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1 16: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冠英

访台三慰



高角炮


最近回趟老家福建,顺道游台湾。有人说,台湾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阿里山、日月潭,还有风味小吃满街香。可是作为闽南泉州人,我的感觉恍如回家乡。若论山水,阿里山不如武夷山秀美多姿,日月潭不如大金湖开阔宁静。风味小吃嘛,如蚵仔煎、嫩饼菜、土笋冻、元宵圆……与泉州、厦门的大体同样,若提起风俗习惯,更是同脉同源了。因此总觉得亲切有余,新奇不足。

当然,这不是说台湾乏善可陈了,说实在,那边可褒可奖可学之处甚多,这里想说的是最初感受的三次慰藉。

一慰“干戈化玉帛”。从前,海峡两岸如乌龟看绿豆——眼对眼,老死不相往来。现在以“两门”“两马”牵头,交往频繁,如度蜜月。我们的团走的是马尾——马祖——台湾线。在“两马”之间,去时乘福州的安麒轮,返回坐马祖的金龙轮。

我们一上马祖南竿,便被拉去参观“战地风光”,即战备时期留下的军事要地与设施。比如“枕戈待旦”的大照壁。那是将蒋介石1958年视察题下的字放大制成的,现在不妨看作“收戈迎旦”;“八八坑道”,大家知道是个名酒的品牌,原本却是战车连躲避炮击的藏车处,全靠人工开挖。坑道竣工时正值蒋介石88寿庆,故名。地洞太潮湿,不能用,作为酒窖倒正合适,于是马祖酒厂捡了个大便宜。我们也多个酒文化的参观点;最牛的莫如“北海坑道”,那是从一座石头山腹里硬凿出来的水道巷网,挖成个巨大的“井”字。每条水道宽10米高18米,与海连通,最浅时水深也达4米,可同时停泊几十艘船只。现在供人游览的傍渠走道长达743米,需走半个多小时。据导游介绍,当年动用了3个步兵营、1个工兵营和1个倾卸车连。每天出动3000个阿兵哥,干了820个昼夜(即从1968年直挖到1970年)才竣工。洞口的女墙反面雕刻“鬼斧神工盖世之作”八字,确非虚言。不过,这个为躲船专挖的水道工程,完工时国共双方已宣布停战,战备工事变成了观光点。

半世纪战乱,苦了老百姓(我的姑姑与姑丈,就被人为隔离30余年!)。现在好啦,干戈化玉帛,海峡祥和,两岸齐荣,我为两岸民众的方便与欢乐,感到无限安慰!


野柳之巅


二慰“去中国化”成笑料。马祖旧属福建连江,现在仍叫“连江”,只是县署插的是青天白日旗。这里的岛民祖辈均来自福州地区,后裔讲的还是福州话。我们一上岸,来接的中巴前头喷的字就是福州话“卡蹓专车”。大妹子地导也不讲“国语”,而用正宗的福州话。她荤的素的故事一段段,听得这班福州佬笑捂肚皮喊哎哟。大妹子则说:“自家人讲自家话,亲切!”

在台湾本岛,我们坐车的时间多于参观,自然不可能作深入的社会调查。但几件事印象殊深。停车休息时,我常与司机老彭聊天。有一次提到大陆的安利百人团访台时的张扬,我以为一定被他冷讽热嘲一阵,不料正相反,老彭竟大肆抨击起当地的媒体来。他说:“人家来消费,是帮助我们发展经济的。钱多多花也是理所当然。有啥好批评的?我们这里的暴发户,有的是拿纸币到高速公路上撒,张逛得太没谱了,这样不得人心的事,媒体却不指责,岂有此理!”我们的随车地导小丁先生有一次讲:“世界看中国已经不一样,现在是‘毛泽东进攻全世界’!”我问此话怎讲?他说:“百元人民币上不是印着毛泽东的肖像吗?连最富的美国都要向中国借债过日子……”原来这样!他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自豪呢。

我们到过基隆、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大中城市,可是蜻蜓点水,了解不多。不过那天在高雄较早出车,街上行人少。我张望街景,发现街巷名称大多取自大陆的地名,如重庆路、新疆路、酒泉路等等。当时便想,且不说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是如何相通相连吧,单是这路名,想改怕也难。顿觉阿扁真会开玩笑!

陈水扁执政台岛8年整,违逆民意,“中国化”没去掉,自己倒从“台湾之子”沦为“台湾之耻”。看闹剧收场,民主得胜,实堪快慰!

三慰“爱国主义教育”细雨润无声。马祖南竿那个北海坑道的洞口,安置着两门大炮,漆得油光发亮。从座前的小尺寸石牌的文字可知,这叫“高角炮”,口径12cm,长560cm,重2910kg,日本东吴海军工厂于昭和十八年制造。大妹子地导补充说,这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军舰经过这里时,触礁沉没。后来我们把它捞起来,放到这里。这么说,此炮非缴获的战利品,也不是用钱买来对付同胞的洋家伙,现在安置在这里,显然不无暗示反对侵略,保家卫国的深义。它鼓舞战士与民众的志气是必然的。回顾历史,其实携手共御外敌早有先例,如北伐、抗日时期的第一、二次国共合作,即使在对抗年代,有时也是“貌离神合”的,比如上世纪后期,西沙与赤瓜礁出现麻烦,为了支持及时应对骤起的事变,据说老蒋就曾密令国军且莫干扰,目送共军东海舰队直穿海峡疾驰南疆。这当然也是以民族利益为重之使然。

赤坎楼是台南市最著名的古迹与精神象征。十七世纪荷兰红毛入侵台湾后,作威作福。1652年台人郭怀一领导反荷起义。荷兰人强行镇压,并于次年用东印度红砖建了普罗文萨碉堡(所以称“赤坎楼”,也叫“红毛楼”)。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作承天府。那个碉堡已于1862年被地震所毁,1879年在遗址分建文昌阁和海神庙,合并仍称“赤坎楼”,1921年改为历史陈列馆。现在是个小规模园林景观,楼旁有座雕塑群像,主角是手抚佩剑的郑成功,左右两位持大关刀的是武士,对面一个垂头丧气的外国佬是认输的红毛荷兰人。雕座下刻题为“郑成功议和图”。原来,当年郑成功驱敌下海时,并不怎样为难荷兰人,只是客客气气地“请”他们放下武器,交出领土。中国人就是这样地温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