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00: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字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开始接触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任期满后,请求辞官。十七年秋,于龙湖芝佛院落发为僧。三十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下狱,并焚毁其著作。同年自杀身亡。李贽主张儒、道、释三家兼容并学,否定千百年来尊孔的言论和思潮,痛斥和批判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认为社会“治贵适时”,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哲学思想上,认为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他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即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还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其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