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16: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青辉

108岁金门老人吕爱治的悲与欣

——六公里走了五十二年


吕爱治老人正开心接受采访


金门位于福建东南厦门湾口,与厦门之间仅相距6公里。退潮时,金门马山连营区距厦门角屿岛只有1800米。据说先前从厦门的刘五店摇橹1008下,就可以到达对岸的金门了。

金门和厦门居民的关系,就如同香港和九龙,是同一个生活圈里的乡亲,中间的水,就好比他们穿梭来往的大马路。两门之间一衣带水,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两地渔民在同一海上捕鱼捉蟹,到相互市场上换取商品;就是偶遇风浪,也是相互救助,然而,到了1949年的10月,这段历史被改写了……

46岁时瞬间有家难回

1949年10月17日,对厦门人民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千船齐发兵临城下,国民党守军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厦门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然而,这一天,对于家住金门料罗湾东村的妇女吕爱治来说,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我姓吕,但我原来姓杨,叫杨彩英。我生父姓杨。”老人自我介绍说,她出生在新加坡,因为台湾的舅舅没有孩子,她2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舅舅“偷偷抱去养”,后来就随舅舅姓吕了。

她15岁嫁人,在金门育有3男5女,丈夫是跑船的,在海上遭遇了风浪,很早就去世了。她是个贤惠能干的女人,为了养家糊口,经常挑着海产品到金门对岸的厦门来卖。

1949年10月16日,这是厦门解放的前一天。这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准备了鱼干、虾米、紫菜等海货,从金门北门的同安渡口上船,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厦门。也许太习惯于这种生活,这次出门没多带一件衣服,甚至连家里的孩子,都没有一声的招呼道别。因为一卖完海货,她就会马上回家。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出门,竟然是52年有家难归!

“那天,我的海货还没卖完,海上就已炮火连天,当晚回不去了,第二天厦金也停航了,我再也回不去了。我在金门还有八个孩子啊!最小的当时才7岁。”回忆起这段往事,尽管如今她已108岁高龄,吕爱治仍然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吕爱治不得不投宿在厦门的金门会馆,可是隆隆的枪炮声,一直没有消停。吕爱治十分着急,当晚她就去庙里求签。解签的人告诉她:“‘菜虫粘在蜘蛛网’,怎么飞出去啊?”吕爱治拿着这支签,大哭了起来。

“我那时候一直哭,一直哭,眼泪流干了,嗓子也哑了。”老人说,枪炮声持续了一个晚上。然后,厦门解放了,厦金航线也被封锁停航了。

从此,吕爱治滞留在厦门,52年间,她只能在梦里想想金门的老宅和自己的孩子。她靠打零工、流浪过日子。每当夜幕来临,她总是呼天唤地,隔海哭喊,可惜,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回家的日子总是遥遥无期。

“您那时多大年龄?”记者试着问她。

老人用浑浊的双眼,掐着枯瘦的手指,算了几下,就是没算出答案。陪着记者采访的老人院洪英院长说,“老人是1903年1月出生的。”

那么,在1949年10月,她已经46岁。今年,她108岁了。

98岁高龄首次回家

1954年,在厦门街头滞留了5年的吕爱治,因为贫病交加、无依无靠,已经52岁的她被人送进了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原称救济院),从此,她离开家人,独自生活在福利院56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虽有所缓和,但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981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当时还是厦门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张飞舟,随厦门市领导到福利院慰问。当他得知这位老人的悲苦身世后,十分震动。从此,他给予吕爱治亲人般的温暖,经常看望她,给她买吃的和穿的,还给零花钱用,经常接她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张先生的儿子结婚,老人也是座上宾。

为解老人思乡思亲之痛,张先生在一次乘“鼓浪屿号”客轮回厦门途经“大担门”时,还用一个空酒瓶,塞进一个字条,写上吕爱治的简况以及联系方式,拜托祈求哪位拾瓶者能做做好事,搭起寻亲的桥梁。可事过多年,仍然没有任何音讯……

张先生还利用各种关系,千方百计地为老人寻找亲人。他一边托人在台湾的报纸上反复刊登寻人启事,一边在厦门的电台里播出吕爱治寻找亲人的消息。有时,为了安慰她,还带着她去海边,让她用望远镜看金门。当老人看到对岸那片红色的屋顶时,她便十分激动,说那就是自己家的红屋顶……

电台的反复广播,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终于为吕爱治找到了一位在厦门工作的堂弟。两人见面时抱头痛哭,堂弟为她带来一些亲人的消息,这使老人稍稍心安了一些。

到了2001年,当年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在福利中心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充满爱心的他,决心为老人的回家牵线搭桥。

那年7月底,在潘副市长的带领下,老人搭船直航回到阔别52年的家乡与亲人团聚,终结了骨肉分离的悲情。

然而,这一次寻访,也让她十分伤感。由于战争和岁月沧桑,她很多孩子都已过世或失散;原来的祖屋,也已成了一堆废墟,她还认得门前两块大石头。

说到那时的情景,老人还咯咯笑了起来,很开心的样子:“那两块大石头,我以前最熟悉的,没人要拿。”

当年,她最小的儿子也年逾古稀,一家人生活也并不富裕。

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老人在金门呆了四天之后,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厦门生活。他的小儿子挽留她,说要侍奉她终老,但老人去意已定。临别时,一家人只好含泪将老人送到港口,依依不舍。

很多人不得其解,问老人缘何不呆在金门养老呢?老人回答:“虽然儿子叫我不要回厦门,但我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这边更热闹,厦门比金门要好。我舍不得离开厦门,更舍不得离开福利院和大家了。”

老人也会跟洪英院长聊天,她说:“我都离开家乡60多年了,那时孩子还小,我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现在儿子也老了,他也要靠他的子孙赡养,我怎么能给他再增加负担呢?”

问起她的子孙已经传到第几代了?老人说,由于很少联系,她只知道她有了曾孙,至于曾孙的后一代是否已经出世了,她也不太清楚。

108岁快乐老寿星

“在我们老人院,吕爱治老人是最老的寿星,这么多年来,无论是领导慰问还是企业赞助、记者采访,都要点名找她。”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院洪英院长笑着对记者说。

这不,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两天,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还特地派司机提着一袋老人爱吃的闽南糕点———凤梨酥给老人;陪同记者采访的思明区老龄办汤淑琴主任也提着一大袋牛奶来看望老人。

老人现在生活很幸福,除吃、住、穿、医不用钱外,每年还能收到5000~6000元的各种慰问品和政府补贴款项。老人每月还有零用钱,并拥有自己的存款。

洪英院长说,老人最开心的事,就是点钱。即使现在,老人还能自己数钱,翻着一张张钞票,老人显得特别开心和幸福。这跟她早年做小生意的经历多少有关。

前年春节前后,领导慰问一下子给她1400元。当着大伙的面,老人数完了钱,交给管理人员保管。可到了第二天,她就直接来找院长。

“院长,你看领导都这么关心我,我是不是应该买件好衣服穿穿。自己打扮漂亮点,领导也有面子啊!”老人对洪英院长说,要求支取500元。

又过了一天,她又来找院长说:“院长,领导这么关心我,我看我更应该照顾好自己,我再领一些,去买些营养品回来吃!”

老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谁要是借走她的东西,也都会记得讨回来。

老人还有一件开心事,就是喜欢上街为院里的老人选购东西。就是前年106岁时,还能坚持走2000~3000米。

老人心情开朗,性格良好,几乎不生病。去年年初,老人不小心跌倒,摔断了左肩骨,可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这么高龄的她,还不到3个月,就康复了。

老人特别爱干净,几乎每天都要洗澡。虽上了百岁,嘴上的牙齿都掉光了,但她的胃口一直很好,什么东西都能吃。“随便吃啊,豆浆、米饭……老人院,每天都要为我熬好一份瘦肉汤。”老人说。

老人还是福利中心的合唱团成员,“最美不过夕阳红……”是她的拿手曲目。在老人院里,她是快乐的老寿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笑得很纯真、特别从容。也许因为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磨难,她的心绪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了。



厦门市思明区老龄办汤淑琴主任(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