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 23: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善恶 儒学概念。其源有四:《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大学》经文“止于至善”;周敦颐《太极图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程颢《二程遗书》“天下善恶皆天理”。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的,是对上引诸说的综合和提高:“一阴一阳,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继之者善也。”“造化所以发育万物者,为继之者善也。”“继之者善,生生不已之意。”“造化流行处,是善。”“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于此便有昏明厚薄之殊。”“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禀得气清者,性便在清气之中。这清气不隔蔽那善。禀得气浊者,性在浊气之中,为浊气所蔽。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这又随物各具去了。”此谓性理本善,只因气之浊,质之偏而有恶。又在《朱子文集·答王子合》中说:“盖以气言,则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其本固无先后之序,善恶之分也。若以善恶之象而言,则人之性本独有善而无恶。”“且以阴阳善恶论之,则阴阳之正,皆善也,其沴皆恶也。”“以象类言,则阳善而阴恶;以动静言,则阳客而阴主。此类甚多,要当大其心观之,不可以一说拘也。”朱熹强调,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未发之中,无往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恶。因此,凡书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者,先吉而后凶;言是非者,皆先是而后非。此是说善为正常,恶为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