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从 吴 村 来
罗小成
北宋末年,宋朝廷腐败黑暗,党争激烈,军事废弛,民生凋敝,但仍有一股清流之风在朝野间浩荡,这股清风源自以吴执中与陈朝老为代表的闽北大地。
吴执中,松溪县渭田镇吴村人,北宋景祐元年(1043)出生,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刚直不阿,是一代敢于弹劾权贵的刚正名臣。他从不趋炎附势,宁可在州县做了30多年地方官,直到绍圣年间,60多岁时才入朝,先后任兵部库部司、吏部右司郎中。大观元年(1107),他升为兵部侍郎,大观二年(1108)任御史中丞。吴执中在地方及各部司任职多年,熟知官场种种腐败现象,初任御史,便上疏弹劾内侍省、大理寺、开封府等部司官员贪赃枉法,冒功领赏等行为。反对当时推行的“入粟补官法” 及“轻赐予以蠹邦用,捐爵禄以市私恩”的弊政。他针对当时任命官员,多靠私交推荐的弊端,他奏请对这些官员严格甄核,按德才以定去留,执中所奏均被徽宗采纳并被提升为礼部尚书。
吴执中不但弹劾权贵、抨击弊政,而且对徽宗皇帝的奢侈扰民行为也敢直言谏阻。徽宗爱好园林和奇花异石,命人到江南搜罗珍玩,用漕船运送到东京(今开封),称“花石纲”。官吏乘机大肆勒索,弄得江南一带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吴执中上疏极力谏阻,促使徽宗下诏停征。徽宗违反祖制任用外戚郑居中为同知枢密院事,吴执中上疏谏阻陈述其弊,徽宗退还奏章,执中仍据理力争,要求收回成命,以正纲纪。徽宗对执中的谏言也有所顾忌,以后每有需求,必先告诫左右“毋令吴某知”。
陈朝老,政和县石屯镇石门村人,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出生,宋哲宗元符六年(1100)为太学生,官至左仆射。他为人刚直,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金兵南掠,溃卒作乱,再加以农民起义,战火连年,当时大部分由官学培养出来的读书人累于功名,见利忘义。而陈朝老、陈东、邓肃等一批士人深明大义,挺身而出。大观三年(1109)六月,陈朝老上书直谏,批评徽宗自即位以米, 五次任命的宰相均为祸国殃民之人。陈朝老上书指出:“陛下知蔡京之奸,解其相印,天下之人鼓舞,有若更生。陛下即位于兹,凡五俞相矣。有若韩忠彦之庸懦,曾布之赃污,赵挺之之蠹愚,蔡京之跋扈,多见其不胜任也。”
渭田镇吴村合景
宋宣和七年(1125)钦宗受内禅即位,陈朝老又与太学生陈东上书痛骂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梁思成、朱勔等六人为“六贼臣”,历数蔡京等恶十四事,直斥曰:渎上帝、罔君父、结奥援、轻爵禄、广费用、变法度、妄制作、喜导谀、钳台谏、炽亲党、长奔党、崇释老、穷土木、矜远路。乞投畀远方,以御魑魅。其书出,士人争相传写,以为实录。陈朝老等人的行为激怒皇帝赵构等人,建炎元年(1127)农历八月二十五日,陈朝老被贬道州(今湖南道县),在那儿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后建炎改元,陈朝老才被赦回到故乡政和县石门村。南宋绍兴年间, 高宗念其贤名,曾先后三降特诏,征召陈朝老入朝。陈朝老看到当时奸相秦桧把持朝中大权,坚辞不就。世人重其气节,尊称陈朝老为“三诏先生”。
吴执中与陈朝老是同朝为官的老乡,喝着闽江源头水,在松政同一块土地长大,两人年龄悬殊,相差34岁,但他们亦师亦友,以忠君爱国为己任的人生信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的正义法则。他们个人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吴执中在《陈三诏像赞》写道:“躯干似长源之昂藏,形骸似文洲之矍铄。面似东坡,而无东坡之才学。老似莆阳,而无莆阳之好爵。生于小坤,老于高宅。寄兹虚静以复万物之并作。小冠氅衣真矍仙,南极一星光烁烁。前有吞气龟,后有独舞鹤。披襟曳杖以逍遥,绿水青山映池阁。颜回坐忘,扬雄寂寞。君其肖似者乎?自道观之,相去何若。”这段描述陈朝老的画像赞词,充分表达了吴执中对同乡晚生陈朝老的高度肯定与赞许。而陈朝老对朝中元老吴执中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勇于直谏,更是敬仰有加。
吴执中与陈朝老的高尚气节受一代大儒朱熹的尊崇与景仰。朱熹在松溪湛卢山讲学时,亲自到吴执中故居拜访,题下一首诗《尚书执中公显谟阁侍制像赞》:“平生矢志自刚方,不恤身家爱庙堂。谏奉能耸九重悟,追封侍制姓名香。”这是对吴执中最中肯、最到位的评价。吴执中一辈子刚正方直,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也要忠君爱国,他规谏进奉的决心和能力震悟天地,震悟朝廷,尽管生前几经沉浮,但死后也得到朝廷认可,追复官职,名留青史。宋绍熙元年(1190)三月,61岁的朱熹启程赴漳州任知州前,带其弟子到政和为其祖父祖母展墓。由于对陈朝老的景仰,他特带得意弟子蔡元定等人到石门村瞻仰陈朝老祠堂,站在陈朝老遗像前注视良久后,行三鞠躬,以示敬意。此时,蔡元定见陈公的遗像随口说“公之骨相严稜,宜其不享富贵”,朱熹听后大为不快,当即厉声批评他说:“富贵何如?名节香至哉!” 表达了朱子对陈朝老爱民忠君,刚正直言,不畏权贵品格的崇敬之情。
吴执中与陈朝老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铭刻在松政人民心中,世世代代在松政土地上传扬。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骤雨初歇,寒风凛冽。数千倭寇杀气腾腾而来,包围了政和县城,并在熊山顶上居高临下,安营扎寨。倭寇一方面以鸟铳密集轮番向政和守军轰击,另一方面以诱导形式劝政和守军投降。当时,政和人口只有两万人左右,县城仅三千人。城内能拿起武器的成年男子只有三四百人,加之招募来的四方村民,不足千人。政和城关虽可以据守,但城墙长6000多米, 高不足3米,东西狭长,易攻难守。知县周尚友、县丞徐九经不畏强敌。周尚友披挂上阵,登城督战,身先士卒。全县军民同仇敌忾,坚壁以守,多次击退了倭寇的猛烈进攻。倭寇久攻不下县城,一再发出通牒:尔县拒南国巡海船主大王,将一股而诛之, 寸草不留;一边伐木造云梯云车等攻城器械。县城每次出现垂破之际,周尚友、徐九经就亲自率领敢死队前去救援,重创倭寇。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粮尽援绝,城被攻陷。倭寇进城后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周尚友、徐九经为国英勇捐躯,全城抗击倭寇将士壮烈牺牲。
同年农历十二月底,倭寇逼临松溪城。在倭寇队伍的最前面,押着政和二童子,在城墙下威逼利诱松溪县城打开城门,二童子视死如归,惨遭屠杀。松溪县令王宾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他听从污吏陈旦好言,派人下书求和。这个书生气十足的县令以为给一点钱财就能打发走这群野心勃勃的强盗,然而信使捎回来的消息却是责限松溪人在次年元月初八之前,献交白银两万两、良马二百匹,如果延期,破城之后必将城中老幼斩尽杀绝。在倭寇的眼里一弹丸之地,不必费多大劲便能唾手可得。自古受湛卢之剑气锤毓的松溪人民,岂畏强暴!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令松溪人大怒。危在旦夕时刻,以生员陈椿、范茂先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顶踵为家乡卫灾捍患”,激昂陈词于县衙, 说服县令王宾发下了“献议和者斩”的军令,并推举陈椿佐理兵务严阵以待。王县令率领全体官员以及几十名兵丁登上堞楼城壕,查巡八门六炮台,部署兵力迎战,松溪民众枕戈待旦。不久,倭寇兵临城墙下,气势汹汹,八门城墙负载着全城万人的悲愤与怆然。松城守军在陈椿的谋划下,夜出奇兵袭扰敌营,暗设强弩杀伤敌人。孤城碧血41天,松溪军民誓死抗击外来侵略者惊天地,张德、陈应娘、叶氏、范惠女和一百多人壮烈牺牲。
巨口古民居(朱建斌 摄)
政和、松溪一衣带水,结下深厚友谊。重温政和训导林树坚的《政和二童子歌》,热情歌颂政松两县人民不惧敌人,抗击倭寇的英雄壮举可歌可泣,在松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千百年来,人们始终不会忘记先贤给予的精神力量与动力。在吴村,人们景仰吴执中的品德与气节, 解囊捐建吴执中纪念堂,为先贤树碑立传,为后人树立传承。行走在吴村村巷,观赏着吴执中之父当年亲手栽下的千年古樟树, 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带着浓郁的香气,那是一股人间正气。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