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23: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荣春



少川同志和他的文集

 

陈荣春

 

 

少川同志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厦门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福建日报》、省委宣传部、省委、省政协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担任领导职务,长期主管福建省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我早期在外交部门和香港地区工作,与少川同志接触不多,20世纪末调回福建,特别是后来到省政协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和少川同志相处日久,合作十分愉快,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饱读诗书、儒雅持重、勤于思考、执着工作。他为福建省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川同志和他的文集少川同志文学功底好,加上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好散文。最近,福建人民出版社根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他亲属搜集到的文章,出版了《何少川文集》,收入近500篇文章约110万字。文集分八卷,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福地行踪”,抒写八闽山川风物;第二部分“神州放歌”,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第三部分“遐思畅怀”,抒发内心感悟随想;第四部分“域外寻踪”,观察异域风土人情;第五部分“闽茶趣谈”,叙说福建茶人茶事;第六部分“序跋撷集”,系为他人文集所作的序文等。

少川同志的这些散文,选自他先后出版的十本散文、论文著作,以及散见于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我时有读过,这次又系统阅读,感觉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文学界的许多专家和领导也都认为他的散文写得好。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价和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少川同志的散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深入生活,时代感强。少川同志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经常下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在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常常有感而发,诉诸笔端,寓情于物,以小见大,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作为省级领导和作家双重身份出现在文坛上,他始终以开阔的视野抒发情感,努力遵循“二为”方向,力求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正如许怀中先生在少川同志《高山含笑》散文集序言中所说:“少川的文章始终和强烈的时代感相伴随。换言之,在厚重感中沉浸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少川同志也说道:“为文而文不可取,无病呻吟不能效,不顾社会效益是邪路。”少川同志以自己创作的示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前进,因而他也在文坛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少川同志的散文,既有厚重感,又让人感到清新,因此厚重而不板滞、沉闷。郭风先生说:“少川同志的散文作品,不论其以议论为主或以抒情为主,皆出现一种承继、弘扬我国古典散文所具有的传统色彩,一种纯正的以中国散文的艺术风度的东方色彩,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学追求和实践”。郭风先生在阅读少川同志《高山含笑》散文集后欣喜地说:“少川同志的抒情笔墨带有浓重的时代情绪和现实感。……这是崭新的抒情散文,这是融合我国传统散文(包括五四的散文传统)的艺术手法,表达崭新时代的客观事物和抒发情感的新颖的抒情散文。此等散文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一种突破。”

三是热爱自然,抒发真情。少川同志对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亲近,善于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人气质融入景物中,文思泉涌,感物吟志,这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不同于别人的风采。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先生在阅读少川同志《撩人心扉》散文集后称赞说:“少川兄抒景物之情,殊有妙哉之思理,神与物游,化外在大自然客观之美,融为思理中主观之美,升华为诗境之美、画境之韵。”尤其对其中《海月夜》《林月夜》《雪月夜》三篇散文赞叹不已。他说:“三篇月夜之吟,我深深被其意境所打动,情入其诗境,意进其画廊,我痴迷其中。此三篇月夜之吟,必将震动我国散文界。”

四是蕴含哲理,给人启迪。少川同志的散文有着他对自然与人生的许多参悟,在娓娓道来中,让人领悟其间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特别是出访异域写的文章更是如此。他的作品常常能通过对自然景观、山光水色、历史变迁、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抒写,让人读后获得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正如许怀中先生所说:“作者结合记游、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情景交融地写下了域外寻踪所得,突破了一般的所谓旅游散文,富有新意。”

《何少川文集》选编的文章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从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山川景观之美,感受八闽大地乃至广袤神州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可以从中寻踪时代发展脉络,重温过往岁月。可以说这是他用辛勤劳动,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少川同志虽然离开我们4年多了,捧读他的著作,仍感到非常亲切,似乎他还在我们身边,令我们肃然起敬。

少川同志这些文章,是他花费心血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殊为不易。当问及他何以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写出这么多作品时,他说“我不是专业作家,一些文章都是利用很有限的工余时间写的,就说这些散文作品,每篇的字数都不多,大致在2000字左右,但一般断断续续要利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零碎时间,其中不少是出差途中或外出开会间隙草就,然后利用节假日进行修改誊写。艰难是艰难,但总是不甘放弃,原因很简单,无非两条,一是爱好,二是责任。”

少川同志把写作视为责任,其实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担负繁重的工作,负有更重的责任,他都能勤勤恳恳地做好,从而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正如省委对他的评价:“何少川同志对党忠诚、立场坚定,勤勉敬业、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又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这个社会团体,17年里团结带领大家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火红的余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1991年创办的,创会会长为时任省政协主席伍洪祥同志。2003年少川同志到研究会接任会长后,把研究会定位为:弘扬中华文化、研究八闽文化、交流闽台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大踏步地往前推进。针对研究会民间社会团体的属性,他把研究会工作的切入点,定为多做“历史性、系统性、可读性”工作上。正是在这“四个文化”和“三个性”的指导下,研究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省委领导称为“福建思想文化战线上一块重要阵地”。这其中少川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付出了大量心血。

17年来,他团结带领大家,在研究会所做的工作,择其大者,有这么几方面。

坚持开展闽文化研究。

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川同志十分重视对闽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的闽文化研讨会、论坛就有51场。研究会出版研讨会论文集38册,计17495万字。研究会在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都文化、莆仙文化、武夷文化、畲族文化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由他亲任主编,编辑出版了《闽文化系列研究》论著七卷本,达325万字,系统阐述了闽文化的前世今生,讲明了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形态特征。这是了解和研究闽文化的一部很好的工具书。

深入进行闽台文化研究。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特殊渊源关系,研究会把闽台文化作为重点之一深入研究,尤其重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先后召开6次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两岸专家学者500多人次与会,出版论文集6册。在对闽台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少川同志组织400多位专家学者,历10年努力,编纂了一部《闽台文化大辞典》。该书收入15000多条词目,600多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大型的闽台文化研究工具书。

致力普及文史和国学知识。

在少川同志倡议下,研究会刊物《炎黄纵横》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普及国学文史知识。少川同志还主编了《国学经典导读》《闽人要籍评鉴》《八闽古典诗词赏析》《八闽地名要览·山水篇》《书院楹联选编》等书籍,向社会普及国学文史知识,展示中华灿烂文明,以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组织带领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

少川同志是中国作协会员,他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带领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组成“走进八闽”采风团,自2007年以来深入福建各县(市、区)采风,与当地合作,为各地撰写展示其特色文化、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报告文学、散文集。至2018年底,完成全省每县(市、区)一本,加上为有关部门撰写的,计90本。先后有500多位作者、2000多人次参加,历时12年、产生2000多万字作品的采风创作活动,是福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学“长征”实践活动。每次采风,少川同志都亲自策划、亲自带领、亲自写稿,并负责全书文稿的最后审定,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这套“走进八闽”文艺丛书,由于内容丰富、体例统一、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而广受欢迎,被人们称为“比县志好读的志书”,对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都很有帮助。而且也是福建省一个时期方方面面比较全面的纪实反映,有着存史资鉴作用。所以翟泰丰先生在一次会上说:“少川同志,你在默默地做着一件福建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少川同志家客厅里挂着的一面他自书的字幅:“虚心为竹,清节而秋”。保持虚心、清明的态度,涵养高洁、坚定的品质,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