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琅岐朱子祠修葺杂记
何 强
2014年,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对朱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本人受民进省委委托,牵头开展了有关这方面课题的调研工作。调研组除了沿着朱子在福建的足迹走了一遍之外,还到了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等地调研,对朱子文化的价值以及新时代传承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调研思考成果作为主报告,与九地市民进组织提交的各地对朱子文化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一并提交上级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对朱子文化有关资料的深入研读思考,形成了万字长文《活态视野下的朱子文化传承与利用》,文章分别被省委宣传部《文化调查》、福建师大《海峡文化研究》以及《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全文刊发。本人也由此对朱熹、朱子理学以及我省朱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作为时任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我认真参与了有关朱子文化的保护传承议案的研究和修改,并对当时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朱子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之一与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并列表述提出了修改意见。我认为,朱子文化不是我省某种地域文化,而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谈朱子文化,要从思想文化意识角度认识理解,修改意见得到了采纳。之后,我提出建议,南平市提交的《南平朱子文化保护条例》草案,应当改为《南平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也得到了采纳。其间,我应邀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武夷学院等地,与听众交流我对我省朱子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看法。还在民进省委会的支持下,将自己对朱子文化的讲解内容录制成了微视频。
在寻访研究朱子文化遗存过程中,我也接触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州马尾琅岐岛的朱子祠以及与朱子有关的信息,并花费了一些心力,有效促进了闽江口这一难得的最大的朱子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有关琅岐朱子祠修葺杂记琅岐朱子祠地处琅岐岛九龙山支脉罗钟山峡谷罗溪之畔。古代朱子祠也是莘莘学子读书会文之所,因此,琅岐朱子祠的另外一个称呼是罗溪书院(也称罗峰书院)。
朱子祠始建具体年月不详。但据记载,院内曾有六方(现留有两方残碑)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朱子祠的书院碑记,其中有一方碑记是道光戊方、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内阁中书浩勒房所撰。文曰:“闽东南滨海所谓海滨邹鲁也,而琅琦一乡,大海之支,其人士尤敦崇古道守。子朱子之学,旧有紫阳祠,在竹浦罗溪。嘉庆壬申,里人以旧祠湫隘,鸠集卜吉,沫建于龙溪。越三载甲戌告竣,祠坐癸酉丑未,与龙山虎峤拱秀争奇,信人文之奥区也……”还有一方碑记是本岛吴庄村举人、泉州府教谕林家美所撰,记载重修紫阳祠有关事宜。林家美是从朱子祠书院走出的举人,晚年退归故里,热心教育,在岛上倡导重教兴学,时为重修朱子祠书院牵头人,并捐献了一根硕大的杉木抬梁。至今,其芳名还刻记在这根抬梁上。
因读书的人多,书院内的文昌阁曾被扩建为双层楼阁。在通廊的前半部建有厨房膳厅,作为书院配套设施。书院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序,枋梁举折,平水、勾滴、雕刻、灰塑、彩绘,为不可多得的清代儒学遗迹和历史建筑。
随着时间流逝与时代变迁,琅岐朱子祠也面临着将要倒塌的厄运。2016年春节期间,我邀请文物专家专门对琅岐岛朱子祠进行了实地探访。面对岌岌可危的历史遗存,专家们提出了尽快修复的意见。随即,我以人大代表建议方式,提交了尽快修复琅岐朱子祠的意见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省文物局从当年的朱子文化专项资金中拨付50万元给予支持,福州市、马尾区随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要求琅岐经济区、镇政府,全力以赴加快抢救性修缮工作,并做好修缮后的活化利用。
经过3年多的努力,2020年9月,朱子祠整修工作初步完成,并被确定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对如何开展活化利用,我建议琅岐镇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建议。11月29日,座谈会在朱子祠小广场上举行,来自省市区的有关专家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他在武夷山朱熹园的讲话,为朱子祠如何开展工作、展现作为指明了方向,我也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举行重修后的朱子祠的揭牌仪式。4月10日,修葺后的琅岐朱子祠重新开放,同时加挂了罗溪书院牌匾。牌匾由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揭牌仪式后,福建省闽学研究会顾问、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为罗溪书院作开馆第一讲。我也做了一首七律《贺朱文公祠挂罗溪书院匾》以示庆贺。
闽水汤汤歌不歇,几多风物与时新。
故园千载有清景,书院当年出达人。
朱子何曾留榻影,青衿但见咏山春。
罗溪步月论今古,启卷考亭皆上宾。
朱子祠对公众开放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举办了400多场活动,参与人数达上万人次,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罗溪书院也成了海峡两岸书院联盟的重要单位之一,成了福州阅读联盟单位,琅岐朱子祠展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朱子文化的功能初步实现。
朱子祠作为一座书院,历史上走出不少人才。如明礼部尚书陈文肃、户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马董廷钦、户部主事兼兵科给事中董养河、陕西副使董谦吉等,有诗曰:“尝闻九龙下,聚书成大富,亦有千里归,锦衣如白昼。”特别是古代书院有一副长联,为清代学子所作,共180字,展现了琅岐岛优美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廿余里琅山,收来眼底。登高凭眺,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腾石鼓,西耸金牌,北拥沙坡,南联矶岛,骚人硕士昔吟胜迹诗篇。揽五虎九龙,衬将起鹤礁猿屿;更排鳌翔凤,早相衔象岭狮峦。莫辜负卤田芳稻,远溆长芦,麦陇青瓜,著畦秾李;
千百年往事,注到心头。把卷流连,叹碌碌星霜易迈。想唐辟海陬,宋稠芦宇,明标宦绩,清振科名,贵胄善宗几易缥缃世业。即使节台星,只剩有断碑残碣;尽黄堂鸟府,悉付诸蔓草荒烟。仅赢得竹浦耕歌,墩峰樵唱,荻江渔火,罗阁书声。
罗阁书声,指的就是罗溪书院的书声,作为琅岐古代著名十景之一,今天可以说是得以重现了,自己为此出了点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海峡新华发行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