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17: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听赖清德讲乙未之役

 

汪毅夫


 

赖清德的“团结十讲”,不断重复的动作是跟中国大陆的切割。其首场秀把乙未之役说成“台人保台”,强调的也是跟中国大陆“没有关系”。他声称:“1895年《马关条约》第二条,清帝国明确割让台澎给日本,从过去来看,关系本来就不深,如果说要有任何关系,也在《马关条约》之后,中国政权跟台湾主权就没有关系了。但是,当清帝国把台澎割让给日本的时候,台湾人守护台的意志是令人非常钦佩。我们的祖先非常勇敢,清朝官员曾经设置台湾民主国,当时大总统叫做唐景崧,清帝国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当时在台湾的官员唐景崧,建立台湾民主国,他自认大总统,可是两个礼拜而已,他们就回中国了。台湾人就留下来奋战”,“当时没有政府,没有军队,台湾人‘竹竿逗(汪按,闽南语,义为装配)菜刀’就跟他们拼”。别的暂且不论,“没有政府,没有军队”一节就说不过去。

我在《〈马关条约〉与两场战争》一文里写道:思痛子的《台海思恸录》是乙未之役的战事实录之一。据该书记载,时至 1895年春,驻守台湾的兵力 “一时湘、淮、闽、粤、土、客诸军风聚云屯,号三百四十营,兵力不可谓不厚矣。然各自为统,呼应遂以不灵 ”,其中 “土、客 ”诸军是当地招募的 “民兵 ”,其中包括 “奏派在籍兵部(汪按,应为工部)主事邱逢甲广募民兵,以辅官兵不逮,称为义勇统领 ”,“不立营垒,无事安居,有事征调 ”。其后,虽有部分官军兵力遵清廷旨意先后撤离台湾,当 1895年五月日军登陆台湾、乙未之役开仗以后,仍有 3.3万从大陆来的 “湘、淮、闽、粤 ”诸军的军人留台驻守,他们是乙未之役的参战主力之一。参战的另一主力是在台湾 “就地而募 ”的 “土客各勇 ”,其中包括台湾士绅 “自备饷需 ”招募的义勇,也包括台湾官府饬令组建的 “新楚军 ”:“有苗栗附生吴汤兴,自备饷需募勇五千人,分驻中港、后垦各口。新竹武生姜绍祖、徐骧,各备饷需募勇千余人,在大湖口一带御寇。景嵩(汪按,台北知府黎景嵩)又饬署台湾县知县史道济募勇五百人,署苗栗县知县李淦募勇千人,署云林县知县罗汝泽募勇千五百人,此数营皆就地而募。团勇不计,土客各勇七千人,共成营十四。景嵩遂命其军曰‘新楚’,菅制、管规一依湘、楚章,约略变通之。其勇虽为新募,颇娴规制,鼓以忠义,气皆奋兴”。

又在《从杨泗洪谈乙未之役》一文写道:乙未之役是甲午之役的接续。如果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是甲午之役结束的时间点和标志事件,则甲午之役从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至1895年三月二十三月打了9个月;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又是乙未之役开始的时间点和标志事件,台湾军民起而备战、参战,抵抗日军入侵台湾。从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初三日日军侵占台南、台湾全岛沦陷,台湾军民将甲午之役、将中日战争延长了5个月又10天。如《让台记》等书记载,时长5个月又10天的乙未之役可歌可泣,是全体中国人民应当永世记取的悲壮历史事件。

赖清德从台湾历史找事制造台湾民众统一认知的障碍,我们就应当用历史说事排除台湾民众统一认知的障碍。这是基于台湾历史的“认知作战”。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