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4 16: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池

“开台王” 颜思齐



颜思齐画像


座落在海沧区西北隅九龙江入海口青礁村,走出一位拉开台湾大规模开发序幕、为开发台湾作出了卓绝贡献、被台湾同胞誉为“开台王”的风云人物,他就是颜思齐。

颜思齐,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从小练得一身好武功,又好打抱不平,有一次他杀掉了一个为非作歹的衙役,遭官府通缉。当官府前来拘捕时,他急中生智从后墙的窗口跳入江里,在江底潜了很长的一段距离才浮出水面,并搭上从月港开往日本的商船,从此开始了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他在日本神户码头当甲螺(管理人员),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十四日,因领导反对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事泄,即率漳泉籍同乡义民二三百人乘13条船下海逃亡,在台湾笨港(即今嘉义新港)登陆。

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设置10个寮寨安置人员,着手进行垦荒活动。由于这里地广人稀,荆棘草莽,垦荒需要大量劳力,他所带的二三百人难应垦殖之需,于是颜思齐派杨天生等助手带大船10只到漳泉两地招募贫民,凡愿意赴台的一户一人的给银两元,一户两人的给银4元,一户三人的另给牛一只助耕。颜思齐的招募政策得到不少贫民响应,共计招募了家乡乡亲三千多户来台湾,分别安置到各个寮寨中去。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苯港一带已聚有数千户从事农耕生产,十个寮寨也很快发展成为十个大村落。笨港也进而发展成港口街市。

颜思齐在开发台南、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又在笨港东南的平野搞市政建设,建成“井”字形街道,分为九个区,并在海湾岸上筑楼台,建公署,使得台湾有了最早的汉人行政管理机构。由于湾内有公署楼台,楼台外有海湾。于是有人开始把这里叫为“台湾”,这一称呼最早是在闽南一带往返海峡两岸的渔民和海上贸易商人当中叫起并逐步传播开来。随着垦殖业的发展和都市的形成,颜思齐被人称为“开台王”。

家于龙海港尾镇海卫的南明给事中何楷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一信息并把“台湾”这一新称呼正式写进奏疏中。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漳州镇海卫人)奏陈靖海之策曰:

 “……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泉两日夜程,地广而腴……”这一奏疏自然收入清初编写的《明史》中,成为我国正史称台湾之始。

不幸的是,颜思齐于天启五年(1625年)在诸罗山的一次狩猎中染了伤寒病而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后,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敬仰之情。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颜氏后人上诸罗山三界埔尖颜思齐之墓去祭拜这位著名的开台宗亲。人们还筹资在北港镇兴建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并在台南新港奉天宫妈祖庙前建了两座五层楼阁 “思齐阁”和“怀笨楼”,以纪念颜思齐的开台之功。

在颜思齐家乡,有一座建于元朝、重建于前明的祖庙——“崇恩堂”,是明嘉庆二十年重修的,那时,台湾的颜氏宗亲踊跃捐款的事情。碑文清楚地写道:“台湾诸孙子合捐银二百四十二圆。”台湾的颜氏宗亲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认祖归宗之殷殷情感,悠然可见。

2010年春节过后村里重修崇恩堂,重新修订族谱,决定还20世孙颜思齐以公正的历史地位,将他的名字郑重地写入族谱,并且将他的牌位安放入修葺一新的颜氏家庙。


现在颜氏子孙遍布闽粤台及海内外。台北市颜氏宗亲会出版的《复圣颜子2493周年诞辰纪念集》、《台湾颜氏世系考》中整理出来的材料,明确记载着青礁始祖颜慥衍派在台湾各地的分布情况:台中的大甲、清水、沙鹿、梧楼,彰化市北斗镇、埔盐乡,嘉义县北港镇,水林乡水北村,台南县新营镇、下营乡等处都是颜氏聚族而居的地方。



颜思齐墓




台湾嘉义思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