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 18: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国立厦门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位于厦门思明南路。前身为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私立厦门大学。193771日,经陈嘉庚函请,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更名为国立厦门大学,由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同年77日,学校迁至鼓浪屿,年底又迁往闽西山城长汀。在长汀办学的8年(193712月——19457月)中,条件极为艰苦,但成就尤为突出。学校延聘许多优秀学者,在校生达到1044人,学系从9个发展到15个。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等团体;另一方面勤勉学习,发奋攻读,以追求真正学问。19408月至1941年,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教育部通令全国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1945年,学校复迁厦门。同年9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厦门大学校长。194646日,汪德耀发表《25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表明办学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1946年,增设海洋学系。1947年,增设国际贸易学系。19487月,将机电工程学系分为机械、电机2个系,理学院也因之分设理学院和工学院。由此,全校扩展到5个学院18个学系,形成学科比较齐全,具有文、理、工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以陈嘉庚提出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砥砺品行,勤奋向学。在办学过程中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为办学宗旨,提倡精英教育。建校伊始,《厦门大学校旨》就开宗明义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教育大家和学术名流,如林语堂、顾颉刚、鲁迅等都曾在此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6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