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历史纪录片的片断和细节(八)
汪毅夫
《台湾·1945》之《 一千余名大陆青年赴台任教》说:“截至1946年9月,已经有一千余名大陆青年通过征选,赴台任教。他们中的很多人和龚书绵一样,从此定居台湾”,片中报告人龚书绵及其堂兄龚书炽的故事令人感慨。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工作报告》(1946年5月)说:“本处于上年11月即订定本省中等、国民学校教师甄选办法,一面在本省甄用,一面向省外征选。截至4月25(日)止,计经甄审合格中等学校教员三百零一人,国民学校教员一千零三十二人,现在在继续办理中”。到了1946年9月开学季,“一千余名大陆青年赴台任教”是合于实际的估算。
我讲几个故事以见“大陆青年赴台任教”的实际情形。
台湾高雄冈山中学有国立海疆学校毕业生董福相、张玉姐、钟永莫三名大陆青年到校任教,其中董福相和张玉姐是夫妇,他们都有从事中共地下活动的经历。校中教导主任陈贤祿及其夫人连宝珍也来自大陆。陈贤禄是厦门大学政治系1946届毕业生,但他毕业前已有担任福建仙游县立城西小学校长、仙游县中山镇中心学校分校校长的经验。据我所知,陈贤禄夫妇当年带着4岁的女儿陈至立住在高雄冈山,后来又带着女儿返回大陆。陈贤禄后来是名校厦门一中副校长,夫人连宝珍在厦门四中任教;董福相、张玉姐夫妇后来也返回厦门鼓浪屿,董福相在中山图书馆工作,张玉姐在厦门二中任教。当年高雄另有台湾省立高雄中学、台湾省立高雄第一中学、台湾省立高雄第二中学、台湾高雄市立中学、台湾高雄县立凤山中学、台湾高雄冈山第一中学、台湾高雄冈山第二中学,这几个学校也有国立海疆学校毕业生到校任教。
北京大学1946届毕业生薛绥之,于“(1947年)2月19日由北平经天津、上海到基隆,(同年)4月31日离开基隆,在台湾逗留10(个)月又10天”。在台期间,除担任《世界日报》驻台记者、《北方杂志》特约记者,薛绥之“担任台北、彰化的中学教研外,有三个月在桃园农校兼课,每天下午坐1时火车到台北,夜里10时再坐火车回到挑园”。他在台湾教过中文、英文、公民、历史等课程。
1947年初,32岁的浙江金华青年王冠民到了台湾,先后任职于基隆民众教育馆、台中女子中学、台湾省教育厅和云林县糖业子弟学校。王冠民是1939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到台湾后作为中共台湾嘉义市委书记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53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台湾被捕,次年8月在台北被杀害。被害后其遗体由学校同事收敛、火葬,并出资将骨灰保存。1972年公开革命烈士身份,其骨灰由亲属从台湾取回,安放在东阳革命烈士陵园。
1950年,“大陆青年赴台任教”尚有余波。这年,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严复的长孙严侨到了台湾。他担任的是台中一中的教员。严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受组织派遣赴台湾,以台中一中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53年因“匪谍”罪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于绿岛监狱8年,1974年病逝于台北。同王冠民一样,严侨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