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23: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记林炳熙

 

马照南

 

 

大江东去,大浪淘沙。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人与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但如同雷锋、孔繁森、谷文昌等一心为了人民、祖国建设事业不畏牺牲、拼命奋斗、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会也不该被忘却。林炳熙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年过去了,大家谈到他、读到他的事迹,还是那么栩栩如生,令人感动不已。

在这次采访中,我又见到张旭村、韩鸣、何才镔几位林炳熙当年的领导、同事,也是林炳熙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大家深情地回忆当年的情形,述说林炳熙生前感人的点点滴滴。

林炳熙,福州台江人,家住台江透龙街89号。1947年出生的林炳熙,自幼受严格家教和深厚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刚毅、厚道、谦和、好学的良好性格。1965年,他考入南京工学院土木系路桥专业。1970年毕业后先后在江西省煤炭局地质队、江西省煤炭设计院工作。1981年调回福州后,先后任福州市地热管理处基建组长、市整治西湖领导小组景观办主任、市道路修建指挥部指挥、市建委城建处主任、计划科科长。1993年起担任长乐国际机场建设总公司场道工程部经理。

大家回忆起林炳熙牺牲前的最后日子。1995年8月23日,他冒着酷热的三伏暑天,日夜兼程出差郑州、武汉、上海考察机场。为了节省经费,他坐公交,住没有空调的低档旅社,途中已经中暑,回来又冒着高烧赶写考察报告。之后两天,继续支撑着极度虚弱、发着高烧的病体,在42摄氏度以上的机场跑道上检查工程质量。9月1日,他已无法正常排尿,9月2日上午还坚持接待国家民航局领导。下午,看着脸色发青、嘴唇乌黑的林炳熙,机场领导硬把他塞入车子送回福州。终因治疗太迟导致脑水肿,抢救无效,当晚就永远地走了。他的殉职在长乐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在福州市引起很大的震撼!前去慰问、探望的人群一批又一批,数百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人们被他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含泪为他送别。他的同事们都带着敬佩、惋惜的心情说:“他是被工作累死的!”

林炳熙对工作极端负责,是一个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的人。何长镔是林炳熙的同学、同事。他说,熟悉林炳熙的同志都知道,他身体壮实,是“工作狂”。无论组织分配什么工作,被调到什么岗位上,任务多么艰巨,工作条件多么艰苦,他都没有二话,坚决服从。在他参加工作的25年里,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累积加班加点时间长达20年。他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有时连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他在江西12年,在福州工作14年,都是一心一意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福州具体指挥协调修建了15条公路、两座立交桥和已经成型的长乐国际机场跑道、停机坪等。在他指挥的几十项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设中,他都认真谋划、有条不紊,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展速度。他既当领导,又当员工,脏活重活险活,样样身先士卒。为了探明路基情况,他冒险蹚过泥塘;为了检验工程质量,他那一米七五的大块头一猫腰钻进又脏又臭的下水道;为了落实工程进度,他始终在工地一线。参加工作25年,他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分子、积极分子。

林炳熙是一个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人。他是公认的路桥专家,掌握着精湛的路桥建设技术,具有精打细算和出色的管理才能。经他参与修订、改进技术方案而节约的工程款和施工管理费就多达3400多万元。他还将规定可以提成作为奖金的节省的管理费全部上交。每次评定职称、分配住房,他都一让再让。为了给国家省钱,他节约是出了名的。不仅出差坐公交车,不舍得住有空调的酒店,而且机场指挥部的办公用品,他也买最便宜的。连指挥部的牌子,也是他自己找来一块旧模板刨光后做成的。他对自己的生活近于苛刻,但每次向灾区捐钱,他总是捐上两份。“家徒四壁,两袖清风”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去世,他一家还住在长年失修、极其简陋的老房子里。

林炳熙是一个与时俱进、酷爱学习的人。林炳熙精通业务,文笔也好,通晓多门外语,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他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程质量把关严格。工作中需要什么新知识,他就努力学习什么知识。他学习业务知识废寝忘食,攻读外语孜孜不倦,写的读书笔记达300多万字。为了保证路基不好的路面不下沉,他采用了“吸泥棒冲法”,并获得了成功。为了修好工业路,福州第一次采用大管径施工。在地下水较浅的软土地基上,他摸索出一套符合福州地层特点的“井点施工法”,确保了工程质量。他总说,他怕不能完成交给他的重任,有愧于党和人民。直到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嘴里仍在念叨工地和施工作业。

林炳熙是一个一身正气、简朴清廉的人。时任市建委团委书记韩鸣说,林炳熙廉洁奉公的精神感人至深。在他的任期内,经手签发的工程款高达9亿元,曾经使用过40多个工程队,但没有一个工程队是与他沾亲带故的。他不收红包,不收礼品,不吃请,不参加任何施工单位邀请的娱乐活动。林炳熙在任福州道路修建指挥部指挥时,为了节省开支,他舍不得买一件好衣服。一件蓝色大衣一穿三十年。他一生唯一穿过的一套西装,是他当工人的妻子用工作服改制的。自己家连儿子参加音乐比赛的几千元路费都凑不齐。一次,一个包工头带着一大堆礼品找到了林炳熙的家,这个包工头立刻感觉出,今天他找错了对象,这个家和这个家的主人所拥有的权力相比,太不协调了。低矮的房屋,破旧的家具,唯一值钱的,只有那满满的两柜子书。最后,这个包工头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还是带着对人民公仆由衷的敬意走了。林炳熙因为没有钱,连单位发的月饼都不肯让妻儿享用,而把它作为礼品送给了自己的白发亲娘。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红着眼圈帮着年届古稀的老父亲在坑洼的路面上推车。儿子考上重点中学,他买不起奖品,只给了儿子一个与父亲下盘棋的机会。他去世时,为他整理遗体时才发现,他身上穿的内衣内裤竟然补丁套着补丁。大家禁不住失声痛哭。难怪,在建工委号召向灾区捐献七成新以上的衣裤时,他竟然拿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

张旭村老同志回忆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林炳熙同志,亲自组织部署林炳熙事迹的宣传。在福州市委林炳熙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长篇讲话,号召全市人民向他学习。为追寻英模的足迹,习近平同志责成《福州晚报》派出两位记者前往林炳熙工作过的江西采访,写出7000余字的长篇通讯《他从红土地上走来——追记林炳熙在江西的事迹》。习近平同志为《人民的好公仆——林炳熙》一书作了“像林炳熙同志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题词。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还一直挂念着林炳熙家属。2000年2月6日,大年正月初二,他来到林炳熙同志的家,关切地询问林炳熙爱人和孩子的生活情况。他说,林炳熙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在今后的建设高潮中,要继续弘扬他那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林炳熙同志。省人民政府为他追授“五一劳动奖章”,省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委发出向林炳熙同志学习的通知,组织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林炳熙家属,高度评价林炳熙同志。

我当年参与了林炳熙宣传。按照宣传计划,我们与省委组织部一起组织“林炳熙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省巡回报告、编辑出版《人民的好公仆——林炳熙》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们走进林炳熙,走进他的工作和生活,深深地为他的英雄事迹、崇高精神境界所感动。报告团成员含泪一遍遍修改稿子,一次次试讲。我们还尝试让深入采访林炳熙的女记者刘琳作为报告团成员,从记者角度介绍英雄人物。

省委召开了“林炳熙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全场座无虚席。林炳熙的英雄事迹又一次震撼了大家的心灵,灵魂深处再一次受到洗涤,听众席里不时传来阵阵抽泣,直到报告会结束,许多人的眼睛里还闪着晶莹的泪花。他们说,这是多年来最感人的报告。

林炳熙生前工作过的江西省也开展了学习林炳熙的活动。中央和闽、赣等媒体大量宣传林炳熙事迹。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短剧《生命之路》。2009年,高中二年级政治课本也载入林炳熙的事迹。

林炳熙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事,却都是旁人难以做到的。他用金子般的心,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树立了一个人民公仆的先进典型,铺就了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他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雷锋、孔繁森、谷文昌精神的延续。

二十年过去。福州已经建设成现代化的美丽城市,长乐国际机场银燕高飞,联通世界。这,正是林炳熙等一代建设者为之拼命奋斗的目标。林炳熙是时代的楷模,是树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在采访中,许多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希望林炳熙精神能世代相传,希望在林炳熙的故乡,在他为之奋斗牺牲的长乐机场竖立一座塑像,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缅怀林炳熙,“像林炳熙同志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