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新姿激活力 旧城改造惠民生
庄永章
春去秋来,年华似水。
闽清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县城,经历了沧桑的岁月,时代的烙印,带着浓厚的历史积淀,焕发新姿、激扬活力、绽放魅力、演绎新生。
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
闽清原属侯官县,唐贞元间(公元785年-805年),观察使王翃析侯官县西乡十个里置梅溪场,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闽王王审知升场为县,以梅溪与闽江交汇,江水浊而溪水清,定名为闽清县。又因前代县治沿溪多种梅花,后人遂将梅作为县的象征,故闽清县简称为“梅”,县城也取名“梅城”。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城乡街道都很狭窄,路面多铺河卵石,且店屋矮小简陋,木头结构,环境污秽,长期无大改观。当时,闽清流传着“小小十字街,几间豆腐铺,街头打喷嚏,街尾听得见”的民谣,正所谓“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在当地盛传开来。
旧城区商店原均集结在十字直街和横街(即今解放大街东段和南大街)。由于地势低洼,常受洪水浸淹,特别是每年小满、芒种、夏至期间,梅溪大水淹到了街道,木结构的店铺即浮出水面,因此城关一条街道就叫做浮楼街。木结构店屋高仅7米,左右无间隔,街道狭窄,加上缺乏防火设备,历史上时有火灾发生。1942年10月9日晚,一场大火把十字街所有商店及周围民房化为灰烬。灾后,国民党政府成立新市区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垫高并拓宽街道,重建商店。重建工程于1943年底竣工,共建店屋105间,旧城区面貌为之一新。
1949年8月15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闽清二都(今云龙乡)攻进县城,从此闽清迎来了解放。20世纪50年代后,闽清县人民政府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致力于城乡建设,设立县级城建管理机构,进行规划布局。县城梅城和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普遍拓宽街道或建设新街,部分新街已铺水泥路面,设下水道,装置路灯,并改善了给水供电条件。城乡居民居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住宅不少由老式瓦房变为新式楼房。
闽清县旧城区范围狭小,东起旧第一码头,西至天儒中学,南至盘谷岩,北至娘奶庙,面积仅1.8平方公里。1958年,新辟今解放大街中段400米新道路,街旁统一修建3层以上砖木或混合结构的建筑物。1970年以后,经过不断扩建和改建,这段街道楼房林立,成了闽清当时最为繁荣的商贸地段。1984年2月,闽清县城梅城镇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城区范围扩大为总面积7.5平方公里。小小闽清县终于迎来大的变化。
旧城改造的三次蜕变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闽清县的社会经济建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闽清县城关的旧城改造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中来,历届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十分重视旧城改造规划和实施。旧城改造时至今日,可以说有三次比较大的变化,每次的变化都为闽清县人民群众带来了利益。笔者在闽清采访中,所接触到的老百姓都异口同声地说,闽清旧城改造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福祉。
闽清江滨生态公园
2003年,闽清县在城关梅溪南岸建设防洪堤,为梅城人民彻底改变水害建起一座防护堤坝,深受百姓赞赏。
2006年,闽清县在旧城区繁华的解放大街中段改造建设华侨城项目,该项目采取的是原拆原安置的原则。华侨城的成片改造为闽清的旧城改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成为梅城市区的一个亮点。时至今日,华侨城的宏大建筑体量及在闽清县城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也可说是闽清旧城改造中的第一次蜕变。
有了华侨城改造建设的成功经验,闽清县在接下来的旧城改造规划、实施过程中更是思路清晰、理念超前、布局优先。2008年的阳光城改造建设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阳光城项目位于解放大街西段,整个征迁的单位多、范围广。单位采取货币补偿,民屋以集中安置方式做得非常成功。阳光城项目的推进,为闽清的旧城改造增添了又一宏大建筑体量,也给闽清城关带来了第二次蜕变。
以闽清天行新区为代表的开发建设堪称旧城改造的第三次蜕变。天行新区地处城区中心腹地,东临县人民政府,西北侧邻颇具灵性的梅溪,南侧紧靠主要商业主干道解放大街。天行新区地块闽清一中整体搬迁至梅溪镇上埔村重建,学校范围扩大了好几倍,闽清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也设立于此。天行新区总体开发建设是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大城关”战略,改造旧城区面貌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体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和体现人、自然、社会共融共存的设计理念。规划通过防洪堤的建设,整合现状地形,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现代化都市环境,打造集居住、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居住区。通过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地段解放大街的形象和商业价值,区内公共配套齐全,设置有公立幼儿园,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即“三中心”综合楼,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即“三馆”等公共设施。内有35米宽天行大街,沿梅溪有1.132公里的景观道和连接南北两岸的梅溪景观大桥,交通便利;沿梅溪设置了绿化景观带,自然风光极为优越。
天行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8.4万平方米。目前有诸多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有的已落成投用,为闽清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闽清县城关的旧城改造不但注意成片开发建设带来的集聚效应,还充分注意到环境的营造对城市的重要性。溪滨路景观工程起点与梅溪大桥衔接,终点与台山大桥相接,路线走向与梅溪防洪堤走向一致,全长2.3公里,分两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园林建筑、绿化种植、给排水工程、路灯工程、护栏工程等。设计在尽可能增加绿化空间的前提下,将闽清传统“礼”、“乐”文化作为底蕴,融入溪滨景观绿地之中,提升闽清城市品位,创建集闽清历史文化载体、市民休闲广场为一身的溪滨区域开放空间。
闽清县天行大桥位于闽清城区中心区域,是连接梅溪南北两岸的快捷通道。天行大桥桥长为110米,桥面宽度为16米,桥跨组合为30+50+30米。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箱梁,下部结构桥墩采用Y形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天行大桥的建设为梅溪北岸居民出行提供交通便利,促进梅溪北岸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天行新区开发建设的一大支撑。
大城关框架基本形成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施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区的有序拓展,各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逐渐得到完善和提升,特别是2014年9月28日通车的福银高速公路梅溪互通口开通,闽清正式进入福州半小时经济圈,城市集聚能力逐步凸显,闽清大城关的框架基本形成。闽清县相继出台了扶持商贸业、房地产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恒晟晶都步行街和溪口商贸街等新兴商业零售圈初步形成。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社会发达、人文底蕴深厚的新型大城关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宜居宜业、和谐温馨的居住感觉,更让人们享受多彩的精神空间。
闽清城关相继建成了梅溪大桥、梅城大桥、台山大桥、天行大桥和梅溪斜拉桥,这几座桥梁的建设,大大方便了梅溪南北两岸人们的出行,更为城市空间的拓展,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城区的环境生态建设,相继新建、改建、扩建台山公园、梅城森林公园、龙洲公园、溪滨公园、洋桃公园等。园区诸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建设,使公园成为闽清县城区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城关增添了不少亮丽的风景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洋桃公园,该园地处梅溪大桥,设置有儿童乐园区、革命烈士纪念休闲区、休闲步道区、湿地景观区。儿童乐园区以观赏湿地景观为主,设置儿童游乐设施,以休闲娱乐为主;革命烈士纪念休闲区在原有闽清县烈士陵园及敬老院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及提升,以休闲纪念教育为主;休闲步道区保留原有洋桃仙境及三仙宮庙宇,进行立面改造,设置生态停车场,并用林间游览小径串联各个节点及庙宇;南桥头湿地景观区以观赏春花秋叶及湿地景观为主,结合法制宣传,以法制宣传、科普教育及休闲观赏为主。洋桃公园不愧为利用原有的资源——闽清县烈士陵园,结合旧城成片改造,有机融入时代色彩的城市公园典范,它的建设为该片区增添了生机和秀色,笔者为之叫好。
闽清城关新建、改建、扩建的这些公园,提高了城市园林的占有率,为闽清积极开展创建福建省级生态县、园林县城、森林县城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是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执政为民、把握闽清科学发展、注重生态保护的重大举措。
构建一静一动的两支城市文脉
2011年闽清县十二届党代会产生了新一届中共闽清县委,陈铁晗书记到任,由于她此前担任三明市规划局局长,对城市的规划情有独钟,对闽清县规划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闽清县规划管理办公室,统一处理闽清规划方面的具体工作。
在闽清采风期间,陈铁晗书记在中央党校学习,特别要求县规划建设部门在江家良副县长的带领下到江苏、浙江一带考察,学习兄弟地区的先进经验。
从2011年开始,新一届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按照福建省、福州市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和城市战役重点项目建设,以“打造水墨闽清宜居环境,建设闽都特色美丽闽清”为主题,积极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梅城镇主街区三条干道(溪口商贸街、进城路,解放大街)立面改造装修项目全线展开。该项目按照外立面店面招牌改造装修整合,空调架统一规格,各种管线集中在广告牌后面,电缆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下地,同时要凸显每条街道人文和景观元素,精心打造一批精品商业街,形成展现人文底蕴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为提升闽清县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闽清县开展对梅溪北岸城区实验段进行立面改造和景观建设。实验段从县水利局集资楼至天行大桥,全长约0.8公里,改造立面面积近1.5万平方米,总体采用水墨江南的格调,并配合灯光夜景工程,与梅溪雍水坝相映成趣,格外壮观。实施梅溪北立面东段、闽清一中、闽清职专、县第一幼儿园、溪口商贸街等重要城市节点的夜景灯光工程,为闽清城关整体夜景工程再提高一个档次。
龙洲垱田园风光改造一期工程总体完成,与天行大桥相连的步行栈道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区一、二期防洪堤外侧休闲自行车道工程已按时动建,目前已完成疏散口、外侧栏杆和花池修建,县委大楼后侧段已完成外业钻探,正进行承载力实验,预计2015年初动建,五一节前全面建成。推进城区自行车道建设,给城区居民提供休闲设施,并为建成新旧城自行车专用道做好准备。这项利民举措的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为之叫好。
闽清县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帆告诉笔者:一座城市的建设很难做到立竿见影,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往往在快速造城运动中被颠覆,尤其是历史的文脉及其文化。在闽清旧城改造中,尊重闽清的自然山水,历史文脉,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古城地理的保存。因此,提出构建一静一动两支城市文脉。静即横贯城关的梅溪,通过溪流域的建设、两岸亲水空间的打造以及田园风光等节点的营造,构建水墨江南的亲水城市空间。动即解放大街、南北大街、进城路、商贸街是展示旧城新貌的主要载体,是体现小城市繁华现代、活力有序的平台,在城市风貌方面,提炼出原有闽清特色的建设文化和符号,在城市改造中加以应用。不仅要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打造,更通过“每周一Pa”,“每日一拍”等聚合及微信平台,推广经营城市理念,让闽清人更热爱自己家乡,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中。
山虽不高却得水而活,水虽不深却得林而美,林虽不奇却得城而郁,城虽不广却得山而秀。山、水、林、城在此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喧嚣的城镇中显得更加清新淡雅、别具一格,这就是闽清留给笔者的深刻印象。
“和谐征迁”助力城区转型提速
征地拆迁,被称为新时期天下“第一难”。而作为闽清县旧城改造的核心部门,闽清县旧城改造拆迁建设指挥部打了一个漂亮仗,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这一切来源于他们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营造旧城改造拆迁建设是为了共建美丽闽清的良好氛围,这里有他们共同的努力。
闽清县副县长江家良亲自挂帅旧城改造拆迁建设指挥部,担任总指挥。旧城改造征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旧城改造拆迁建设指挥部在延续“一个办公室,四架马车”的架构体系,依托县住建局、梅城镇、县国土局、城投公司四个部门,调整指挥部人员配置,抽调充实相关部门业务力量,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把工作分解落实到人,积极推进旧城片区征迁安置工作。十几年来,闽清县旧城改造拆迁建设指挥部围绕城市转型,举全县之力,以惠民为根本,推动和谐拆迁,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城关面貌日新月异。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回到闽清连声赞叹:家乡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着实令人惊叹!
闽清县“和谐征迁”的方式方法值得借鉴。大力提倡“协议征迁”。被征迁对象按一比一进行安置,旧房换新房,装修方面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偿,为征迁对象发放过渡费,用政府补助的过渡费能租到比较满意的房屋,对于高龄人员即采取过渡板房、公共房模式。安置模式以货币补偿、现房安置、期房分配等方式,满足被迁户多元的需求,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问题,对杂物间的解决也做到尽量人性化操作,予以适当补偿,大部分群众对此都比较满意。对满天要价,不配合征迁的钉子户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不辞千辛万苦,始终奋战在征迁工作第一线,千言万语挨家挨户沟通,讲政策,解难题,倾听百姓心声,千方百计、设身处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坚持深入一线、摸清情况,敢于直面矛盾困难,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通过一次次为居民们算“经济帐”,算“幸福帐”,他们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居民,纷纷表示积极配合的征迁工作,改造一片,群众受益一片。
古邑新姿激活力,旧城改造惠民生。32万闽清人民在中共闽清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闽清》;图片来源于闽清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