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0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晓岳



 

王晓岳

 

 

 

民国前后,风云激荡,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袁世凯为剪除异己,在民国二年(1913年)三四月间,先后杀害了两位国之栋梁,一位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宋教仁,一位是为革命军攻占南京立下第一功的林述庆。

1913年3月,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欲循法国“内阁责任制”的惯例,以党首身份前往北京组阁,期冀用立宪手段“驾驭袁世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承想,一心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岂能善罢甘休。1913年3月20日夜,年方31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枪声破灭了“中国宪政之父”的幻想。

此时,林述庆已是袁世凯的一位幕僚,当闻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领袖宋教仁被刺的消息后,拍案而起,愤激道:“此仇不报,非大丈夫也!”誓言回江南召旧部反袁。此话为袁世凯所闻。1913年4月10日,袁谴心腹、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邀请林述庆独赴家宴,暗置鸩酒,将年仅32岁的林述庆毒毙。林述庆罹难与宋教仁遇刺,前后间隔只有20天。在袁世凯的眼中,他称帝的最大障碍虽是孙(孙中山)、宋(宋教仁)、黄(黄兴)、蔡(蔡锷)四人,但林述庆也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虽有“英雄莫问出处”一说,但“出处”往往是英雄人格秉性的源流,有时不得不说。

福州有座举世闻名的古镇——闽安镇,这里是林述庆的出生地。区区一镇,为何说举世闻名呢?

其一,闽安镇位于闽江入海口的北岸,与南岸的金刚腿(山名)形成一道雄奇险峻的天然门户,古称闽安门。闽安门之外是宽达1600米的闽江入海口,闽安门之内长达6公里的江面平均只有330米的宽度,因此说闽安镇是“枕居海门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的孙权,隋代大将杨素,晋代农民起义首领孙恩、卢循均是先攻占闽安镇,而后直取福州城;明嘉靖年间,倭寇4次攻打福州,均被歼于闽安门;清初14年间,郑成功数度攻占闽安镇,把此地作为抗清攻台的一处基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的主战场就在闽安门内外。闽安镇是腥风血雨的古战场。

其二,闽安地小庙大。沧海桑田,闽安现在是福州市马尾区下辖的一个建制村,而唐宋元明清五代均为海防重镇。唐宋两朝,闽安镇是封疆大吏巡检司衙门的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令正二品武官江夏侯周德兴在闽安设都指挥使司;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一品大员范绍祖在闽安镇设总兵府;清康熙年间,总兵府改称闽安协台衙门,统辖闽浙台三省,其军事权限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清代,闽安水师二品以上历任总兵、副将竟多达88人,闽安镇籍历史名人多达170人。闽安镇不愧藏龙卧虎之地。

其三,闽安镇西山界(俗称山边)驻有水师、陆营官兵及其眷属7000多人,闽安镇的江岸(俗称江边)住着疍民(对渔民的蔑称)7000余人。这两个数字容易理解,军事重镇自然兵多,出海捕鱼的渔家必居沿海,出海口处更是聚集之地。让人不解的是,闽安镇的村东(俗称村边),还有7000多客商常住。历史告诉我们,郑和七下西洋,部分船队有六次驻泊闽安,闽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清光绪七年二月初十(公元1881年4月8日),林述庆出生在闽安镇西山界军营眷区之中。其父林耀源是位炮长,马江海战时壮烈牺牲,那年林述庆才三岁。随着年龄渐长,军营中那种马革裹尸、赴死报国的氛围,以及将军们威风凛凛的形象时刻浸润着林述庆幼小的心灵,特别是马江先烈和父辈们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早让童年的林述庆刻苦铭心。有一次,他在营区与小伙伴们玩杀敌游戏,林述庆自称大将军,骑着竹马,挥着竹刀,喊着杀死坏蛋的口号,一马当先冲向“敌营”,那狠劲和气势让看热闹的一群官兵都吓了一跳,纷纷说,这小子有种,脑瓜子又灵,是当大将军的材料。林述庆的母亲也渴望小述庆日后能成英才,也懂得育儿必先求学的道理,无奈丈夫阵亡之后家道中落,只能让小述庆为一富家放牛。放牧时,小述庆时常趴在私塾学堂的窗台上偷偷听老师授课,久而久之,老师起了侧隐之心,破例免费收下这位穷学生。

十岁那年,林述庆读完了《四书》、《五经》。由于清政府腐败透顶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农村日益凋敝,林述庆家中生计愈发艰难,他只好辍学去卖烧饼。有一天,林述庆挑着烧饼路过闽安镇直街小巷,见一纨绔子弟调戏一位年轻姑娘,围观者甚众却无人出面阻止,林述庆却挺身而出,忿然喝道:“光天化日,竟敢如此放肆!”此时,林述庆还是个15岁的孩子,比起壮硕的纨绔子弟显得十分弱小。那纨绔子弟见坏他“好事”的竟然是个半大小子,更壮了贼胆,抡起巴掌把林述庆打得鼻口流血。这下激怒了林述庆,他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一头撞在纨绔子弟的软腹之上,把恶人撞翻在地。这真是横的遇上了不要命的。那恶人见这阵势也就怕了,捂着肚子落荒而逃。围观者这时才想起鼓掌叫好。这当是林述庆第一次把正义和无畏付诸实践。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促使林述庆产生了“扶清灭洋”的报国思想。他毅然投身军营。由于学习刻苦,睿智过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林述庆被选拔进福建武备学堂读书。林述庆自幼经常接触做海外贸易的客商,眼界开阔,思想开放,进得省城之前便接受了康梁变法思想。1901年,当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林述庆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了。是年,他与林森等创建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奠定了民主革命的信念。

 

 

1905年,林述庆从福建武备学堂毕业,任闽江口长门练营督导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述庆为策应武昌起义,是年11月8日率部攻占镇江,任镇江都督。短短6年,林述庆从一名基层军官成长为一方诸侯,就风云际遇来讲,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然而,就其外因来说,是他有幸结识了历史节点上的一个个关键性人物。

第一位关键人物是赵声(字伯先),他是林述庆的伯乐和引路人。在1911年之前,孙中山领导的以会党为主要力量的前8次起义都失败了,之后孙中山“将国内军事重任畀诸伯先”,赵伯先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和黄兴领导的武昌起义改由新军为主要力量。新军原本是清廷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王牌部队,在赵伯先等革命志士的策动下,逐渐转变为推翻满清政府的主力军。这是赵伯先卓越的历史贡献。赵伯先作为新军的一位杰出革命思想传播者和军事指挥员,从江苏到广州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优秀的中下级军官,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革命人才群体,其骨干包括在辛亥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林述庆、李竟成、冷遹、柏文蔚等。

林述庆在闽安镇干了不到一年,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赴江宁(今南京)投奔新军第九镇统制、原福建武备学堂总办徐绍桢。这是他革命征途上拜识的又一位关键人物。徐任命林述庆为第17协33标三营管带,有幸成为第33标统带赵伯先的直属部下。他参加了赵伯先组织的秘密革命活动,准备设立革命机关,因事泄未成。在徐绍桢的庇护下,赵伯先辞职脱逃,林述庆调任34标2营管带,后又改任18协36标一营管带,驻扎江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由赵伯先介绍,林述庆加入同盟会。徐赵二人为林述庆的成长和发展构筑了一个个阶梯。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赵伯先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与黄兴领导的武昌起义先后爆发,徐绍桢趁机把林述庆的36标调往镇江与35标会合,扼住南京的门户。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黄兴在武昌正策划新军第八镇起义,林述庆正在策动位于长江下游的新军第九镇起义。不同的是,第九镇各级军官中从上到下都散布着革命党人,在林述庆的组织下,第九镇已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而第八镇的军官中几乎没有革命力量,这也是日后武昌起义遭受重挫的一个重要原因。徐绍桢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已是深恶痛绝,在林述庆的劝说下,有心反清,但又前怕狼后怕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徐绍桢的第九镇司令部驻守南京。南京是明代和太平天国的国都,是江南的心脏。清政府对徐绍桢已有狐疑,所以在南京设有重兵。这里不但有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南提督后被称为“辫帅”的张勋,还有统领南京八旗、地位在总督、提督之上的江宁将军铁良。这“三座大山”不仅把徐绍桢盯死,而且再三逼迫他清除第九镇内革命党人。革命前夕,暗潮涌动,徐绍桢决心难下,两头为难。

辛亥革命前夕,宋教仁、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亲任总务干事,这是长江中下游新军起义的总指挥部。1911年7月,林述庆赶赴上海,拜会了他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宋教仁、陈其美。宋教仁对林述庆颇为赏识,命他为镇江起义总指挥,并命李竟成、杨邦彦协助林述庆组织策动新军起义。李竟成是赵伯先的同窗好友,参加过黄花岗起义。杨邦彦在南京二江师范任教时与镇江同乡赵伯先结为好友,后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杨邦彦被推举为镇江城厢自治会议长,在镇江有较大影响。日后,李、杨二位成为林述庆的左膀右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杭州光复,11月5日苏州光复。这种摧枯拉朽般的革命烈火对镇江的光复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时镇江军心民心均已倾向革命党人。11月8日,镇江起义。然而,11月7日,镇江城内的所有商户都在门前挂起了标志镇江光复的白旗,这对驻守镇江的爱新觉罗·载穆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载穆,时年61岁,论辈分是当时皇上的叔叔。他原在山西任守尉,1911年春,被调往风雨飘摇的镇江,升任副都统。载穆握有驻防旗兵4个营,炮兵1个营,还有巡防营,水师营等1万余人,而镇江附近已被林述庆控制的新军35、36标及34标二营,总共才3000余人。载穆已将山炮、机关炮架到了城墙上,对准了城外的新军。在这种形势下,起义新军若采取强攻战术,必然遭到重大损失。林述庆认为破江宁需“攻心为上”。他一方面让响应起义的巡防营闭塞西门、北门,让起义军集中于京岘山准备主攻东门、南门,炮台瞄准载穆的副都统衙门,造成兵临城下之势;一方面派李竟成、杨邦彦分头对载穆守备炮台的千人巡防营、千人水师营、炮兵营、徐淮巡防营做策反工作,成功地孤立了只有2000多人的驻防旗营。与此同时,林述庆派杨邦彦进城劝降载穆。杨邦彦进城后找来商会、商团领导吴兆恩、于立三等人商量,并于11月8日4时在城厢自治公所召开特别会议,邀请载穆参加。

会上,杨邦彦详细分析了东南一带烈火燎原的革命形势,以及载穆的驻防营已被孤立的现实,力劝载穆投降。载穆心情复杂,讨价还价。11月8日晨光曦微之时,林述庆见城内还未有消息传来,便以镇江军政府名义向载穆发出最后通牒。载穆见大势已去,遂接受投降。

11月8日中午,镇江城门大开,李竟成率队先行入城,收缴旗营武器和道、府、县衙大印。下午1时,林述庆率起义军分三路,浩浩荡荡的开进镇江城里。百姓们闻讯纷纷涌到街头,燃放鞭炮,欢庆镇江和平光复。

11月8日,农历立冬日,封建帝制在镇江200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11月10日,武昌起义一个月后,镇江军政府在旧道台衙门设立,林述庆被推为都督。

11月8日晚,即镇江光复的当天,林述庆就接到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关于“立即向周围地区扩展光复范围”的电令。林述庆速派李竟成率徐宝山水师营渡江此上,占领扬州,成立了扬州军政分政府,并传檄光复泰州、东台、兴化等扬州属下2州6县。11月15日,又应淮阴、淮安士绅之请,组成镇军支队占领两淮之地,使镇江的革命势力遍及苏北大地。

镇江光复后,林述庆又派人游说镇江之上的清军水师起义,“镜清”“楚观”等14艘军舰官兵投向起义军。林述庆的镇军迅速扩张为1.5万人。

 

 

镇江光复前夕,宋教仁、陈其美已策划组建“江浙联军”,最初请徐绍桢任总司令,徐迟迟未作应允。后拟命林述庆任总司令,待攻克镇江后便直取江宁。那时,张人骏怀疑徐绍桢有异心,故意扶持张勋的江防营,奏请朝廷,募集巡防营12个,“补足”江防营。这样一来,南京城的旧军就有1.5万之众。张人骏还拉下脸来,威逼徐绍桢第九镇司令部迁往离南京65华里的秫陵关,将原驻扎在江北浦口的江防营调进了南京城。徐绍桢手下将士难忍这口恶气,要求突入南京,但徐绍桢仍然犹豫不决,是张勋在关键时刻推了他一把:11月4日,张勋派2名满族军官以求见为名行刺徐绍桢,却未得逞。忍无可忍徐绍桢终于决定起义,并自任“江浙联军总司令”。林述庆认为徐绍桢是“墙头草”,又抢了他江浙联军总司令的位置,嫌隙因此而起。

此时徐绍桢的第九镇弹药匮乏。刚从武昌赶来的革命特使、前第九镇马标排长苏良斌和徐绍桢商议,先截留宋教仁由上海调给林述庆部的弹药。之后,苏良斌潜入南京城中,联络清军巡防营、江防营中革命党人为内应。11月7日,苏良斌提前在南京城头发出起义信号,待第九镇匆忙开拔,赶到南京雨花台时,城里的革命党人已经死的死、逃的逃。城中江防营巡防营的清军呐喊着杀出城来,敌强我弱,又缺乏后援,第九镇一路溃逃至镇江。

因徐绍桢截留镇军弹药一事,林述庆怒气未消,紧闭城门,不让败军入城避险,并宣称“徐绍桢没脸见我”。这下惊动了宋教仁、陈其美等革命党首脑,他们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此刻武汉三镇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败之关键,徐绍桢既已起义,就必须信任和拥护他。

11月11日,宋教仁、陈其美以沪军都督府的名义,推荐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并号召各路革命军向镇江集结。短短10多天,浙军、苏军、沪军、粤军,加上第九镇残部,徐绍桢掌握了江南革命军1.4万将士。

徐绍桢对革命党的信任十分感激,11月25日,他在镇江洋务局宣誓就职,发起进攻南京之役。

是时,清提督张勋担负江宁(南京)防务,所部为清军劲旅,械精饷足,据守坚城,徐绍桢指挥的江浙联军从11月26日到11月30日,进攻屡屡受挫,陈其美便把胜算的筹码压在了林述庆的身上。

12月26日,镇军共组成3个陆军支队、1个海军支队参加攻打南京的战斗。镇军兵强马壮,人数已超过江浙联军,主攻方向也是南京守军的命门——天堡城。林述庆率两个支队在长江南岸沿沪宁铁路西进,李竟成率江北支队直取六合、浦口,从北面切断清军退路,海军则从江上配合作战。在11月30日攻取天堡城的决定性战斗中,浙军、沪军配合林述庆的镇军主攻,镇军“攀藤附葛,猛力冲锋,战斗激烈”。镇军营长杨韵珂等164位将士壮烈牺牲。30日凌晨,镇军连长季遇春率部首先登上城堡。随后,镇军大部队像一把尖刀撕开了清军的防线。清军一片混乱,逐渐丧失了战斗力。12月2日,林述庆率镇军首先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城。张勋率残兵败将弃城北逃徐州。

林述庆旋即宣布,自任江宁临时都督,颇有“先入咸阳者为王”的意味。12月2日,林述庆以江宁都督名义布告安民,并亲率部队及民众欢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下更加深了他与徐绍桢的矛盾。浙军也对林述庆的作为十分不满。

陈立夫在《追忆与回眸》一书中说,“1911年12月2日,其时汉口汉阳相继为清军攻陷。武汉三镇,革命形势岌岌可危。如不能及时光复南京,则辛亥革命能否顺利成功,殊难预料。所以当时评论南京光复之历史意义为‘挽武汉垂危之局,开南北统一之基’。”孙中山先生在回顾辛亥革命历程时盛赞“光复南京第一功臣”林述庆“有旋转乾坤之力”。

之后,林述庆与浙军矛盾日深,被迫率部离开南京,移师浦口和临淮关一线,江宁临时都督一职在宋教仁斡旋下由浙军统领程德全接任。

此时,革命军三路兵马汇集,准备北伐,攻打北京,并推举林述庆为北伐临淮总司令。清王朝一日数惊,宣统帝被迫退位。

清廷逊位后,林述庆赴江宁晋见孙中山,这是他结识的另一位革命党领袖。当时,孙中山正忙于和袁世凯协商“南北和议”,令北伐之军事行动随之暂停。林述庆极力反对南北和议,坚持北伐主张,他仍将部队向北推进,陈其美釜底抽薪,断绝了镇军的军费和军火供应,林述庆被迫率兵回到江宁、镇江一线。面对南京政府对于袁世凯的软弱退让和革命军内部的勾心斗角,林述庆心灰意冷,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他通电下野,解甲归田。在返乡途经上海时,他留在姑丈子翰处暂住,整理镇江起义以来的笔记,撰成《江左用兵记》一书,为后世留下辛亥革命的珍贵史料。

 


1912年初的一天,寒风卷着冷雨,林述庆携妇将雏返回闽安镇西山界。这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如今又回到了他革命生涯的原点,抚今追昔,感慨不已,挥笔题诗一首:“腊月酒中觅故居,前尘回首梦何如?幸从铁马余生返,红树青山且读书”。无奈林述庆非读书之人,放不下红尘乱世的纷扰。是时,沙俄策动外蒙古王公叛乱,林述庆欲促袁世凯出兵讨伐,乃北上京都,晋见袁世凯,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结识的第8位关键人物。初到北京,林述庆便被推选为各团体联合国防会副会长。袁世凯深知林述庆乃大将之才,今受排挤,生活艰辛,为笼络他,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后因林述庆不肯依附,暗中组织反袁,遭到袁党仇视,终遭毒手。

1913年4月,林述庆夫人陈慕志扶柩,由海军护送归葬于福建长乐筹岐山北麓。墓碑两侧石屏上镌刻着著名文学家林纾写的一首悼念林述庆的长诗,横屏上有民国元老林森行书林述庆生平事略。1986年,因福州市火力发电厂建设需要,征用了林述庆的墓地。是年5月16日,林述庆次子林宣南及诸亲属将遗骨移葬在闽安镇棋盘山麓溪头顶,林庆述终于落叶归根。

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它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打开了光明进步的闸门。林述庆是辛亥革命造就的一位大英雄,他是闽安镇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