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8 09: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研究创新·教书育人

——记福建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征鲁教授

 

微信图片_20190428090324.jpg

汪征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从1977年初入福建师大历史系算起,他已在历史学研究与教育学的园圃里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至今岁月依旧。

 (同期声)“历史学之所以为历史学,首先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复制业已失去了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这种复制不仅要求细节、局部、全貌的生动、具体、真实,还要求结构本质规律的准确、真实;其次,对这一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价质评价。史笔千钧,史笔庄严。”

汪征鲁正是以这种精神,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政治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在他的史学研究中:之于史料、则当竭泽而渔式地占有,继而考订、比勘,勾沉发隐;既要注重史料本身,还注重史料与史料之间的关系;既要获取史料的显信息,还要进一步探索史料中蕴含的隐信息。之于以往的相关论著,则须全方位的涉猎,对以往的全部研究成果加以扬弃。之于自己的论著,则须有一定的理论与框架和充分的问题意识。他还对哲学思维与文字的典雅孜孜以求。

至今已撰写了90万字《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67万字《闽文化新论》、《史学理论与方法》;主编了《福建史纲》、《中国史学史教程》等多部专著,主持校勘了《严复全集》。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三项、福建省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二项。汪征鲁也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称号。

(同期声)汪教授以为:“学术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在自己大脑里建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汪征鲁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建立,在于对专业知识的精通和对专业之外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简约把握,甚至只是略知。这是因为,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其作为文化是一个有机关联系统。我们认识其中特定的内容或子系统固然重要,而了解相关的内容即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母系统与更大的母系统之间的联系也不可或缺。后者每每构成对前者观察的新视角、新层面。这样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不仅有必不可少的作为本体的专业知识,还有作为背景的或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这一知识背景下探研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即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地研究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428090331.jpg

汪教授是研究中国史的,但他对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都是有广泛的兴趣与涉猎。当然,有些涉猎只是大致把握,只是略知。研究也由中国古代政治史而现代史政治史而史学理论而地域文化。治学中也不乏创新。这得益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合理与不断优化。

(同期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育不断自我超越的人。”

汪教授认为,教师之于学生,一方面,有阶段性的、密集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还有终生的追踪与关注;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其目的在于,在传授权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体系,树立建康的体魄与人格。

微信图片_20190428090339.jpg

汪教授庆幸在三百六十行里从事教育这一行,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善莫大焉。他总感觉到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得到完善,也长葆青春之岁。在探索历史与哲学真谛的过程中,似乎已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向往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