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7 08: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海西永远连海东

——台南市郑成功史迹巡礼


台南郑成功纪念馆


不久前,我作了一次台南自由行,专门参访郑成功史迹。

公元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名大军和船队,从金门料罗湾启程,进攻被荷兰军队占据的台湾。4月底,郑成功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置承天府于赤嵌楼,管辖天兴(北路)、万年(南路)两县,颁布开垦章程,分兵屯田,安置部队。“承天”是泉州著名佛寺寺名;闽南方言将高地水涯叫做“嵌”,建筑物由红色砖瓦建成,故名“赤嵌”。在闽台两地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早期的人文渊源就是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台南登陆开始的。

郑成功攻台据点

当年郑成功大军攻台,首先扎营于澎湖,再于4月底,沿着鹿耳门水道,进入北线尾,又经台江内海抵达本岛,从禾寮港上岸,5月4日,普罗民遮城荷军降服。普罗民遮城是荷兰人于1653年所建,其目的为长期霸占台湾,称雄海上贸易,建造此城作为施政中心。当地人因其建在赤嵌地方,称为“赤嵌城”;又因其规模不大类似楼房,称为“赤嵌楼”,俗称“红毛楼”或“番仔楼”。此城与台江对岸的热兰遮城遥遥相望,互为犄角。郑成功曾居住于此一段时日,此后赤嵌楼专做“承天府”署使用,台湾同胞高兴地称为“神仙府”,这是郑氏在台湾的幕府,当时的政治中心。清康熙十一年(1684年),清廷将承天府改为台湾府,府治就设在台南。一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成立行省,巡抚刘铭传奏请设立府城,移台湾省会于台中。(刘铭传卸任后,台湾省会又移至台北。)原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开始有了“台南”的地名。台湾“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一府,指的就是“台湾府”即后来的“台南府”。所以,至今台南有“府城”之称。

如今,赤嵌楼成为台湾南部代表性的名胜,也是台南市的精神象征。但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赤嵌楼,并非1653年的建筑物。因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台湾中南部大地震,赤嵌楼上原已损坏的荷式建筑物全部倒塌,仅余残破的城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知县沈受谦为振兴文教,在赤嵌楼西侧建“蓬壶书院”,在城堡残基上建“五子祠”(供奉朱熹、程灏、程颐、张载、周敦颐)、“文昌阁”、“海神庙”;1887年在文昌阁前方重建“大士殿”。这样,此处就集中了中国式建筑的庙、阁、殿、祠和书院于一楼。1906年,“蓬壶书院”因地震多半倒塌,1911年,“五子祠”毁于台风。此后经过多次修缮,遂成今日的规模。

进入赤嵌楼庭园,只见阳光下的楼台,明丽的红瓦建筑与古式飞檐设计,古朴精致,层次丰富,呈现独特的风貌,一座《郑成功议和图》雕塑群让我们缅怀大航海时代大英雄的丰功伟绩,也使我想起了连横的《题荷人约降郑师图》一诗:

殖民掠地日观兵,夹板威风撼四溟。

莫说东方男子少,赤嵌城下拜延平。

我们注视着赤嵌楼的风采,最初的建筑砖瓦均来自海外,唯独“三合土”乃是闽南固有。我们沿着石阶上楼,右为赤嵌楼,左为文昌阁,当中有一座半圆形水井,是荷兰人建城时所凿,俗称“红毛井”。相传井下有一条秘密隧道,可通热兰遮城(安平古堡),当年郑成功军队围攻普罗民遮城时,荷兰人就从这条隧道逃逸。赤嵌楼内陈列着郑成功塑像、画像和海战摧敌图、刘永福治军台湾图片等。文昌阁奉祀着一尊魁星爷。据介绍,这尊原本供蓬壶书院师生参拜以求金榜题名的魁星爷十分灵验,如今像前香火依然鼎盛,挂满祈求名册,俨然是台湾万千学子崇拜的偶像。

近代台湾著名诗人施士洁《登赤嵌城望安平口》(二首选一)诗曰:

鹿耳鲲身水一方,草鸡仙去霸图荒。

茫茫大地此烟景,寂寂江山空夕阳。

不觉目随高鸟远,悠然心引片云长。

园林到处供诗料,谁吊城南古战场?

“草鸡大耳”指郑成功。承天府(赤嵌楼)是当年郑成功在台南的两个据点之一,并用来作为进攻另一个据点热兰遮城的据点。这对探古寻迹的文化旅游者而言,更有启迪意义和认知价值。所以我们可以告慰诗人,来此凭吊缅怀者大有其人,大陆游客,几乎每到必至。

郑成功驻居据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驻居于热兰遮城,老百姓尊称为“王城”,或称“安平城”、“台湾城”,俗称“红毛城”、“番仔城”,今称“安平古堡”。荷兰人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始筑热兰遮城,1634年完工,分内外两城,共筑3层,方形的内城与长方形的外城,交叠成几何图形。这是台湾最早的一座城,整座城堡以三合土与砖石建成,所用红砖,大多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至今仍十分坚固。荷兰人以此作为治台的根据地,兼作拓展中国贸易的大本营。安平,是台湾历史的起点,古名一鲲鯓、大员,又名台窝湾,是“台湾”一名的肇始。郑成功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改名为“安平镇城”,以示不忘故土。至于当年的安平港,300多年后已变成陆地;当年热闹的贸易市场,仅余断垣残壁。我们沿着台南运河西行,可以从市中心直至今天的安平港、台湾海峡。

1661年5月初,荷兰人除了还占着位于大员(后称安平)的热兰遮城外,其他地方全部落入郑军的掌控。1662年1月,郑成功大军开始围攻热兰遮城。攻城战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也充分展现了郑成功的足智多谋和官兵们的英勇善战。1月27日,荷兰人决定开城议和,“在合理的条件下”,愿将城堡交给国姓爷。2月1日,经过谈判和订约,双方签字,荷兰殖民者事实上宣告投降,结束了在台湾的38年殖民统治。郑成功为祖国开疆拓土,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扩张和掠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大航海时代东亚的大英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澳门著名诗人梁披云所写的一首七绝:

洗尽儒酸展六韬,驱荷拒虏起江皋。

论功何止垂华夏,万古雄风壮海涛。

如今,我们走进这座史迹公园,四周花木扶疏,清幽雅致。登上红砖台阶,首先看到的是郑成功纪念铜像及“安平古堡”纪念碑;走进陈列馆,则有“热兰遮城”原始模型、郑成功墨宝及明清和郑氏时期的有关史迹资料。我着意去寻找废墟、残迹中的古早文物,如古堡右方的古井,内城半圆堡,古堡上的古炮及“军装局”石雕,以及古意盎然的外城砖墙。砖墙长约30米,高约10米,墙上古榕枝繁叶茂,遒劲挺拔,气根盘结,老髯长须,无限沧桑;其间镶嵌着10幅史迹浮雕,向游人介绍安平古堡的历史风云。原清代税务司公馆,改为“永汉民艺馆”,其中有珍贵的乐器和明郑时期的火药壶等。我们还在古堡街欣赏了一座“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的树屋,屋树共生,十分奇特。夕阳将近西下之际,我们登上瞭望台远眺,安平港风景如画,“赤嵌夕照”被列为“台湾八景”之一,而再远处,不就是海西了吗?

台湾近代著名诗人林幼春《安平竹枝词》(五首选一)曰:

驱荷拓土竖戈旌,慷慨登临赤嵌城。

生聚蒸藜旋设治,视师海上两安平。

诗中“两安平”,一为故乡安平,一为台湾安平,均为郑成功海上视师之地。

如今,整个庭院,在朝霞般的凤凰木映衬下,具有浓郁的热带浪漫情调,更显示了遗迹风华和文化魅力,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力量。连横《安平》诗曰:

赫赫天声震此间,霸图当日辟台湾。

黑洋巨浸驱风雨,赤嵌孤城拥海山。

破敌曾闻龙出,潜师不见虎旗还。

万方多难吾何往,独对宁南泪暗潸。

延平郡王祠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是台湾最早、最著名的纪念郑成功之处。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后,台湾人民感念他驱荷复台的丰功伟业,便私下立庙纪念,名为“开山王庙”,彰显其开疆拓土精神,又避开清廷耳目。到清乾隆年间,庙宇扩建,正殿塑郑成功像,左右配祀甘辉、万礼两大将军,东西廊庑奉祀南明殉难诸将士灵位,尽管是百姓私祀,但香火鼎盛。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被派到台湾督办军务,接受台南进士杨士芳等人的请愿,与巡抚王凯泰等人奏请建延平郡王祠,强调郑成功是明室之遗臣而非反叛之贼子,认为必须建祠赐谥,以顺民情,以明大义。1876年10月,新祠在原开山王庙的基础上扩建,保留原有建筑,增加新的祠堂,共有三进九楹,庙貌宏伟肃穆,具有福州风格;并追谥号“忠节”,以表彰郑成功“纳土内属,维我国家”的功绩,在门口石匾上题字:“明延平郡王祠”。因为具有清皇帝的诏书,此祠就成为官建祠宇,祀典列入每年官祭。

1964年,福州式建筑被拆,改建为北方宫殿式建筑。如今的延平郡王祠,呈三进双护龙格局,有照壁、正殿、后殿及东西廊庑,琉璃绿瓦,衬着红色墙身,显得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祠外是美丽的庭园,绿树环抱,鲜花盛开,小桥流水,云墙月门,足以令人遐想和思考。

我们走进正殿,只见威严的郑成功塑像供奉于殿堂正中,短须剑眉,表情坚毅,是台湾当代著名雕塑家杨英风的力作;后殿中央“太妃祠”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神位,左祀宁靖王及其王妃神位,右祀监国王及其夫人神位,就是不祀奉归降清朝的郑芝龙牌位。清代“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撰题一联: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沈葆桢最早题写此联,上联写郑成功的开台功绩和目的,下联总结郑成功一生尽管有所缺憾却人格完美,成为不朽的挽联。此外,还有刘铭传、唐景崧、梁启超等名家写的对联。

祠宇内外,对联、诗作、题词杂陈,书法多款。近代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撰联曰: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后庭院有两株苍劲的古梅,据说是郑成功所手植。请听连横所咏唱的《延平王祠古梅歌》:

延平祠宇凌穹窿,中有古梅缤纷开花重;巨干槎枒叶苍茏,暗香浮动度春风;我谓古梅无知如何得精神通,直使游者观者吊者咏者犹思延平罗心胸……

庭园内有一座“郑成功文物馆”,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物,展示台湾与大陆的地缘关系及先民的生活历史,供游人探索郑成功的历史影响力及当时的人物故事。二楼展出与台南有关的先贤画像、遗墨。我们还读到郑成功亲笔书写的一幅诗作:“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此诗也题刻于鼓浪屿日光岩石壁上,行草相兼,笔力遒劲,让人感受到其不同凡响的豪迈气节。

郑成功文物馆还举办“成功启航———17世纪船舶文物展”,展出有关17世纪的海洋文物,让观众认识郑成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和海洋文化精神。

郑成功祖庙

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郑成功因忧疾缠身,逝世于热兰遮城(即安平古堡),1663年正月,其长子郑经继位后,立即在承天府十字大街上,辟地建立奉祀父亲的专祠———“延平王庙”,这是郑氏开台第一座家庙。落成当天,郑经率领文武百官上香跪拜,痛哭吊唁。1683年,施琅攻取台湾,在这前夕,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把祖父专祠改称为“昭格堂”,成为郑氏家庙,将山川门上的燕尾起翘屋顶,改为民宅通用的山墙,不久,又改称为“郑氏大宗祠”。这一低调处理,让郑氏家庙得以幸存。直至2002年,台湾当局正式将之命名为“郑成功祖庙”。

1683年正是康熙二十二年,这年八月十八日,施琅接受了郑克塽的投降,二十二日,施琅备办祭品到郑氏家庙,在郑成功牌位前,跪拜磕头痛哭,从主属之恩到杀父之仇,让他感伤不已。

如今,我们看到的郑成功家庙,是一座三开间三进硬山顶的闽南传统建筑,坐东朝西,雅致清丽,计分为前庭、前殿、正殿、后殿、厢房。进入围墙大门,前庭右侧有一古井,一进的三川门,向内略凹,门联是:“昭代伟人不愧千秋俎豆,格天烈士真堪万世馨香”。殿正中有一座精致的神龛,郑成功樟木雕像高坐其间,神像脸型较长、无须、大耳,身穿文武袍,英姿焕发,意气风生,这是1947年台湾著名木雕家蔡心的作品。两侧厢房,奉祀着郑氏历代家族神位,雕塑素雅。细细瞻望,石阶石堵,均呈花岗岩灰白色,朱门红墙红埕及绿釉瓶栏,与之映衬,对比鲜明;但内部厅堂摆设简单朴素,肃穆庄严。院内有郑成功母子石雕像,还有一株“七弦竹”,据说是郑成功夫人从河南卧龙岗移植而来,专为纪念郑成功母亲田川氏而种。二进正堂两壁均有泥塑书卷,上书“慎终追远,积厚流光”与“长绵世泽,丕振家声”。后殿目前辟为“台南故事影像馆”,不时举办文化学术活动,如耆老讲古、南音演唱、艺文讲坛乃至放映电影。郑成功裔孙、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郑道聪先生,在家庙建立文史工作室,进行研究、讲学和交流,并多次到福建开展学术交流。我就曾在郑道聪先生的亲自导览下,用两天时间,走遍了府城内外,得益匪浅。

站在院中,我忽然想起郑成功的《复台》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而清康熙皇帝题南安郑氏祠堂联曰: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一个清朝皇帝,对郑成功有如此崇高的评价,令人感慨万千!

在台南,与郑成功有关联的景点达数十个,连小吃,与郑成功有关联的也有好几道(如蚝仔煎、虱目鱼、茯苓糕、安平煎等)!我几乎将全部感官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投入其中,去深入体验郑成功文化。我似乎看到先民走过的岁月,留下了无数的屐痕,更看到历史的长廊,镶满了文化的珍珠,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一个伟人———郑成功!对于台湾人民来说,郑成功兼具了历史英雄、民族祖先、地方神明和神话人物等多重角色,所以被尊称为“国姓爷”、“开山王”、“开台圣王”、“延平郡王”,是唯一在不同的政治朝代都能受到官民一致尊敬的历史人物。为了突出主题,台南市从都市设计和都市景观的角度,制定整体细部计划,使各种古迹和文化园区形成交通上、空间上和景观上的联系,让古都府城,真正成为台湾进出方便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走着走着,我不觉念道:

台南处处皆成功,地久天长颂英雄。

自古闽台系双璧,海西永远连海东。



台南郑成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