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0 16: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庆元

施志胜《翻转中的金门》序

自2002年获《金门日报》赠阅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阅读这份《金门日报》,无形中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受聘台湾东吴大学期间,赠阅的报纸寄往大陆,我只好三天两头跑到图书馆翻检,感受感受来自故乡的气息。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报,大多办有副刊。有的每天出刊,有的一周数刊。因为出刊频繁,周期短,很多作家、文化人都喜欢在副刊上发表文章。副刊也有缺点,每期的字数有限,很难发表长篇文章,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副刊用连载的形式来吸引作者投稿,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副刊的报纸日见其少,研究报刊史的专家可能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我不研究报刊史,也不便去谈论副刊有无之得失。

《金门日报》是一直坚持办副刊的报纸之一。对于常常在副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年长日久,我也慢慢记住他们的名字。如经常在日报上连载长篇的陈长庆先生,我是先知大名,然后才拜识其人的。又如写新诗又兼写评论的蔡振念教授,我则只知其名,而未识其人。副刊辟有《浯江夜话》一个栏目,位置在副刊的最上边,每天一篇,每文短则数百、千字,长不过两千左右,文章内容广泛,有时评、政论,有随感、杂感,或者评文谈艺,不拘一格,然而作者似乎是固定的,早先只有数位,后来扩充到十多位。每位作者一周一篇,或十天半个月一篇,作者出现的频率很高,也就更容易被读者记住。施志胜,便是这十多位作者中的一位。

记不清最初见到志胜是在何时何地了。和志胜来往比较经常是在2007年下半年,当时我正受聘于东吴大学。在同乡会的饭局上,常常可会到志胜。有一次,志胜说,他想到我的名下读博士。两岸的学生,甚至国外的留学生,只要向我表达这个愿望的,我都持欢迎的态度。和外籍学生不一样,港澳台的同学入学都必须参加大陆组织的考试。我招收台籍博士生,应当追溯到2001年,而志胜有意读博之时,恰好没有其他台籍学生挂在我的名下。我让志胜向其他同学咨询,志胜很快就办理了各种手续,次年春夏间到广州考试,2008年秋,正式被录取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当然,我也没有忘提醒志胜:目前台湾并不承认大陆学历,再说敝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志胜说,我是认准老师来求学的,是不是“985”、“211”并不重要;目前承认不承认学历,并不重要,将来总有一天会承认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志胜成为博士生之时,他的女儿正在厦门大学外文系读二年级。春秋两季,志胜到福州就读,恰好可以送闺女到厦门上学。我对他说:你真是一举两得啊!

志胜出生在金门,军校卒业后长期供职军中。最初的职位是辅导长(相当大陆的指导员),一直干到资深上校(正师级)退伍。志胜背上行囊,行万里路,跑了大半个中国。志胜一米八的个头,挺拔,健硕,来师大听课的日子,仍然不忘每天在大操场上跑个十圈八圈。志胜不仅颇具军人气质,干练、果决、豪爽,而一旦卡拉OK起来,专注投入,歌喉、动作、神态具佳,有时还让人忍禁不俊。他做起事,一丝不苟,非常细心。2009年、2010年,我招收的博士生中,都有台籍的学生,志胜以老大哥兼班长的身份,对他们关心有加,生活方面不说,学业上,如听课交作业、组织博士生科讨会、作开题报告,他都一一过问。志胜和大陆同学相处也非常融洽,上下届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他几乎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大家也知道有一位来自台湾叫施志胜的同学。如果大陆的同学需要台湾的文献资料,志胜也乐意帮助。今年是志胜读博的第三年,前两年他都受到海外教育学院的表彰。

去年里的一天,我问志胜,“浯江夜话”你写了多少篇了,他说加上为《金门日报》写的社论,大概有200多篇。我说,为何不挑选一些你比较满意的文章结集出版?他说也是。今年3月,我到台授业。志胜说,书已经编好。不久,该书又获得金门县文化局的补助,出版前夕,志胜发来文稿并问序。我说,责无旁贷,乐意为之。

这本书的中心话题是金门。金门,民国4年建县;建县前,属于同安县。明清易代之际,东南抗清势力以鲁王朱以海为旗帜相号召,鲁王驻地正是金门;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也以金门、厦门为据地,金门作为战地,名闻一时。1949年10月,两岸对峙,金门县在行政上属台湾地区管辖。金门离大陆最近点,退潮时只有1800米,因此金门也就成了两岸最敏感的地区,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金门首当其冲,既然是“反共前哨”,是“反攻大陆的跳板”,成千上万的炮弹也就无情地飞到这个小岛。金门这个小地方,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几十年过去了,每次我回到金门,看到残阳中的故垒,还不免泛起一种历史苍凉之感,对于长期生活在金门的民众来说,他们的感受更是难于言喻的。我相信,志胜对金门的过去,也会有这种感受,但是志胜并不沉湎于过去,而是从过去“转身”而面向未来。这是作为时评和政论作家的敏感所在。志胜对金门的现在,对金门的未来,有许多的思考。他的文章,几乎涉及金门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者如金门地位与两岸的关系,“小三通”与大三通,金门厦门大桥的修建,局部的如金门的经济、金门的旅游观光、金门的医疗、金门的航空港和码头的改善、金门的基础建设,金门大学的招收陆生和大陆学籍的采认、甚至金门博彩业问题等等,处处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金门的热爱和关心。这本书有些文章,有些论题也并不完全限于金门,也不限于时评和政论,而是指向文化的层面,例如谈论中华文化、民间信仰,阐述汉民族的文字、闽南的方言等等,表现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学养和素养。志胜的这些文章,有的是写在一两年前,有的更早,志胜的设想,有的已经成了现实,有的虽然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正在规划之中。志胜的真知灼见,很不简单。还有某些部分,志胜的思考也许不错,愿望也很好,但是可能超越客观现状,一时难于实现,不妨聊备一说。

志胜是金门人,祖籍福建安溪,数十次往返于海峡东西岸。现在东西岸直航了,志胜还习惯于走他的“小三通”,习惯在金门自己的家多作点逗留。志胜深爱他出生与成长的金门,深爱他供职的东岸,也深爱祖上生息的西岸。志胜在这本书上,倾注了他很深的情感。志胜的书将在东岸出版了,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志胜的书为何不也拿到西岸出版。但是仔细一想,还真的有点困难,作为时评和政论,语境不同,考量问题的出发点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不是志胜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志胜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我们只能期待未来,现在一时做不到的事,将来未必做不到;正如过去认为做不到的事,现在已经做到的那样。我们不必去计较那一时半会儿的工夫。

前几天志胜来电说,他去厦门大学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今天是6月20日,正好是毕业典礼的日子。志胜的女儿可知道,他老爸的书已经脱稿排制完毕,等我这篇序到了就可以见书?我们都为志胜出书高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