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 23: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全闽大学堂 福建最早的一所公立新型学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委布政使周莲为总办,盐法道鹿学良为会办,聘省绅叶在琦为总教习,在正谊、凤池两书院旧址创办全闽大学堂。教习有由进士、举人出身的知名人士和洋教习共20余人,陈宝琛任第二任和第四任监督。当时仅划出“正谊书院”一部分为校所。学堂设立之初,由于“凤池”、“正谊”书院并未停办,且福州小学堂开办不久,无法招到小学毕业生,只好在举人、贡生及文墨通顺的童生中招收“正斋生”(预备生)。“正斋生”毕业后转为“专斋”,方成为正式学生。童生、秀才入学毕业后获优贡、拔贡奖励,举人入学毕业者可直接保举为官。学生年龄从10岁到20多岁不等,来自城内及各县,也有省外旅闽人士后裔及国外在榕人员子女。翌年,改称全闽高等学堂,设正科(大学预备科)、预科(属中学性质),先开预科课程。三十四年三月,正科开课。早期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博物(动物、植物、矿产)、生理、英语、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法制、图画、体操(兵操、器械操)。英语、博物、器械等聘外籍教师,音乐课因缺教师无法开办,至1912年留日学音乐的林璇归来,被聘为教师才得以开办。尽管科目多而杂,但最被重视的是国文科,不及格者即被留级或淘汰,可谓一科定乾坤。国文含古文、作文两部分,作文多写半白话文,对字数严格限制,务求简明扼要,表达清晰。学堂监督到校亲自主持国文考试,作文必由其亲自命题,考卷由各位国文教师批改后评出分数,再由监督按好、中、差等级逐项亲自抽阅复核。民国成立后停办。1951年,改名福州第一中学。地址在今福州市鼓楼区三牧坊。著名毕业生有林觉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