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23: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陈春生 (1900-1980)福州评话艺术家。原名陈德灿。乳名乞食。福建闽侯人。15岁随父进城当学徒。由闽剧戏迷而成为业余演员。继则爱上福州评话。19岁正式拜评话艺人林清为师,取艺名陈春生。首演《毡笠记》,一炮打响,出现“陈春生热”。福州评话公会先以所谓表演出格不许入会。几经周折终于归行评话界,得以挂牌营业出演。28岁成为徐炳铨“过炉弟子”,他牢记师父训语:打破界限,闯出新路。终与黄仲梅,黄天天被誉为福州评话界的“三杰”。成名后,社会上恶势力经常找他“调书”“强聘”看白戏,1948年他愤然歇业,回乡务农。1951年应闽侯县文化馆之邀请,欣然“出山”,时年已50有余,仍穿梭于福州郊区和“十邑”各乡村、林地、工棚、渔岛,作慰问演出,受到同行和广大听众的钦敬,艺术上日益精进。他善于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整理改编、创作移植、硕果累累。其中“推陈出新”的书目有:《毡笠记》《百花白绫帕》《瑞云哀史》等;现代题材书目,如《红橘记》《九命沉冤》《红嫂》《焦裕禄》等。其中《红橘记》被改编为闽剧、话剧和电影《种橘的人们》。他博采众长,艺术上不断创新,为福州评话“陈派艺术”的奠基人。后继人才济济。1980年3月,省曲艺家协会举办“陈春生流派四代同堂〖JP2〗演出会”,编辑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他先后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福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被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60年之后出席全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还先后参加第二、三届全国文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