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13: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建华



铜陵天后宫散记

 

吴建华


 

xiehui-img.png

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湄洲岛上,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献出了28岁年轻的生命。随着妈祖影响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历代帝王屡次敕封,从娘娘、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确立了妈祖“海上女神”的崇高地位。1000多年来,妈祖信仰从莆田湄洲岛的祖庙,传播到世界各地。无论是近邻东南亚,还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无论是台湾偏僻的渔村,还是以妈阁著称的澳门,都留下了妈祖信俗文化独特的符号。目前,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有两亿多人信仰妈祖,湄洲岛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地、东方的麦加,每年都有100多万的信众,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献上他们虔诚的朝拜,献上他们心中的景仰。

我曾经多次登上祖庙山,献上心中真挚的祈求,祈望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祈望我们的人民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我也曾经数次拜谒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宝岛的妈祖庙,带去来自妈祖家乡的真诚祝愿,祝愿妈祖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快乐。

一个天空飘着细雨的下午,我在东山县博物馆同志的陪同下,拜谒了位于铜陵镇西门澳海边的天后宫。铜陵天后宫规模不算大,却颇有特色,短短的半天,我领略了它的神奇、惊喜于它的重光,对这座劫后余生的神宫,留下了永远不会忘却的印象。

 

神奇的龙吟宫

 

东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海是神奇的。早在1969年,大学刚毕业,我参加了东山渔区整顿工作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和渔民交上了朋友,他们教我捕鱼、教我辨别海螺。他们还带我去看无垠的大海,甚至到麦贤得海战的地方,让我感受到英雄的壮烈,见识了大海的浩淼,也知道了东山居然拥有这么神奇的海。它的形状是神奇的。打开福建地图,东山岛如同一只展翅飞舞的彩蝶,在湛蓝的海面上飘逸。它的树是神奇的。东山岛曾经是一个海风呼啸、荒沙蔽天的荒凉海岛,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硬是在这个不毛之地种下了木麻黄,死了一批,又种一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4年的不息耕耘,终于使东山成为一个林木参天的绿岛。它的天后宫也是神奇的。天后宫原名龙吟宫,其神奇在于它拥有玉像、圣旨桥、石柱“三宝”。左厢房后座祀十八佛手准提佛母、右厢房后座祀三宝佛祖的玉像,是由五台山法师从缅甸募化而来的。圣旨桥是一座御赐石拱桥,系用深黄色花岗石打造而成,位于宫内跨院当中。据东山县政协文史委提供的资料,这座圣旨桥,为康熙皇帝钦差礼部郎中雅虎到天后宫宣读圣旨敕封妈祖时所建,并于此宫大门前两边立石鼓安放皇档,规定凡晋谒天后,至宫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从边门入宫并从左右廊跪叩进殿,不得从跨院正中踩踏“圣旨桥”入内,否则罪伤其身。据说,后因个别平民信众入宫奉祀时无知踩踏而受伤责,妈祖慈悲显灵告准皇上,言晋祀者皆为世子,无知无罪,不忍罪伤,故后来虽仍禁忌但不责罪。康熙皇帝还钦赐于天后宫前建立华表,以表彰妈祖贞节德勋。屹立于殿廊的一对雕龙石柱、雕凤石柱,系铜山贡生加五品衔黄步青、布政司理闽衔孙有全所敬奉,共敬奉两对,另外一对现敬奉于台湾鹿港天后宫,但不知什么时候从铜山雕制入台,尚待考证。

玉像、圣旨桥、石柱,为古老的龙吟宫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洁白无瑕的玉像,彰显了佛祖的尊严、佛母的慈祥,也让我们领略了缅甸玉的圆润色泽和晶莹光彩。厚重的圣旨桥,饱含着历史的沧桑,见证了礼部郎中雅虎从它身上迈过的步履,以及宣读敕封妈祖圣旨时的情景。那对雕龙石柱、雕凤石柱,不知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栩栩如生的盘龙、飞凤,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公元1389年的城西门外海滨水湄,这里兴建了妈祖庙龙吟宫。景泰三年(1452年)起,西门澳为闽水师铜山水寨,负责游戍澎湖及闽南粤东沿海边防,水寨官兵“春秋汛守”出戍澎湖,每次出巡之前都到龙吟宫祭祀祈佑。后来,明政府下令长戍澎湖,铜山戍澎将士便将龙吟宫香火带入澎湖并衍播入台,据传现澎湖妈祖宫为铜山分灵所建。

明末清初,龙吟宫成为郑成功军队官兵仰崇祈佑的神庙。当时,延平郡王郑成功以金门、厦门、铜山、南澳诸岛作为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屯兵据点,水师戍守操练的驻地就设在西门澳。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袭位。公元1663年,宁靖王朱术桂从铜山关帝庙、龙吟宫、北极殿分神灵香火过海,于台南靖王府中建庙,奉祀关公、妈祖和吴真人。

神奇的龙吟宫,不仅是郑成功部队祈佑的神庙,也是传说中施琅出师祭典的圣地;不仅见证了郑成功骁勇水师的雄威,以及将士气壮山河的呐喊,也目睹了施琅雄师迎风飘扬的青龙帅旗,听见响彻云天的金鼓。当年,施琅率领将官入龙吟宫隆祀妈祖天妃,而后,由部属蓝理将军任先锋,但见兵舰艘艘、战旗猎猎,集结于东山岛西南部的宫前湾,等候西南风潮信。次日上午辰时战舰如箭,直发澎湖,一举攻克,逼使郑克归顺,统一了台湾。战后,施琅奏请康熙皇帝敕封妈祖,妈祖遂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晋升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此后,龙吟宫改称为天后宫。

 

重光的天后宫

 

在天后宫建庙620年的漫长历史中,经历了劫难和坎坷。连年的战乱,使天后宫受到了严重的损毁;人为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1940年农历五月初一,国民党县长楼胜利以“破除迷信”为名,将铜陵天后宫与恩波寺、宝智寺等庙宇同日废除,神像、牌匾等或被焚毁或弃于海中。此后,天后宫改为警察局驻所。1950年5月12日,东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天后宫方得以保护。“十年动乱”,天后宫又蒙受灾难。天后宫一位姓林的管理员告诉我,“造反派”居然连石柱也不放过,一根石柱的底座被砸了一个缺角。我轻轻地抚摸那个缺角,好像抚摸一个坚强战士受到的创伤。这个缺角,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荒唐和无知,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拨开笼罩的阴霾,灿烂的阳光终于照耀在铜陵镇西门澳的海边,照耀在劫后余生的天后宫。

1988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铜陵顶街法号明玉的黄赛金居士带发出家,携信众恢复庙祀,翌年重修。此后,东山民众和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闽粤沿海来泊的商船、渔船船民,踊跃捐资,天后宫修葺一新,获得重光。每年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香火日臻旺盛。

 

庄严的妈祖庙

 

铜陵天后宫,是一座庄严的妈祖庙,奉祀海神林默娘,香火承自莆田湄洲岛祖庙。重修后,总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庙前重辟大场,筑有石砌华表牌坊,牌坊额匾“天后宫”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题刻于嘉庆年间,下方左右嵌“四海永清”、“八方从律”金字石匾。正面石刻柱联为:“梳理天后圣迹钦灵明丕著,妆修妈祖神宫仰惠泽亶敷;泽国庆安澜永昭后德,慈航占利涉感荷神庥。”牌坊后面石刻柱联为:“天惠宏深挽转危机扶宇宙,后恩赫濯排除万祸护人间;后德度慈航大川利涉,神光垂宝筏万国咸宁。”

宫殿门口上方,左边为“春波”,右边为“化泽”,这四个字生动地刻画了妈祖的功德。我曾在一些古民居的门口,看到“春风”、“化雨”四个字,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和上述的“春波”、“化泽”有异曲同工之妙。正面大墙为石砌,镶嵌古代人物及花鸟石雕,工艺精湛,斗拱画栋基本保留原来的建筑物件。宫脊为“双龙戏珠”彩瓷剪贴雕,飞檐凌空。大门额顶为青石鎏金匾,上书“天后宫”,后额匾为仿原木黑漆鎏金,书有“水天一色”四字。

大殿外额匾“灵昭海国”,内额匾“后德配天”,均是仿原木黑漆鎏金大字。殿内除原有柱联,另有联板:“天阙圣地万古苍生沾大德;后宫母泽千秋青史载水功。”香港同胞刘永富怀着对妈祖崇敬之情,敬奉了联匾,联为:“慈可配天八闽间长流圣泽;护如保赤铜陵内群沐母恩。”联对的上下联分别嵌入“圣”和“母”字,可谓用心良苦。上联出现一个“天”字,如果下联有“上”字,组成“天上圣母”,将令人拍案叫绝。

在宫殿内,我看到一块康熙皇帝的授匾,上书:“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遗憾的是,这是一块复制品。当年康熙皇帝遣礼部郎中雅虎宣读敕封妈祖的圣旨时,还携带了一方钦赐匾额。上世纪40年代初期,县政府捣毁大批寺庙,康熙钦赐的匾额也难逃厄运,被无情地抛入大海。

在大场上,我看到一根高高耸立的木制旗杆。这里,是施琅出征祭旗的地方。据管理员介绍,大场左侧原有一座石制旗杆斗夹,专为当年祭旗所筑,直至1988年恢复庙祀时仍有见到,可惜后被民居侵建移走,令人唏嘘不已。

庄严的妈祖庙,在226300个的日日夜夜里,既有明媚的阳光,又有凶险的恶浪;既有虔诚的朝拜,又有疯狂的破坏;既有烈火的磨炼,又有期待的重光……

在神圣的天后宫前,我久久地伫立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一个普通的渔家女,为什么会赢得千万人的膜拜?一座平常的妈祖庙,为什么会延续世世代代的香火?遥望茫茫海空,大海给了我令人叹服的答案:是天后护国安民的胸怀,是妈祖救难济世的精神!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图片来源于“天下妈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