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福建历代名人书画选集》追记
王兆琴
2010年5月,海上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泉州市,到处是鲜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以下简称省老艺协)在这里召开工作会议。一群雄心勃勃的长者要为福建文化艺术领域填补一项空白,为福建的子孙后代留下点文化遗产,决定编纂出版一部《福建历代名人书画选集》(以下简称《选集》)。作出这一决定的领头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年近八旬的老人,福建省委原常委、秘书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老艺协会长黄文麟。
福建为东南灵秀之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福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涌现出许多伟大而又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编辑出版《选集》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文化工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涵盖自唐朝至近现代1400多年历史。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催促与感召下,省老艺协团队毫不畏惧,知难而上。2011年先后两次召开《选集》编委会,黄文麟会长在会上反复进行思想发动,阐明编纂《选集》对于弘扬国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求大家增强自信,克服困难,广开思路,精心工作。省老艺协常务副会长应稚在会上提出了编纂《选集》要求做到“六性”,即广泛性、社会性、代表性、历史性、准确性、时间性。《选集》编纂工作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积极支持,陈桦副省长对省老艺协报送的关于编辑出版《选集》的报告做了批示。省财政很快下拨了一部分启动资金。各设区市老艺协对编辑出版《选集》热烈响应,行动迅速。截至2011年底,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收集上报了全省各地历代名人600多人,书画作品资料800多幅,形势喜人,首战告捷。
然而,从收集的历代名人和有关资料中,大部分只有名字,没有生平简介,许多属重复或不符合要求。这项工作既不能靠人海战术,一哄而上,也不能把既有资料作简单罗列。要判断哪些名人可以上?哪些名人要补上?他们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到哪里去找?这一连串的问题要解决,光靠热情和干劲不行。编好《选集》迫在眉睫的是要请一位真正懂行的专家参与进来做具体指导。
编纂《福建历代名人书画选集》追记人选就是梁桂元,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市美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编著的《闽画史稿》蜚声福建画坛,广传海峡两岸。省老艺协发出编纂出版《选集》通知不久,省老艺协副会长、原福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马骅迅即写了一封信交我送到梁桂元家中,请他为这部书出力,他欣然答应。2012年初,省老艺协成立了应稚为主编,林子利、马骅、梁桂元为副主编的编辑组,下设国画、书法两个编辑小组,并确定了办公场所。至此,省老艺协从决定编纂《选集》开始,已做了一系列前期工作达一年多时间。编纂工作开始转型,由原来的“大兵团”作战转入设置专人负责,分工协作的新阶段。
由于梁桂元的直接参与,编辑组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主编应稚的主持下,我们每周两次集中,讨论解决编纂《选集》中所遇到的问题。梁桂元在参与编纂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在本书的凡例中,他提出台湾原归属福建省管辖,应将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台湾籍的历史名人收入到本书,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对入编到本书的名人,梁桂元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拒之门外,起到了“把关”作用。对于名人的生平简历,他强调要真实可靠,资料要有依据、有出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对名人个人、对历史负责任,防止给后人造成误导。
《选集》收录历代名人名家448人,书画作品485幅,其中美术类作品252幅。这些作品除一部分由各设区市老艺协和作者家属后人提供外,还从全国各大博物馆、纪念馆、高校和国家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大中型书画集中收录。自2012年6月至同年底,通过多方努力,先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上海、广西、福建等博物馆(院)首批获得50多幅珍贵作品的电子版。后又通过各种渠道从福建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及厦门集美陈嘉庚纪念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单位找到近20幅名人作品。由于图片缺口较大,编辑组的成员先后到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省档案馆、福建静轩、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等多家文博单位找到图片46幅。这些从文博部门得到的珍贵图片,真实可靠,图片质量普遍较高。其中不乏有载入史册,广为人知的名人传世书画作品如:唐朝书法家钟绍京的小楷《灵飞经卷》,北宋画家、僧人惠崇的《秋浦双鸳图》,史称宋“三蔡”的蔡襄、蔡京、蔡卞和一代大儒朱熹的书法名作,明朝中国大写意画鼻祖徐渭的《石榴图》和狂草书法,明朝大画家吴彬流传日本的巨幅人物画《涅槃图》,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大书家伊秉绶、启蒙思想家严复、弘一法师等的精品书法作品,现代林语堂、李耕、谢投八、林徽因、潘主兰、陈子奋、郑乃珖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名人大家的书画作品。同时,在《选集》中还收集不少名人鲜为人知或首次发表的书画作品,如宋朝文学家、诗人葛长庚书法《草书足轩铭卷》,元代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萨都剌画作《严陵钓台图》,眀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行书,被日本天王追封为“大光普照国师”的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高僧隐元的草书《赠铁眼禅人》,上官伯达的《松下问道图》、黄石符的《仙媛幽憩图》、黄卷的人物画长卷《嬉春图》,清朝台湾总兵甘国宝的《指画虎图》,近现代中国天文学奠基人高鲁、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革命烈士吴石将军、文学家郁达夫、文学家谢冰心、数学家陈景润、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还收集了为建立新中国从福建走出来,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大批重要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方毅、邓拓、项南、刘亚楼、叶飞、杨成武等人的书法作品。以上名人作品的入编,都成了《选集》中的亮点,更加丰富充实了《选集》的内容。
黄文麟会长对编纂《选集》一开始就提出了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出精品,可珍藏的要求,力争将《选集》编成一本真正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历史性和代表性的好书。2012年年底,《选集》第二稿样书完成,分送到省文联、省文化厅、省书协、省美协和各设区市老艺协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手中,广泛征求意见。2013年1月10日,在黄文麟会长主持下,省老艺协在省文联召开专家座谈会,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原书记陈济谋和省书协、省美协主要负责人,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文史馆有关专家、学者共15人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发言热烈。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李豫闽院长出差回到福州,认真翻阅了《选集》,提出多条修改意见。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也在一次编委会上对本书提出了8条建议。专家们对《选集》清样共提出了100多条意见和建议,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是很有价值的。与此同时,省老艺协领导逐个安排了各设区市老艺协的领导和专家专程来福州,汇报反馈对《选集》清样的意见。主编应稚及时组织编辑组对上述意见进行了整理分类,分别由书法和国画两个小组逐条加以落实,该补充的补充,该删除的删除,对有差错的地方做了纠正。
2013年可以说是编纂《选集》4年多时间中最繁忙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许多人都在为这本书奔忙,操劳,默默无声地做奉献。编辑组就像一台机器那样满负荷的运转。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其间,有几位编辑生病依然坚持工作,马骅是编辑组里的老黄忠。他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撰写国画部分200多位名人的简介。每位名人的简介要限定在一两百字内,正确表述其生卒年代、出生地和历史功过等,这是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这位军队离休老干部,军人本色不减当年,为了力求每个名人的简介准确,他每写一个名人都要翻阅好几个资料,经过分析比照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干工作执着专注,住院期间把资料带到病房写。一次,夫人李嫂曾笑着对我们说“老马为了这本书不分昼夜地干,快走火入魔了!”有时忙不过来,抄写、打字、校对就让李嫂帮忙。
经过上上下下8个多月时间的努力,《选集》第三稿样书完成,较之第二稿样书更加完善。根据黄文麟会长的要求,办公室把样书分送给几位担任本书顾问的省级老领导。其目的,一是向老领导汇报《选集》编纂的进展情况;二是进一步征求老领导对本书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9月中旬,福建省委原书记陈明义,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等通过电话或书信表示了对省老艺协编纂《选集》高度赞赏和鼓励。何少川副书记提出了4条意见。10月7日上午,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派人送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除了对省老艺协编纂这本书作了充分肯定外,更多的是他针对样书中的疏漏、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7条意见。黄文麟会长要求编辑组,逐条讨论落实何副书记、黄副书记提出的意见。我们又一次到省博物馆和有关单位寻找资料、图片,进行补充修改,删去了10个不符合条件或勉强符合条件的人选。省级老领导的鼓励和修改意见,对我们这本书的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编纂《选集》中,各设区市老艺协付出了巨大努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编好这本书,各设区市老艺协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这项工作。为了寻找到当地更多的历代名人,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掘了一批又一批名人及其有关资料、图片,提供给《选集》编辑组。各设区市老艺协领导亲自多次到当地文博部门、学校等单位寻找名人资料,精神可嘉。莆田市是我省书画之乡,名人多,市老艺协姚振泉会长认真负责地带领团队,为省老艺协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名人资料和图片。各设区市老艺协收到样书后,认真校对核查,共提出了数百条意见和建议,纠正了许多差错,为顺利完成编纂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选集》“序”后面,书法和国画需各写一篇有关福建书法和国画方面的发展史文章。书法方面确定由林公武先生撰写,国画方面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院长檀东铿教授和梁桂元老师合作撰写。为了写好这两篇文章,三位作者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各自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几经修改,分别撰写了《福建历代书法简述》和《历代闽画概论》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论述简明。各自用数千字论述了福建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和国画艺术发展、传承的灿烂辉煌历史,给读者一目了然、统观全局的感觉。《历代闽画概论》一文,檀、梁两位资深画家,在撰写过程中,互相支持,紧密协作,堪称佳话。
在4年多的时间里,黄文麟会长始终把编纂《选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陈明义书记曾这样评价黄文麟会长,“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很实在。”在编纂《选集》的全过程中,黄文麟会长从制定计划到每一步工作都要详细过问。为了扩大征集历代名人范围,加快工作进程,全面提高本书的质量,先后亲自主持召开了7次编委扩大会议和多次专题会议。他还经常深入到编辑组,了解情况,向大家嘘寒问暖。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在百忙中亲自作序,为《选集》增光添彩,使全体编辑人员受到很大鼓舞。这本书的《后记》是由黄文麟会长亲自撰写。他曾说《后记》很重要,要把为这本书出过力、做过贡献的人和事尽量写进去,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
编纂出版《选集》需要足够的资金财力。省老艺协经过多方努力,先后从省财政争取到两笔资金,但远远不够。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黄文麟会长想起了中国首位荣获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曹德旺先生深知编纂《选集》的重要意义所在,十分干脆,鼎力支持,很快把出版《选集》的缺口资金部分汇到省老艺协账户,从而保证了《选集》的顺利出版。
如果说黄文鳞会长是编纂《选集》这场文化攻坚战的总指挥,主编应稚就是这场攻坚战的前线指挥官。应稚离休前为省人事局副局长,担任省老艺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多年。他工作经验丰富,作风雷厉风行,办事讲效率。他身为主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编辑组虽然任务重,压力大,很辛苦,但大家始终是心情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一年,编辑组的平均年龄78岁,最年长的88岁,最小的74岁。
2014年4月9日,一辆动车风驰电掣般从福州南站开往深圳。福建美术出版社的三位美编和我一行4人携带着一个历经4年多时间,凝聚着上百人心血的小小U盘,肩负重托来到深圳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监理《选集》的印刷出版工作。我们4人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站在机台前,全神贯注地看着雅昌公司师傅操作,直到大家都认为图片色彩满意了,才签名确认,再由师傅开印。我们只用了4天半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本应五六天才能完成的132副版共485幅图片的调色、印刷任务。
七易其稿,四年磨一剑。《选集》从磨难中脱颖而出,在无数人热切的期待中诞生。它为这个时代奏响了一曲壮丽凯歌,它为福建省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一页。该《选集》的出版发行,其重要意义正如孙春兰书记《序》中所说,“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贯彻落实文化强国,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举措,对福建的文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福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编辑出版《福建历代名人书画选集》,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使传统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教育激励后人的作用,也为后来者学习借鉴古人和前人,立志创作书写时代新篇章提供了一部难得的教科书。”
2014年6月28日,榕城的上空,骄阳似火。于山宾馆会议大厅,济济一堂,嘉宾满座。《选集》首发式在这里隆重举行。省级老领导、省老艺协名誉会长游德馨、黄瑞霖、宋峻、卢福祥,会长黄文麟,常务副会长、艺术指导、省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老艺协会长、副会长及新闻媒体记者等近百人出席了首发式。
省老艺协会长、《选集》编委会主任黄文麟致辞,其中有3句话,是对4年多来编纂《选集》的最好总结。第一句话,当时决策,有风险。在动议、酝酿过程中有疑虑,最后还是秉承“崇德尚艺,继承创新,延年奉献”的团队精神,下决心迎难而上。第二句话,4年编辑,历尽艰辛,尤其是负责具体收编工作的同志,真可谓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不少是七老八十的同志,堪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第三句话,感谢各方,包括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的热情指导,省市老艺协的共同努力。可以说,《选集》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集体力量的表现。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等老领导在讲话中,高度评价赞赏省老艺协成功编纂出版《选集》,为福建省文化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4年9月在武汉,《选集》在全国第二十三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评奖中,获银奖。全国各大博物馆,多家省、市、高校图书馆收藏了《选集》。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视察工作,黄文麟会长把这套书赠送给总书记,总书记赞扬这本书编得很好。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看到这本书,称赞省老艺协为福建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作者系福建省老艺协国画委员会原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