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投资区三段论
叶 子
古老的闽商精神
1714年的一个秋日,一个男婴在今称为漳州台商投资区的白礁村潘厝社呱呱坠地。男婴名潘启,又名潘振承,家境贫苦。这样一个普通的婴儿,再大胆的想象力也不敢想到日后会成为大清朝当时的全国首富。但是,潘振承做到了,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书写了传奇的命运与历史。他14岁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从此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潘振承敢为人先,三下吕宋经商。由于擅长外语,潘振承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可直接对话,比其他行商经翻译对话更有优势。他率先使用汇票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结账,减少白银交易所带来的不便,进一步提高了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资金的快速流转。1760年,豪富的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13行商总,被《法国杂志》评为18世纪“世界首富”,是中国第一代与全球化经济接轨的商杰。潘振承务实开放,生意兼容并蓄,实际上就是18世纪的胡雪岩。在处理商务的同时,他乐善好施,遵循儒商之道,经常捐资助学,鼓励子弟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富裕起来的潘振承自始至终遵守清王朝的禁律,拒售鸦片,照章纳税,每年向清政府缴纳5.5万两税银,还经常捐银助军,最多一次捐献了30万两白银充当军饷。如今,在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还有古色古香的潘氏祖祠和潘家大院。
屈指数来,角美这块土地从古至今涌现无数商业巨头。除了潘振承,还有1766年出生于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的林平侯,他16岁到台湾寻父,开始在米商郑谷的店里当学徒。郑谷喜欢他,两年后借钱给他自设商号。接着,林平侯进行土地拓垦,又与林绍贤合办盐务,进而购船,从事华南至华北的近海贸易。凭借他的勤勉与智慧,做什么,成什么,没多久便富甲一方,积累起惊人的财富。林平侯育有五子,分赐“饮”“水”“本”“思”“源”五个名号,合堂号为林本源。林家历代子孙不断增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称为台湾第一家。富裕之后,林平侯没有忘记家乡父老的贫困,他那异乡的枕边屡屡出现故乡的身影。他毫不犹豫地捐出田产,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慈善机构,回到祖家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设立“永泽堂林氏义庄”,是闻名的公众慈善事业机构。如今,林氏义庄历经180多年的风雨沧桑,建筑仍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风风雨雨中保持着它那永远的慈悲的关怀姿势。
角美商业大腕还有一大串熠熠闪光的名字,如创建天一总局的郭有品,生于1853年,1869年随长兄郭有德漂洋过海前往吕宋经商。他多年受一些富庶侨商的委托,充当客头,专门替吕宋侨商及其雇用的华工携带银信回国,领悟经营侨批业既便利海外侨民,又能赚钱,于1880年回乡创办“天一批郊”,主要经营信汇、银票和国际物流业。1911年,“郭有品天一信局”在国内外设28个分局,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银信、物流集团。“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经营鼎盛时期设有分局32个,远涉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年侨汇总额达数千万元大银,占闽南侨汇量的2/3。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侨批局,在闽南侨批史乃至中国邮政史、金融史、物流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纵观几位角美籍商业巨贾的传奇人生,和现在的打工仔奋斗故事一般,虽然老套但十分励志,而且他们身上都有着十分突出的共同点: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感恩回报等,这些可贵的品质一直延续到今天角美人的血脉里。
台商区现在的时空节奏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闽商台商,血缘相共,地缘相共,商缘相共。近年来,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支持政策,闽台合作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目前,漳州台商投资区争取到了享受与其他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同等的政策优惠,推动对台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打造最开放、最高效、最优惠的两岸合作平台。在强化财税扶持方面,对2015年(含)前在台商区注册的服务外包企业,减免其涉及地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实际税收的地方财政分成部分;对《财富》500强、IAOP(国际外包专业协会)全球外包100强等服务外包企业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设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正常经营满一年的,享受福建省总部经济优惠政策。2012年1月21日,角美镇升级为国字号台商投资区,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区域总面积163.7平方公里,辖角美镇43个村(居、场),常住人口27.6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台商投资区发展定位明确:致力于打造与台湾深度对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漳州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九龙江口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城。管委会千方百计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坚持把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作为工作基点,加大体制创新,营造“政策宽松,让投资者顺心;社会治安良好,让投资者安心;服务优质高效,让投资者开心;娱乐设施齐全,让投资者舒心”的良好环境作为追求目标。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加大治庸治懒工作力度,继续推行和完善挂牌服务、限时服务、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制度,一如既往地从项目洽谈、履约、办证、审批、投建、投产等各个环节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管委会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信念:投资区要成为值得台商信赖的贸易伙伴,就一定要有双赢的开阔胸襟和意识。笔者在台商区感受到浓重的亲商、富商、扶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与热气腾腾的生活节奏。台商区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22亿元,财政总收入17.7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进一步创效,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民本民生进一步改善。在这里,整个台商区是快速度的,干活快,走路快,连开会也快。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无休无止的传送带,令人目眩的飞轮,工业区场地开阔,可以奔车走马,处处是建设中的战场,流水线上、电脑桌前随时可见一个个热血男儿的身影。
开局之年首战告捷。目前,投资区已培育形成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五大产业体系。2012年底,全区已有工业企业1133家,投资总额655亿元,拥有台资企业160家,总投资51.88亿美元。2012年仅台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达110.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3%;台资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有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和福贞六大上市企业集团在区内发展良好。对台经贸合作交流情况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台企东海冷晓港、统一马口及泰山食品等龙头食品加工企业的入驻为标志,角美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结构。第二阶段:以全球小家电制造巨头——台企灿坤实业的入驻为标志,角美实现了从农副产品加工起步到大工业入驻的华丽转身,产业结构也相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以电子家电、食品工业、汽车汽配为主的产业格局。第三阶段:以台塑集团投资22亿美元建设的福欣特殊钢项目的落户和联盛纸业的落户为标志,台商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以特殊钢铁、纸制品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开始成为产业主力军,这两张王牌是台商投资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福欣、联盛项目的开工建设,与特殊钢、纸制品制造相关的和欣资源再利用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也相继签约落地。台商区产业集群越来越庞大,产业发展结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了漳州市四大产业基地中的钢铁产业基地和纸制品产业基地。台资企业对台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台商区对台经贸合作交流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由于发展时间代差、产业发展模式不一等诸多原因,两地合作交流仍有改进完善、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管委会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对策、认真解决。
一、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想方设法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是台商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承接台湾地区先进的制造业,推动两岸产业对接融合,是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点,也是台商区对台经济合作交流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看,台商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其他省市开发区乃至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先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创新力度有待加强,业内知名品牌数量还很少,劳动力科技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深入研究特别是台湾的先进制造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际水平管理经验,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对于台商区推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现代服务业一环扣一环紧密衔接,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好坏,都给全局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台资企业在台商区投资主要集中在金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小家电制造业及工艺品加工业等领域,而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当前,随着台商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对各种生产、消费服务产生大量需求,这就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现状来看,未来台商区与台湾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交流合作应当以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等为重点,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两地旅游业合作。管委会正在全力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台湾旅游企业共同挖掘、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如围绕白礁慈济宫、龙池岩寺等有关保生大帝文化资源,龙佳温泉等地热资源开展合作。
三、积极努力尝试与厦门“综改区”衔接。一来可以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发展,加强支持台商区与台湾在各产业领域深度合作,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共同建设两岸产业对接专业园区,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来可以创新两岸贸易合作体制,支持在台商区划定特定区域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适当放宽台湾企业在合作示范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资格限制,鼓励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深入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世上没有一条路是完全平坦的,也许前进路上有风雨和泥泞,但人的精神与意志一向比风雨顽强: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管委会办公人员经常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两眼布满血丝,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他们殚精竭虑,尝试着伸出触角探索种种可能性,多条腿走路,希望带领台商投资区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明天更美好
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台商区今后将一如既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一流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这一目标,实施招大引强、招才引智“两大举措”,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区品位提升“三个重点”,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四大突破”,进一步加大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区商圈,抓紧推进中心区一期工程、台商创业服务中心、海峡商务运营中心、万益广场、五星级酒店、厦漳同城大道等总投资53亿元的34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求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致力打造现代风格、青年城市、台商乐园的“漳州市东部新城区、厦门湾城市新组团”。同时突出环境优化,推动建设生态富美城乡,特别做好农村农业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以新农村示范村和村容整治示范村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做好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家园绿化工作,努力建设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继续加大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确保农村农业发展好势头,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管委会深知: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商战,而且是全方位的战役。
在风起潮涌的今天,台商投资区决策者正有意识地让投资区从工业区向生活城区的建设转变,管委会着力于突出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解放思想,奋勇争先,振奋精神,增强责任,实现“不单单创造财富,还要留住财富”的美好梦想——“桥头堡、试验田、排头兵、宜居新城”的美好前景在前方召唤。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