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00: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邦才



武夷文化研究院30年历程回眸

 

吴邦才

 

 

30年前,那是1993年的春天,在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倡议下,经南平地委、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武夷文化研究院成立了。时任中共南平地委副书记徐崇杰担任首届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武夷文化研究院题写了院名。时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省委常委南平地委书记赵学敏担任名誉院长。著名文化学者启功、刘炳森、华君武、蔡尚思、许怀中、蔡厚示、陈荣捷、施子清等为顾问。在20世纪90代初,类似的地方文化学术研究团体在福建乃至全国尚不多见,足见闽北人文化觉醒之早。

武夷文化研究院地址最初设在延平梅峰园,后移至双溪楼。第二任院长为张自生同志(时任南平市文化局长)。2005年为了加强武夷文化研究院工作,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武夷文化研究院依托武夷学院开展工作。院址由延平迁往武夷山市,并决定由吴邦才同志(时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邦才同志调任武夷学院党委书记至退休后,续任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2020年由吴礼清同志接任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

30年来,武夷文化研究院以“继往开来”为院训,秉持“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发展”的宗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迈向新时代,不断前行。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武夷山地区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区域。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和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武夷文化。从商周到现代,武夷文化有着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领域广阔、内容丰富。武夷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从朱子文化研究起步,不断扩展研究领域,诸如彭祖文化、古闽文化、闽越文化、理学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山水文化、书刻文化、建本文化、建盏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饮食文化和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等。通过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梳理各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武夷文化研究院还受南平市委统战部委托,开展闽北商史的研究,编纂出版了《闽北商史》。武夷文化研究院积极配合市县党史部门,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推进闽北中央苏区建设,带动各县(市、区)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武夷文化研究》期刊除了设立各类文化专栏外,还为各县(市、区)设立专辑,先后出版了《浦城专辑》《建阳专辑》《政和专辑》《建瓯专辑》《邵武专辑》《松溪专辑》《顺昌专辑》《延平专辑》《光泽专辑》《武夷山专辑》,同时组织研究力量,突出各地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如今,延平区的成功文化,建阳区的考亭文化,邵武的李纲文化,武夷山的茶文化,建瓯市的建州文化,顺昌县的大圣文化,浦城县的丹桂文化,光泽县的关隘文化,松溪县的湛卢文化,政和县的孝道文化都脱颖而出,各领风骚。

根据建设需要,武夷文化研究院还承担专项研究任务,先后参与闽越王城、朱子故居、考亭书院、星溪书院、建州古城等文化工程的策划指导,助力闽北优秀传统文化“物化、活化”工程,指导文化项目建设成绩显著。

 

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30年来,武夷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开展武夷文化学术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深入发掘武夷文化内涵,不断推出学术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专著100多部。如理学文化专著有吴邦才的《考亭书院大观》、张品端的《朱熹思想论稿》、陈国代的《文献家朱熹》、兰宗荣的《朱熹的旅游遗存》、陈利华的《罗从彦故里行实录》等。又如黄胜科、祝熹、马星辉、游友川、余奎元、黎晓玲等研究员主撰的朱熹、宋慈、李纲、游酢、真德秀、扣冰和尚等历史人物传记。

武夷文化研究院组织力量,对闽北历史文献开展抢救性点校工作,先后完成了20多部文献点校出版,如武夷学院联络组《屏山集校注》,政和联络组的《韦斋集校注》,浦城联络组的《大学衍义校注》等。

武夷文化研究院以武夷学院为依托,联合攻关,先后完成“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朱熹著述治学及其著作版本之研究”“《武夷棹歌》对韩国九曲文化影响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填补了闽北一直以来未获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立项的空白。同时,完成了50多项省级社科研究基金项目。30年来,武夷文化研究员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社会宣传不断深入

武夷文化研究院一手抓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一手抓社会宣传普及深入。

武夷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武夷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汇集各领域文化研究成果。尤其是2009年以来改为季刊,增设了武夷论坛、人物春秋、名作欣赏、民俗风情、旅游天地、海外寻踪、学术动态等栏目,充实内涵,提升质量,越办越好,成为闽北学术文化研究基地。

武夷文化研究院先后编写了《武夷八大家》《武夷文化选讲》《朱子文化读本》《朱熹书法选》等通俗读物,扩大社会宣传。武夷文化研究院在武夷学院开设了“朱子文化”公选课,由研究员担任专题主讲,听课大学生达2万多人次。各县(市、区)研究员也根据各地方文化特点,编写通俗读物,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李子研究员的“闽江讲坛”、伊剑平研究员的“民俗讲坛”、赖少波研究员的“座谈建州”等公益讲座,独具魅力,受到好评。

武夷文化研究院与有关方面合作,先后举办了“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庆典、“纪念云根书院创建900周年”研讨会、“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研讨会、“纪念李纲诞辰940周年座谈会”等纪念活动,还先后协助市政府举办了6届“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联络海内外文化学者介入,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增强武夷文化的影响力。

创办武夷和园书社。从2011年至今,持续开展公益性书法讲座,指导书法学习,组织书法下乡送春联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武夷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缘于闽北首次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因此,让武夷文化走向世界,也成为武夷文化研究院不懈的追求。武夷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尤其是近15年来,坚持用国际视野推进武夷文化传承发展,持续推进对外交流。

武夷文化研究院积极参与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后,更注重运用世界双遗的品牌,扩大对外宣传交流。

武夷文化研究院拓展省际交流,与江西省上饶市文化研究院团体密切合作,经常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与浙江省儒学会合作,参与举办“闽学与浙学”论坛,开展深度学术交流。

武夷文化研究院拓展海外交流,与台湾高校和台湾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海峡两岸青年学子重走朱子路活动,持续了15年。

武夷文化研究院拓展国际交流。请进来,武夷文化研究院先后接待20多批次来自欧美和东南亚文化交流团体开展交流;走出去,武夷文化研究院人员通过多种方式赴东亚、西欧推介武夷文化;建机制,武夷文化研究院和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与韩国国学振兴院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分别在中国或韩国轮流主办学术论坛,已举办5轮。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武夷文化研究院成立初期,研究员队伍偏小,学术领域偏窄,研究人员年龄偏大。2005年以来,经过5次换届调整,研究员人数一直稳定百人左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目前,研究员知识结构已涵盖武夷文化各个领域,年富力强的研究员占半数以上。

武夷文化研究院强化研究员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每年都结合全体研究员大会,组织政治学习,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专业能力,依托各县(市区)联络组,强化对研究员的职能与管理。

武夷文化研究院搞好研究院机关建设。2011年,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支持下,武夷文化研究院落户环境优美的武夷和园,设有办公室、会议厅、图书室、接待室。办公设备较为齐全,成为武夷文化研究员之家。

武夷文化研究院走过的30年路程不平坦,更不平凡。新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造中国现代文明,武夷文化研究院更加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中共武夷学院党委原书记、武夷文化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