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00: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青芝石刻读林森

 

林思翔

 

 

福建人特别是福州人,对林森非常熟悉。他是闽侯人,是中华民国参议院首任院长,担任国府主席长达12年;一生倾心于民主革命,继承中山先生遗志,维护国家统一,领导抗日战争。他去世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去唁电:“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林森心性恬淡,乐居山水,对连江青芝山情有独钟。青芝山地处闽江口,因峰峦峻峭,岩怪洞奇,又名“百洞山”。山上有108景,步移景换,鬼斧神工。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连江人董应举开荒拓胜。1922年11月,林森就任福建省省长,可仅三个月,迫于多方压力,为避免争端,自行辞去省长职务。此时,连江琯头人林焕章盛情邀请林森到青芝山聚叙、散心,林森欣然接受老朋友邀请,径自上山。林森被青芝山美丽风光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青芝山。此后,他在青芝山建起了啸余庐别墅,作为居住之所;还在山上筑藏骨塔、修青芝寺、奉白玉佛,植树造林,晚年自号“青芝老人”。更为难得的是,在青芝山上留下了多幅珍贵的抒发情感的摩崖石刻,折射出他对青芝山的炽热情愫。

林森的别墅建在视野开阔的山洞边,为两层楼房,楼后面附属部分以岩为瓦,隐于洞中。林森自题“啸余庐”匾额悬于别墅正中。凭栏眺望,可见闽江与海口交集的宽阔水面,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别墅周边筑起石砌的半圈围墙,关起门来,自成一体,林森亲书楷书“常关”二字,镌刻于外墙门楣上。

“啸余庐”取自叶向高诗:“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闲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我已投林君早出,沧江未许恋渔矶。”诗句反映了叶向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他内心的宁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常关”二字,取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句,林森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和意欲隐居山野的心境。

啸余庐西面二三十米处,有一由数块巨石交叠形成的石洞,洞不大,仅容二三人,洞口只有半人高,过往行人需折腰低头方可进洞通过,乃过往啸余庐的必经之地。石洞上镌刻林森亲书“不为米折腰”几个醒目大字如下图,过往行人见字后弯腰进洞而后躬身出洞。题刻字幅宽100厘米、高20厘米,字径高20厘米、宽18厘米,楷书、横刻。林森借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典故,抒发个人感受,又题在入洞折腰之处,情景相契,恰到好处,表达了“虽弯腰却不为米”的不俗不媚的高尚节操。

微信图片_20240602235527.jpg

林森很看重气节。在他的演讲和日记中,气节是讲得最多的一个词。林森一生追随孙中山,不遗余力弘扬孙中山及革命烈士精神,宣传孙中山“以人格救国”的理念。在抗战期间的1936年4月27日,他专门作了一次题为《救亡图存首应崇尚气节》的演讲,他说:“愈是在时穷势危的时候,愈要崇尚气节,励行忠义,头可断,身可杀,可是志不可屈……如果一个国家上下全不顾气节,全不顾操守,那么,不仅会亡国,且有灭种的忧虑。此种例证,历史上很多,想大家读过历史的人,都会见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国家贫弱不足忧,惟国民无气节,那才是一件最大可忧的事哩。”因此,“救亡图存首应崇尚气节”。

林森极力推崇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宣传他们身上的民族正气。他说,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已经激励了全国的心,已经使敌人有所顾忌,有所畏惧;文天祥浩然正气,真是充塞苍冥,凛冽万古;史可法城破被捕,不屈而死,其忠义之气,与宋朝的文天祥先后媲美。他说:“我们要复兴整个国家,要复兴整个民族,我们必须希望全国的同胞,大家都像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有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都有史可法与国同存亡的精神。” 

林森是这样说,也是努力这样做的。1919年3月,他在广州主持了盛况空前的黄花岗烈士公祭活动,亲撰祭文,还题联曰:“拼一死,救众生,遗恨在黄泉,碧草当香犹怒发;创共和,摧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他四处奔波,花费大量心血督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后来,无论是1932年初的“淞沪抗战”,还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林森都以极大的热忱、坚定的立场、毫不含糊的态度投入到抗战救国大业中,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题刻“不为米折腰”,正是这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精神的反映。

青芝山的木鱼岩上,还镌刻着林森题写的“晚归”二字。字幅高40厘米,宽100厘米,字径宽40厘米,楷书,横刻。这是1933年他回闽与十九路军和谈时所题。此次回闽20多天时间里,他曾回故乡凤港村看望乡亲,在村里讲话中他强调,要“使乡村教育普及”,并说:“地大不足为宝,人众不足为特,唯道德与学问,为立身立国之根本。”听说省立福州乡村师范学校正准备觅地迁移,他遂向省府当局请求将其迁到尚干,还带头认捐1000元(这所学校演变成现在的闽侯第二中学)。后到青芝山的别墅住了十来天才离开,路经宁德还顺便游览了三都澳。是年林森已65岁。书写“晚归”二字,是否也包含林森对归隐恨晚,于家乡关心不够之歉疚心理呢?

青芝山水源甚缺,林森曾与觉非和尚及好友林焕章等人遍搜岩壑寻找泉水,先后找到三泉。林森亲自命名并亲笔题书“泽泉”“濂泉”“勺泉”,分别镌刻在泉旁的岩石上。这些泉水清冽甘醇,至今仍在使用。题刻也反映了林森乐山乐水的情趣,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百姓情怀。

青芝山因林森的故事而增色不少,而林森在青芝山留下的摩崖石刻,也让我们走近林森,读了一回“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林公。

本文原载于《福州晚报202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