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17: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种生



仰之如日月  畏之若雷霆

——感悟关帝文化的现实价值

 

黄种生


 

东山县风动石景区关帝庙前,海峡两岸百家关庙共祭关帝活动常年在这里举办

清晨,一夜豪雨之后,似乎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时而细雨随风飘落,时而聚成雨点纷纷扬扬。不免有点担心,这么盛大的祭拜活动,如果天不作美岂不大煞风景?当地人笑道,不用担心,这是关老爷磨刀,一定要来点“磨刀水”,只要盛典开始,雨就停了,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大都出现如此气象特点可我心中还是将信将疑,把组织者预备的雨衣披上。没想到,当主祭人宣布祭祀活动开始,雨果真停了。一时间,夏日当空,海风送爽,关帝庙大门前的广场上,红毯铺地,彩条、气球高飘,龙狮欢舞,鼓乐喧天,两岸信众怀着虔诚的心情,在那里参加祭祀,观看表演。

这也许是一种自然天象,偶然的巧合。然而正是这种无数次“巧合”出现的“灵异”现象在民众中口头传播,便成为崇奉关帝神威的原因之一。

关羽,字寿长,又字云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人。关羽本是一介农夫,为什么能“由侯而王,由王而神,由神而圣,由圣而帝”,并形成影响深远的“关帝文化”呢?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关羽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位令人景仰的英雄。他忠义武勇,疾恶如仇,年轻时就曾经见义勇为,铲除鱼肉乡民、强占民女的恶霸。随后走遍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起兵,建功立业,深受时人与后世的敬仰。其次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加工。小说、诗歌、戏剧、曲艺,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极力铺排、精心塑造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广泛流传,使关羽形象日臻完美,关羽的品格特点更加鲜明,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其三是,自宋至清,帝王对关羽加封20余次,封号达26字之多,儒、释、道三教又相应尊奉,儒尊之为“文衡圣帝”,释尊之为“盖天古佛”,道奉之为“协天大帝”,把各自的内涵源源融入,使关羽成为一代完人,并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

可见,关羽有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有艺术上不断完善的关羽,也有经过册封、神圣化的关羽。而三者又互相包容、渗透、融合,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谈论相关文化时,有称关羽文化的,有称关公文化的。而东山人则把这一文化内涵界定为关帝文化。关帝文化的内涵,更具深广的包容性。

海峡东岸的台湾同胞,与东山关帝文化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据传,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于东山县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巍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代古建筑的很高艺术价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台湾许多关帝宫、庙,大部分由此祖庙分灵入台,历史悠久。因此,关帝的显赫威灵、传说故事,在海峡两岸口语相传,帝威帝德,护国护民,为这一带官民所共同称颂。帝威,指的是关帝的威猛、刚强、神勇与传说中“显圣”荡寇伏魔、扫除邪恶而形成的令人慑服的神威;帝德,指的是关帝忠于国事,义薄云天,崇仁重信,“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而形成的令人钦服的大德。千百年来广大信众“仰之如日月,畏之若雷霆”。

在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一个生动、壮观的画面:一排排表演者高举红底金字或褐底金字书写的“忠、义、仁、勇、礼、智、信”巨幅匾额和气球,形象地展示关帝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学者把关帝精神文化的内容概括为“忠、义、仁、勇”:“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任事以勇”。二者大致相仿。只是不同时期略有增删,时势变换略有调整,官民认知不尽相同而已。我参加过第18、19两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仅此两次便深深感受到关帝文化在政治、经济、道德等层面所具有的现实价值与深远影响。这里仅就政治、经济谈谈粗浅的感悟。

扶汉室、读《春秋》所体现的“大汉江山八万里,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大一统”思想,是关帝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东山关帝庙殿内,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金字牌匾高悬于殿中,两边柱上挂有明武英殿大学士、太师太保、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亲笔书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一楹联精辟地概括了关帝“志存一统”的奋斗经历与不朽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关帝文化的政治价值。这种思想已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对两岸民众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是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之一。

19届今年的节庆活动,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颁布一周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盛会。来自台湾、山西、湖北、河南等两岸103家关帝庙的主要负责人及信众2000多人,首次在东山关帝庙前欢聚,意味着关帝“大一统”思想与当前两岸同胞团圆、统一的大趋势的相互契合。高雄东照山关帝庙坛主李吉祥先生动情地说:“神同源、人同宗,两岸骨肉同胞心连心,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这次活动旨在以关帝文化为桥梁,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情谊,共祈和谐两岸,国泰民安!”中国国民党常务委员、全国台企联副会长、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廖万隆也说:“通过对关庙的寻根溯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岸同根、同种、同源,两岸亲缘、血缘、神缘共融,是任何强力无法割断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岸青年的共同参与。在东山马銮湾金黄色沙滩上,来自台湾青创会十大杰出基金会及厦门大学台湾学生、国际生与漳州各界青年约280人相聚一堂,举行沙滩嘉年华,他们一起朝圣、踏浪、游戏、联欢,携手共度欢乐时光。联欢节以漳(州)台(湾)两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渊源为主线,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平台,增进理解、合作、友谊与共识,加深了台湾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体现了同胞团圆、江山一统的信念代代相传。

重然诺,讲诚信,是关帝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交流、经济发展需要共同遵循的重要准则。关帝文化旅游节活动,带动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外开放的二次深化,推进了一方经济的活跃。东山县着意把关帝文化旅游节作为福建旅游名牌来精心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异彩纷呈,各项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两岸宗教信仰交流,民俗文化交流,书画、戏曲文化交流等活动亮点展现。节庆期间,东山县还有总投资166.51亿元的33个项目奠基、剪彩。签约、奠基、剪彩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为历届关帝文化旅游节之最。随着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的签约、落户和投建,有力地推进东山国际旅游海岛城市的腾飞。

当然,这种带动作用是关帝文化现实价值的体现,但更深层的影响,则是关帝文化本质内涵的影响。据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述,刘(备)关(羽)张(飞)“恩若兄弟”,“誓以共死”,关羽在辞曹(操)归刘(备)时,坚定表示自己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自始至终“身在曹营心在汉”,表现出不求爵禄、崇尚信义、坚贞不渝、光明磊落的品格。这种品格被引申、升华,使关帝成为集信、义于一身,万人崇敬的财神。在不少企业、商场、旅馆,常常供奉关帝神像,以传承关帝重义气、讲诚信的品德,以表达对关帝的敬畏之心,告诫自己不可妄取不义之财,以求关帝保佑出入平安、事业兴旺。台湾同胞认为,关帝是为民间造福的伟大圣者,多年来,正是关帝崇尚仁义、诚信的胸怀和气魄,影响了许多客商前来东山投资。在第18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台湾中华总商会会长廖正豪在致辞中曾经说,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宫、庙的香缘祖庙,信众遍及台湾全岛,其“忠、勇、仁、义、礼、智、信”,已深深植根台湾人民心中,世代相传。这次渡海返乡,寻根谒祖,共襄盛举,必将进一步弘扬关帝文化,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愿望。正是受到关帝文化的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乃至侨居海外共奉关帝的炎黄子孙,总是怀着“重义、崇信”的承诺,怀着对关帝敬仰的心情,来到东山关帝庙朝圣,到东山投资、设厂、贸易,决心在那里干出一番事业。

关帝文化必将助推海峡潮涌,助推东山国际旅游海岛的建设。东山,这一颗闪耀在海峡西岸的璀璨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本文稍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