有的露齿含笑,和蔼可亲,也有勇猛狰狞,威武凶悍。风狮爷造像有雄雌之分,性器坦露,一目可辩。为了发展旅游事业,现在金门已修建一座风狮爷公园,把形形色色的分散各村的风狮爷依样重造集中一园,作为放游观光景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最少也有三千多年。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福文化的表现形式。
福建福文化和台湾福文化都是中华福文化支流。原来,台湾福文化都为历史上闽人几次渡海迁徙带去逐渐形成的,本有主流与支流的分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隔绝近半世纪,互不相通,各自发展,台湾地区的福文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坚冰始显解冻,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之中,发现闽台民情世俗那么亲近熟稔,正本清源,原来源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结统文化经过“文革”等政治运动,曾经被破坏毁灭过。“破四旧”运动,开始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号台彻底破除几千年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红卫兵“破四旧”运动走向高潮,席卷中国城乡大地。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和革命老干部,被认定为反动人物,遭到抄家、揪斗和无情迫害。捣毁祠堂庙宇佛像,搜罗焚毁宗谱古籍书画。将古建筑墙壁上珍贵壁画、书法用石灰刷除。结婚、建房等喜庆活动也被当成“四旧”,街上行人发行、服装被认定为“奇装异服”,一律逼其改变。把历史沿用许多地名改成革命化名字,如“西湖”改成“红湖”,香港被改成“反帝城”。“破四旧”运动,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一场巨大劫难,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产物。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弘扬的福文化,在“文革”中均被打成“四旧”,被扣上“封资修”的反革命高帽。被摧残毁灭殆尽。
但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包括福文化在内,有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改革开放年代开始,它们迎来春天,破土而出,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更加茁壮成长,茂盛繁华。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核心文化,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福文化,是对“破四旧”运动的彻底否定,是文化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使命,是与几千年来中华福文化所折射的中华民族价值观高度和谐统一的。今年7月15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深化中华文化探源工程。习近平同志发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力受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是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当然,历史长河的浩浩荡荡,也会泥沙俱下,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对儒释道中的一些不合时代精神、不合人民我益的规矩说教,如三纲五常,轻视妇女等的观念应予摒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优秀成分,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福文化研究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章:
1.郑亮、陈俊华《福文化在福建非遗中的传承》《福建日报2022.5.3)
2.刘深魁、全幸雅《传承文化根服共促心灵契合》(海峡网2022.7.15)
3.方友德《破乡的风狮爷》(福建省同胞联谊会20周年纪念集)
4.新华社《中共中央第39次集体学习》报道(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