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光复初期台湾的物价问题
汪毅夫
《近代史资料》第3辑《台湾问题资料辑录(1945.9—1950.6)》1946年1月22日记:“台北市一千多市民为抗议物价高涨游行请愿。台湾各地已发生抢米风潮”;1946年4月30日记:“上海《大公报》载白梓《凄凉的台湾》一篇通讯称:国民党匪帮接收台湾以来,物价飞一般的上涨。特别是最近两个月以来涨得最高,也涨得紊乱。拿米价来讲,从去年十月间的一元五角一斤到现在的十七元了。两个月前的一斤猪肉用二十元就可以买到,前一个星期涨到五十六元,昨天跳到六十元了。两个月前的一顶一百元的草帽,现在涨到五百元。烟酒在台湾是专卖的,不准自由进出的,各个港口布滿了专卖局的稽查,可是台湾现在都是吃的上海的烟,福建的酒。现在台湾对法币的黑市比率是一对二十五(按:国民党官方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规定官价为一比三十)。可是上海卖三百几十块钱一包的高乐香烟,这里的售价是三十五元台币。一斤装五加皮售价是百五十元台币。吃烟的、喝酒的谁能算得出这中间孝敬了多少给专卖局的稽查老爷呢”;1946年10月15日记:“重庆《新华日报》报导称:近来台湾物价受通货恶性膨胀影响,一般小公务人员生活极苦,因爱生活压迫被逼自杀者日有所闻”;1946年11月14日记:重庆《新华日报》刊载冯叔琢《悲愤写台湾》一文报导,“目前贫困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更威胁着每一个台湾人”,“从‘收复’以来,台湾物价涨了一百倍”。
光复初期台湾物价飞涨的问题,并不始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而是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几天就开始了。我们知道,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1945年8月15日,到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举行的1945年10月25日,有70天的延缓受降期。正如《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苏联国立政治书籍出版社1953年俄文版译出”,俄文作者尼基金,中文译者曾真,辽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所指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延缓受降”。台湾光复前因而也有一个延缓受降期。在此延缓受降期里,1945年9月1日到台协助释放盟军战俘工作的福建省政府顾问黄澄渊,于1945年10月1日应日人机构“台湾放送协会”之约,在台湾广播电台发表题为《台湾同胞对此次战争及收复台湾应有的认识》的广播讲话。他说:“弟到台北至今天整整一月,所见所闻均系全岛同胞对祖国之热爱与盼望,万分感佩。此种热情,正与祖国政府及同胞数十年来时刻挂念台湾同胞一样。现在台湾已经决定交还我中国,我们均甚欣快”,这一番话当年打动无数台湾同胞的心,于今则可打脸一小撮“台独”顽固分子否认台湾光复的骗局;他还说:“(台湾)近日物价逐渐高涨,祖国自战争停止之后,(物价)一落千丈,不料台湾竟然相反而在战后涨价。近日比我们初来时,有些东西高涨了数倍”。这段话又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在台湾延缓受降期里,日本侵略当局在台湾滥发钞票、制造通货膨胀,为即将到台的陈仪及其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挖了一个坑、开了一个物价飞涨的头。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