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1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历史纪录片的片断和细节(九)

 

汪毅夫

 

 

《台湾·1945》之《中国神像被烧毁,但“皇民化”运动消灭不了台湾民众心中的中华信仰》里的报告人之一陈小冲教授是很有学术实力的学者,早在1993年已有《台湾民间信仰》出版。他报告说:“通过寺庙整理运动,日本殖民者把所有与台湾信仰有关的神明神像集中起来放火烧毁,美其名曰让这些神明‘升天’,此后就改而要求台湾人拜日本的‘天照大神’,来参拜日本的神社”,然而,“即便是在躲避空袭的时候,台湾民众所祈祷的对象也是妈祖,台湾民众几千年来的传统信仰,绝对不是‘天照大神’”。

我简要谈两个问题。

1.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认为,中国的民间信仰至少也和儒家一样重要,这个观点在学术界有“李氏假设”之誉(参见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下卷第133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2年版)。正当的民间信仰完全是社会公序良俗的演绎。同儒家经典的教育一样重要,民间信仰所包含的慎终追远、惩恶扬善、忠孝信义、慈悲怜悯等合理内核,使得民间信仰本身成为教育社会成员的教育者、强化社会结合的“社会看守人”。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讲的就是这个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里,日本侵略当局妄图在台湾禁毁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一宗严重的罪行。

2.《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记有1938年11月11日台湾新竹州“对于在来之寺庙、斋堂”之“全废案”的要点,略谓:“(台湾)寺庙信仰有下记特质。第一,寺庙信仰是灵验本位之信仰,不问祭神是神佛或木石,如果闻及灵验显著,则不远千里,众庶猬集,此例是极其普遍。所以一旦灵验衰退,信仰随着退潮而不顾,此是其实际情形。如果灵验衰退后,还在长期祭祀者,此是可以解为不祭恐其作祟之故,多数如此。第二,寺庙信仰之特质、寺庙所祭之神灵甚其混杂。一庙内有佛菩萨、城隍、关帝、土地公、注生娘、仙公、牛头天王、顺风耳、千里眼、游魂,乃至无祀之枯骨。多种多样之神灵,杂然纷然,毫无秩序而罗列。例如本郡下最大之寺庙——观音庄甘泉寺,以涌泉中所出之自然石为主神,称为石观音,因此地方称为观音庄。由此可知本岛之通俗信仰,可谓神佛无有差别,道儒同架。如果稍有灵验,则枯骨、幽鬼、木石也可以为信仰之对象,如无灵验,则虽正神亦不足为祀神。

第三,寺庙信仰是利己本位。本岛在来宗教以何目的系民众之信仰?民众信仰寺庙何求?一言以蔽之,是汉人低级信仰之‘三多’而已。何谓三多?就是多福、多寿、多男子。目的不过是现实生活求现世利益,明显是利已本位之信仰。第四,寺庙信仰无有教理及教师,寺庙信仰既是灵验本位,有灵验则有神。依灵验而神祀,故教理教义是无有用处,教师亦无存在之道理。如果教理是教团之生命,又是重要的要素,无教理之寺庙信仰可谓极低级之原始信仰,因此在来宗教,与现在之宗教意识,相离背驰。以上由寺庙信仰而判断,寺庙必须废止之各种理由油然而生”。这段奇葩的文字仅仅片面地举出民间信仰的几个“特质”,便作为禁毁的“理由”,实属侵略者在文化上的暴行。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