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22: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无极而太极 儒学概念。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把太极与理气联系起来,进行了全面深刻地论述。朱熹释“极”为“至极无余之谓”,太极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顶之意。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叫太极。这是把太极看成是天地万物之根。心具太极,心之理是太极,非心即太极。陈淳在《北溪字义·太极》中认为,道即太极;心为太极,只是万理总会于心,此心浑沦是一个理。“无极”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陈淳指出,柳宗元《天对》中谓“无极之极”,邵雍《先天图说》中谓“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极之后,阳分阴也”,都是以气言;而周敦颐则是专以理言。朱熹释“无极”为极致无去处,“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有无极”。“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总而言之,只是浑沦一个理,亦只是一个太极;分而言之,则天地万理各具此理,亦各有一太极。人得此理,具于人心,则心为太极(《朱子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黄榦以体用言一本万殊之太极:“语大莫能载,是万物统一太极也。语小莫能破,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万物统体一太极,此天下无性外之物也;一物各具一太极,此性无不在也。……统体太极,各具太极,则兼体用。毕竟统体底又是体,各具底又是用。有统体(《朱子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太极,则做出各具体(《朱子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太极。”(《黄勉斋集》卷八《复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