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儒学概念。源于《易经·乾卦·文言传》之人“与天地合其德”、《中庸》之人“与天地参”。是宋明新儒学的主要命题。其内涵主要有天人一道、人为万物之心、天人一体(德)等。朱熹在《仁说》中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人心之妙则为仁。就是说,人能尽其心则能尽天地之心,与天地同德。理学家讲的天人合一,是指二者遵循着同一的规律。若学者大其心,变化气质,存天理而去人欲,由是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自与天地合其德,即天仁人慈仁、地厚人敦厚,就是《易·说卦传》所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本天(地)道以立人道,立人道以合天(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