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联合采风团走进建瓯采风
为宣传建瓯美丽风光,展示建瓯特色文化,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协联合采风团,应邀于3月8日—10日到建瓯采风,以合作编撰走进福建旅游风景名胜区(建瓯篇),采风团一行32人,由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荣春带领。在采风座谈会上,陈荣春副主席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分别讲了话,建瓯市委书记周靖向采风团介绍了“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建瓯的市情。
建瓯古称建安,自古为郡、州、府治地,承载着千年建州的城邑荣光。建瓯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76万亩,人口55.5万,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先后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中国东南白酒名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首批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62亿元,位居南平第二;公共财政总收入16.04亿元,位居南平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4元,位居南平第四。去年来,通过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深入城区、农村、企业、项目现场和外地商会开展专项调研,切实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具体举措,锚定了“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谋划了“一城四区”发展格局,并成立“4+10”项目推进、特色产业和重点民生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做靓一座城、做强一根竹、做大一瓶酒、做优一片叶、做好物流一张网”。具体来说,建瓯的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概括:
一是千年建州。建瓯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上为郡、州、府、路之治所。西周时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国,东汉属扬州。汉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最早的四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辖全闽十县),隶扬州,郡治建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建州,武德四年(621年)州治由闽县移到建安。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都建安。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析建安北部设瓯宁县,县治建安。建安城因此有一城三衙(建州州衙、建安瓯宁两县衙)格局。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由此形成一府、五州、二军(即建宁府、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俗称“八闽”)格局。民国二年(1913年)撤建宁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建瓯的发展,沿革千年、几经易名,而格局未变、文脉长存。城区如今仍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有始建于五代殷国的五凤楼屹立于城区中心,有肇始于宋代的内河格局依存,有北苑御焙遗址、东岳庙、建宁府府学文庙、值庆桥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二级博物馆,典藏历代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3件、三级文物1510件,其余文物3440余件);国家二级图书馆,有历代图书善本28万余册。
为此,专门成立了“古城保护开发专班”和千年建州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举全市之力“做靓一座城”,初步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的可研编制工作,谋划生成古城开发保护项目16个、总投资26.3亿元。今年将重点实施“东岳庙片区周边环境整治与提升项目”“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理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和“通仙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项目”等4个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重构古城格局。
二是理学名城。建瓯自古崇文重教,人杰地灵,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千名进士县和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朱子思想启蒙地、成就奠基地和朱子理学正统传承发扬地。朱子少年在建州环溪苦读,青年在建州举贡,身后长房嫡孙世居建州,留下了画卦洲、艮泉井、五经博士府和朱在墓等遗址。在后朱子时代,宝庆三年(1227年),理宗皇帝准奏在建安(建瓯)兴建第一座朱文公祠,嘉熙二年(1238年)理宗皇帝下诏兴建建安书院,建安书院是庆元党禁之后以朝廷名义向社会公开讲授理学的第一所学校,书院对党禁以来遭到严重冲击和毁坏的朱子著作的整理,是最早最有效的抢救和保护,皇帝御书赐额,其规格之高无与伦比。自此,朱子学说正式由建瓯开始向全国复兴,逐渐成为中国此后800多年来官方治国的指导思想。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钦授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梴“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建安(建瓯)赐建“五经博士府”,朱子后人正式享有“量授一官,世袭奉祀”的待遇。自宋而清,陆续建成落地在今建瓯城关铁井栏、紫芝街、磨房前、小梨山等路段地块,都有与朱子理学密不可分的文化建筑,如游酢游御史祠、胡安国胡文定公祠、朱文公祠、朱韦斋祠、刘屏山先生祠、刘氏五忠祠、黄勉斋祠、蔡西山祠;同时,还有与理学相关联的人物故居,如刘珙故居,李侗次子李信甫故居等;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公署,如建宁府学、孔庙、贡院、建安县学、陈谏议三公祠(陈了翁)、练夫人祠、李公行祠、府衙、八闽上郡(楼阁)等。在建瓯今县前路以北,磨房前路以南,市立医院以西,鼓楼后以东,聚集成一块文化圣地,在明清时期,以对理学探源畅义的庄重,吸引万众朝圣般涌来,羽翼斯文于建安,传播理义于天下。
在城市理学化的同时,建瓯的乡村也充溢着儒教之风。有吉阳巧溪村朱子后学饶鲁(黄榦高弟)的理学宗祠;有小桥龙池二程后学郑毂(谢良佐高弟)的故居书院;有东游党城叶贺孙(朱子高弟)后裔留下的古建文风;有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徽派民居古建筑伍石山庄;有房道的明代理学重臣杨荣故里际村及明代撰写《朱熹年谱》的吏部尚书李默故居等等。城乡上下,崇文重礼;庙堂内外,斯文在兹。
三是生态福地。建瓯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降雨量1673毫米,空气质量优越,是“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省级生态市、省级园林城市。这里物产丰富,素有“竹海粮仓”“酒城笋都”美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竹、木等农林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拥有竹林面积147.3万亩,其中毛竹145.8万亩,约占南平22.67%,占福建省8.8%,占全国2.08%。毛竹立竹数2.4亿株,年产竹材约4833万根、鲜笋33万吨,毛竹面积、立竹数、竹材和鲜笋产量全国第一;锥栗栽培面积57.78万亩,年产量4.16万吨,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52.5%、全省的72.8%;产量占到全国的52%,2020年产值6.71亿元,锥栗面积及年产量,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茶园面积11.2万亩,绿色生态茶园面积29206亩,年产茶叶1.73万吨,2020年产值11.5亿元;中国茶史上第一座高峰——北苑贡茶即产自建瓯,历经6朝42帝,持续上贡458年,创下中国御贡史之最,宋朝周绛在《补茶经》中盛赞“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北苑贡茶摩崖石刻、凤凰山下的茶神庙及青心乌龙祖籍园“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建安盏等等都是建瓯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福酒的代表——福矛窖酒和双龙戏珠酒久负盛名,2015年11月,建瓯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东南白酒名城”称号,开启“千年建州 白酒名城”新篇章;“最美钓场”北津湖风光旖旎,美食文化别具一格,建瓯板鸭、光饼、吉阳“四宝”等500多种“建瓯小吃”口味独特、享誉四方。
四是红色苏区。建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926年夏,杨峻德等人在建瓯创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揭开了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1927年8月,在建瓯城关成立了闽北临时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1931年5月,建(瓯)松(溪)政(和)地区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路下桥苏维埃政府。1933年6月,建瓯中心县委及其所属的松溪、政和两个特支由福州中心市委属划归闽北分区委领导,正式进入中共中央苏区战斗序列。1934年9月,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隶属闽赣省。1949年6月,在建瓯成立新福建省委,张鼎丞任书记、省政府主席;1949年7月,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在东岳庙创刊。在建瓯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杨峻德、刘宝彝、葛越溪、潘作民等一大批革命先烈,辖区内有记录的红色大革命历史事件100多起,被誉为“红旗不倒”的苏区县。
采风团成员参观了五经博士府、文庙、东岳庙、双龙戏珠酒业有限公司等,还观看了挑幡表演。而后分为32个专题,采风团成员分别深入乡村、企业和旅游文化景点进行采访。通过实地深入互动、点面结合、立体采访,采风团一行对建瓯市“做靓一座城、做强一根竹、做大一瓶酒、做优一片叶、做好物流一张网”的发展定位以及历史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等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南平市领导林斌和建瓯市领导周靖、陈祥平、叶华等或看望采风团或陪同活动。(沈延环/文;全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