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00: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福建船政 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清同治五年(1866)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造船专业,开设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优等生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也称“英语学堂”,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之后增设轮机专业,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圣谕广训、孝经、策论为共同必修课。为培养设计人员和技术工人,又开设设计专业(绘事院)和学徒班(艺圃)。学堂于186612月开始招生,对象多是贫寒学生或华侨子弟,年龄在15岁左右。前学堂学制8年,后学堂学制5年。船政学堂分别由法国、英国教习授课或外籍技术人员兼课,师资力量较强。除教授书本知识外,强调实习。要求造船专业学生深入车间从事体力劳动,实习船体的设计,装配蒸汽机。驾驶专业配有专用的练船,让学生上船训练驾驶与演炮,并远航南北洋。到1911年,前后学堂培养了629名造船、航海人才。1913年,前学堂改称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称福州海军学校,归民国政府海军部管辖。船政学堂办学目标明确,重视新知,重视育才,堂课与实习并重,严格管理与考核,讲求实效。在聘任洋教习过程中,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造船、航海以及其他相关人才,出现如陈兆翱、魏瀚、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严复等一批杰出人物,是近代中国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成效最显著的学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