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23: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观海亭上  海魂

——登泉山拜谒三朝海元老镇冰 

 

方友德

 


(-)

 

公元202593是一个应该载入史册的光辉日子

威震寰宇的大阅兵直播之后我止不住心潮澎湃从福州冶山春秋园,登50余级石阶来到这里的仁寿堂住着一位百岁长者三朝元老海军大帅萨镇冰

泉山上怪石嶙峋曲水流觴琴台云泉数十方摩崖石题乃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文人书法诗词记叙着古今士曾于此琴浮樽吟诗雅集

林林总总的石刻中有一块现代著名诗家陈衍的观海亭碑石亭已圮废二柱和一平台朝前远眺未见有沧海波涛只见一片高楼蜃市,车水马龙

时代更迭百年沧海已成桑田市井!

泉山之巔,有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名谓仁寿堂”。

图片1.png1.png

萨镇冰老人做了一辈子官,却没有置下任何家业1937年,年近80岁的萨老,告老还乡后依旧寄居亲人家中。儿子萨福均当时在南京交通部工作,听说福州汤门街有一幢房子要出让,价格3000元,觉得可作父亲栖身之所,就先汇来1300元,请父亲先与房主接洽,所差之款随后寄来。没有料到萨老收到这笔钱后,随手就赠送给贫苦的百姓,根本没有准备问舍置屋。

萨老80岁生日临近,他的老战友、老部属、海军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福州名士,集资为他在泉山建造“仁寿堂”,作为他晚年居所。1946年,88岁高龄的萨老终于住进仁寿堂,直到1952年病逝。他辞世后,儿子按照他的遗嘱,立即将“仁寿堂”捐给政府。省、市政府把“仁寿堂”辟为“萨镇冰故居”,展出萨老一生事绩,承载着新一代对萨老的怀念与铭记。

 

(二)

 

我满怀景仰地走进“萨镇冰故居”。在一楼展厅里向萨老脱帽敬礼,并认真地浏览一、二楼中每一幅图像,每一件遗存,沉浸在萨老波澜壮阔的一生中。

萨镇冰(1859·3·30—1952·4·10)出生于福州,蒙古族人。11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二期,学习驾驶天文等,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选送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回国后他投身北洋水师,经过多年大海淬砺,先后担任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还曾代理过北洋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黄海战役爆发。萨镇冰当时担任军校教习和岸上驻守,未直接参战。但是船政学堂的同窗好友邓世昌、刘步蟾、刘永升在战役中壮烈殉国,给他留下痛彻肺腑的创伤。同学、战友、学生、老乡,数以百计,一张张鲜活的脸庞,涌现在他的面前。萨镇冰老病复发,连连咳嗽,吐出鲜红的血。

1895年1月,日寇又大举进攻威海卫,准备全歼北洋水师,入侵辽东半岛,中日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海洋大战。

海军提督丁汝昌命萨镇冰率部据守日岛。这个小岛位于威海卫南端海口,是进入辽东的门户。

这天,在轮机长谢葆璋(谢冰心之父)扶持下,船长萨镇冰登上“康济”号舷梯,准备开赴日岛。他忽然听到码头上传来一声声熟悉的呼唤:

“依冰依冰,我来看你了!”一个女子挎着一个蓝花布包,气喘吁吁朝“康济”号跑来。啊,这正是他的爱妻陈怡!

大战在即,怎能让她上舰?萨镇冰大吼一声:“你来干什么?快回家去!”

“我来给你送药啊,叔叔让我赶来!”

萨镇冰忽然变得严厉而陌生:“你就当我已经死了!”回头命令身边亲兵撤掉登舰的舷梯,发出启航指令。

陈怡看到“康济”号缓缓地离岸,两膝一软,跪在码头上,双手掩面,泪水从指缝中汨汨流淌而下。

萨镇冰站在甲板上极目远眺他已经抱定此去不返的决心。风萧萧兮海水寒,他倒吸一口冷气,一股腥味又涌上喉头……

日岛面积仅有一个足球场大,不足一平方公里。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在这孤岛上,萨镇冰率领30余名水兵战士,操作8门火炮。面对日军25艘舰艇轮番猛轰,和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岸炮台夹击,弹药库被毁,炮台严重受损,他们英勇抵抗11天,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将士们冒着严寒,仍坚守阵地寸不让。深夜,丁汝昌派王登云驾驶鱼雷艇登上日岛,把衰弱的萨镇冰和几位幸存士兵运回刘公岛。

2月3日,威海陆地全被日军占领,刘公已成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日军劝降后,于2月11日饮殉国。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方完败告终。腐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

这个奇耻大辱像刀刻一样使萨镇冰心中时时作痛。他开始寻思什么是真正的救国济民之道。

 

(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水师残部都被革职遣返回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回家后,父母、妻子均已去世。朱紫坊故居门前,安泰小河依旧潺潺细流,有如爱妻陈怡曾对他轻声细语的呼唤“依冰、依冰,快看那水中的小鱼……”这时,他已潸然泪下,心中默着一首苏轼悼念亡妻悲切的宋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天为比翼鸟,在地为连理枝”。当年萨镇冰只有37岁,正是青壮风茂之年,但他暗立誓言,今后不论贫穷或富贵,不论当官或为民决不再续弦,单身终老。

1937年卢沟桥事变,萨镇冰对日寇野心早已洞悉如火。他拖着老迈之躯,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市以切身经历宣抗日救国真理。1940年在西安停留时,曾暗中出发前往延安,准备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事业。因为走漏风声,中途遭陕西省主席朱绍良拦截,送往重庆软禁,直至抗战胜利才放他回福州。

1949年8月,解放军向福建挺进。代总统李宗仁亲自到福州拜会萨镇冰,并转达老蒋希望他能迁居台湾。萨镇冰以年衰多病,愿落叶归根为由婉拒。李宗仁走后,萨镇冰公开发文拥护中共,并为迎接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萨镇冰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军委委员、华侨委委员和福建省政府委员等职。毛泽东主席邀请他参加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他以91岁最高龄长者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老人94岁高龄于泉山仁寿堂安然仙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发来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并高度评价他对中国海军建立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萨镇冰临终仍关心国事,叫人取来纸笔,用颤料的手写下一诗:

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

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

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

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他举行公祭。成千上万军民为他送行,最终葬在三山陵园“将军山”上,极尽哀荣之极。

 

(四)

 

故事原到结尾了,忽然出现奇迹。

原来我在展厅里,看到一幅照片:萨公身穿中山装,头戴绅士帽,骑在一匹黑马上,徜徉在仁寿堂旁的草坪上,照片上亲自题款:

    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

    老骥伏枥,九十岁的萨公,依然英姿焕发,志在千里!

    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北望中原泪沾巾,家祭勿忘告乃翁啊!

图片1.png2.png

    作者与观海亭

我急忙掏出手机,打开AI摄影模型拍摄下来,这时奇迹出现了,镜框里的萨公翻身下马,朝我走来,并且伸手和我紧紧相握。我连忙趋前问候:“前辈贵体无恙乎?”萨公应声答道:

“看了一天北京大阅兵实况直播,心情万分激动,正想找位知音开怀畅谈,君可乐意否?”

“晚生极为乐意!”我连忙应道。

为了不影响周围观众参观,我们相扶出门,来到观海亭上漫聊。

这时萨公忽然像小孩一样,呜呜哭了起来。我不解地问:“今天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喜的日子,前辈为何而哭啊?”

“我是喜极而泣啊!“

“我也是伤心而泣啊!

”今观受阅部队,戎装整肃,武器精良。海军方阵健儿,步伐铿锵,肤色黝黑,目光如炬,斗志昂扬,真乃中华好儿郎啊!我怎能不兴奋而哭呢?

当那抗日老兵方阵驶过,耄耋将士举手敬礼之时,我脑海里就浮上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和我康济上的兄弟们啊。

我为甲午海战死难的烈士战友,为我的至爱亲人伤心而哭啊!呜……呜……”

“怡怡,怡怡,我真对你不起,不想归来人天两隔,无处向你表达歉意

铁汉柔情,令人肝肠寸断。

面对嚎啕大哭的萨公,我连忙递上纸,为他拭擦泪痕,并且安慰他说:

“现在已经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前天我看到一个大好消息,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地穿过台湾海峡,进行三款先进的舰载飞机弹射起飞、降落的实试练。

“这三种先进飞机就曾在阅兵式飞越蓝天。它们是歼-15T重型轰炸机,歼-35稳身战斗机和警一600的预警侦察机。

福建号入列后,将和辽宁号、山东号三舰成军。铁甲劈破白浪,银鹰冲入九霄,取电磁之雷霆,成护国之神器。

接着我们还要建造更大更长更新的第五、第六艘核动力航母,为我国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向前迈进。

萨公饶有兴趣地听我介绍,不觉破涕为笑,手舞足蹈地说:“我真想到福建号去看看啊!”

“会有机会的!现在人工智能极为发达。福建号会欢迎你这位海军老帅前去参观指导的!”

“不敢当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我们相谈甚欢,不禁诗兴勃发。你一言我一句,吟成一诗:

三剑凌波出东方,劈开混沌耀八方。

铁甲森森镇海岳,银鹰凛慑天狼。

深蓝铸盾卫家园,远洋砺锋护通航。

百年屈辱终雪洗,万里海疆固金汤。

薪火相传志愈壮,赓续荣光路正长。

且看巨龙腾碧浪,永佑中华万世昌。

谈兴正浓,黄昏不知不觉已降临泉山。天边晚霞一片绯红。萨公依依不舍地说:“展览馆就要关门,保安兄弟也要下班,我该回去了!"我扶着萨公回去故居,目击他矫健地跨上老马,悄悄遁入墙上大镜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