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14: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怀中

一部有价值的闽台文化研究著作
——《板桥林家与台湾诗人林尔嘉》序



台湾南投县板桥林家


从在武夷山召开的第9届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归来,见林蔚文同志转来的陈英娟研究员《板桥林家与台湾诗人林尔嘉》书稿,要我作序。蔚文是省文联的同事,从事民俗学、闽台文化等多学科研究,著作甚丰。他在附信中介绍:陈君是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也从事闽台文化研究,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是他的校友。我曾在厦大任教多年,都是校友,当欣然命笔。

这是一部有分量的闽台文化研究著作。其价值在于:通过一个板桥林氏家族,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大量翔实的资料,见证大陆和台湾的血肉联系、闽台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

书中详尽所写的台湾板桥林家宗族,是海峡两岸最具影响力的名门望族之一,可谓选择了展示闽台不可分割最具典型的题材。林氏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期和比干相关。纣王的叔父比干,系忠良之臣,他苦谏纣王而被害,正妃陈氏逃亡,生下遗腹子名泉,周武王灭纣后,以泉生在长林而赐姓林,林氏共尊比干为始祖。但林氏直接溯于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先祖林禄随元帝东渡,封晋安郡王,林禄入闽后生3子,中有一支派居莆阳,分衍仙游。板桥林家,清朝中叶,从漳州龙海移民到台湾,先祖林平侯随父到台,在桃园、宜兰、台北等地开垦购地、从事贸易、兴办水利等创下家业,为林家奠基。第二代林国华、林国芳兄弟,继承家业,锐意经营,大有发展,将宅院迁至板桥兴筑板桥城,家声大振。第三代林维源将林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台首富。第四代林尔嘉中日甲午海战后随父迁至厦门,实际是林家第四代掌门人,书中多处涉笔,并设专章重点介绍。

作者不仅写了板桥林家的发展过程,而且总结其成功经验,阐述林家的宗族制度与财产管理,林家的婚姻关系与家庭教育等。林家在台湾捐资任官,亦官亦商,交结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政商两栖,农商兼涉,始以农为本,以商为辅,后愈重工商业。与官方交游,不仅建立公私之谊,而结以婚嫁,政商联盟。林家事业愈来愈旺,人才辈出,通过板桥林家宗族的繁衍与发展,涉及面十分广阔,正如作者所写:“全面研究板桥林家发展史,对研究清至民国闽台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族等各方面均有重大意义。”一个家庭,是一部历史。

着重阐述板桥林家对闽台的贡献,是本书价值的另一体现。从本书可读到:林平侯在台注重慈善、文教活动,建文庙、学院、嘉惠学子;在故乡建“林氏义庄”等的善举。第二代林国华、林国芳兄弟在台开辟道路、改善交通等,在家乡继承父辈的事业。第三代林维源在台兴筑铁路,振兴实业,推进台湾近代化进程。他创建书社,增设义学,聘请文人雅士莅台讲学,开启台北文风,在台湾近代史上留下重要一页。他在闽台设育婴、平陂路,创养济院、修志、造桥修路等,留下辉煌业绩。第四代林尔嘉对台湾和厦门的贡献更是光辉灿烂,如在厦门集中体现在对外贸易,市政建设和兴办教育、慈善事业上。总之,林氏家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对闽台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以大量事实描述林家对闽台的贡献,充分体现出林家的爱国爱乡的精神,这是本书价值的可贵亮点,它在林尔嘉身上集中表现出来:林尔嘉自小喜爱读书,经史百家,汉学诗赋无所不读,国学功底深厚。他是著名的爱国爱乡的实业家,爱国爱乡的诗人。他于国家政事变幻中明辨是非,择善弃恶。中日甲午战争后,保持民族气节,坚持不入日本籍。洁身自爱,不与军阀同流合污,敢于与列强抗争。定居厦门后,作为一个诗人以诗歌激发“忠孝”,效忠祖国,孝敬先贤,创作300多首诗,几十对楹联,收入《顽石山房笔记》、《菽庄诗稿》中。诗中咏吟祖国大好山河,赞美厦门风光,歌颂民族英雄郑成功,抒发爱国爱乡情怀。他不仅乐于诗文,而且热心社会公益,在鼓浪屿建菽庄花园和八卦楼。对厦门的市建、教育、科技、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作为诗人,对文学贡献更令人难忘。他在鼓浪屿创办“菽庄诗社”,和长子林景仁在台北创办“东海钟社”,成为两岸两个重要文化活动中心,也是闽台“文缘”的重要体现基地。他描绘菽庄景色诗歌《菽庄口占》吟出:

卷帘一角海天清, 静里从容是物情。

潮水也知人世变, 去来时作不平鸣。

这里心态与景物融为一体,感人至深。本书作者对菽庄花园的描绘,我很感兴趣。出生于菽庄花园附近鼓浪屿龙头的我,小时随父母在花园乘凉,有时会不知不觉在沙滩上入睡。上世纪50年代中叶在厦大执教时,又宿于菽庄花园旁的厦大职工宿舍楼中,读书中所写,勾起如烟的往事回忆。

最后引书中的一段话作结: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断,对板桥林家迄今难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希望两岸学者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将对板桥林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展现一部全面、真实而且生动的闽台家族史,这对闽台两岸的交流将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