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7: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威镇闽南  惠及万民

——陈元光开创漳州及其影响


楚  欣



  提起漳州,今天的人自然会想到圆山之下、九龙江畔的地方。不错,就是那座名闻国内外的水仙花之城。然而,如果时间上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最初的漳州并不在那里,而是在将军山下、漳江之滨的云霄。关于这个变迁,不仅许多外地人不了解,就是相当一部分本省人也不见得清楚,因此很值得介绍。

 

圣王开漳传千古

 

  历史告诉我们,开创漳州文明的是陈元光。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原籍河南固始。读者或许要问,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怎么会千里迢迢赴闽开创漳州呢?解释此事的原委,必须从当时这一带的社会状况说起。

  漳州,介于泉州与潮州之间,唐代初年,这里却是麻烦不断的地区。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不服朝廷管束,时常发生骚乱。为了一方的平安,总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达命令,让归德将军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兵进入福建平乱。当时随陈政南下的,有将领123员,府兵3600人,共87个姓。他们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镇抚兼施,所向披靡,终于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进驻于绥安故县云霄营地。为了安抚远离中原故土的南下将士,陈政指着营前的一条江对大伙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上党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将军这一说,原名“绥安”的溪流也就顺理成章地改称“漳江”。

  陈政率领大军入闽,名为平乱,实际上处处安民,因此甚得人心,社会很快就得到了稳定。接着,他主持这一地区的政务,披荆斩棘,为老百姓谋福祉。由于积劳成疾,仪凤二年(677年)将军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二岁,遗体葬于云霄当地的一座高山之麓。那山,从此以“将军山”驰名于世。

  陈政去世后,接力棒交到了陈元光手上。这位年轻人聪明早秀,十三岁就“领乡荐(乡试中举)第一”,让人刮目相看,而今临危受命,率领父亲留下的部队,驻守闽南漳江一带,更是克尽职守,勉力有加。其时,广东崖山流寇陈谦串联诸“蛮”兴风作浪,攻陷潮阳,守将告急,他亲自率兵,讨平叛逆。永隆二年(681年),南海边郡(广东地区)盗匪发生骚乱,他再次率兵入粤,与循州司马高王定配合,采取恩威并举的措施,予以平息。由于战功卓著,受到朝廷的嘉奖,官升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以《请建州县表》上奏朝廷。他据实反映当地的情况:“绥安地处七闽,境连百粤,可耕乃火田之余”,即闽南一带,刀耕火种,生产非常落后,且“职方(地方管理)久废,学校不兴”。为了人民的生活改善,社会的长治久安,他建议,“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垂拱二年(686年),女皇武则天下达《敕陈元光建州表》,首先肯定了陈元光的功绩,接着批示:“准尔屯营,建为治所”,“州曰漳州”(因州的所在地云霄西林村位于漳江之畔,故名)。

  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陈元光兼任刺史(“其岭南职事如故”),并晋升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那年,他刚刚三十而立,可谓风华正茂。

  领兵作战与治理一个地方,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不过相对而言,后者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可能更多,也更困难一些。对此,陈元光早有思想准备。他在上《漳州刺史谢表》时立下誓言,一定要做到“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他说到做到,任职期间,勤政为民,兢兢业业,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不幸的是,景云二年(711年),粤东流寇陈诚再次在潮州一带出没,并潜抵岳山,那时陈元光正在出巡途中,获讯后立即率轻骑前往讨伐,因中了埋伏,援军又未能及时赶到,这位受人拥戴的刺史终被贼兵所杀,时年仅五十五岁。唐睿宗李旦为此颁发诏文予以表彰,漳州老百姓“闻之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并将他的遗体就地葬于大峙原(今云霄县火田镇之葛布山)。后来,由于州治所在地的变化,陈元光陵墓也随之迁移。开元四年(716年)迁于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境内),贞元二年(786年),再移至龙溪(今芗城区浦南镇园坑村之石鼓山)。陈元光之后,他的子孙(陈珦、陈酆、陈咏、陈谟),又相继守漳一百多年。

  作为漳州历史与文明的开创者,陈元光的功绩彪炳千秋,泽及后代。当年,这位将门之子随父亲陈政入闽时,泉州与潮州之间的广大地区几乎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聚居这里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獠”,他们以山洞为家,狩猎为生,经常与农耕的汉人发生冲突。由于处在泉潮之间的空白地带,天高皇帝远,政府管不了,自然就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陈政入闽后,骚乱得到了平息,但落后状况还存在。陈元光接过父亲的班,他从过去社会动荡的事实中认识到,老百姓生活穷困是发生骚乱的根本原因。因此,当他所建议的设州一事获得批准之后,考虑最多的事便是如何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为此,他多方引进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鼓励农民种植水稻以及甘蔗、荔枝、龙眼、花卉等作物;他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商贸与手工业;他设置“唐化里”,作为安置少数民族的特殊行政区,并主张、鼓励“汉蛮通婚”,化解矛盾,增进彼此感情;他重教兴学,不断提高民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背山面海”、“几疑非人所居”的“蛇豸之区”,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都之一。

  看到这个可喜的变化,陈元光的“同事”、时任漳州别驾(副行政长官)的丁儒,写下《归闲二十韵》一诗加以赞美:“开天一岁暖,花发四时春。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锦苑来丹荔,清波出素鳞。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露,柑藏岭上珍。醉宜藷蔗沥,睡稳木棉茵。茉莉香篱落,榕荫浃里闉(古代瓮城的门)。”此诗大约写于漳州建置二十年左右。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到,这个初建之州,已经呈现粮丰果茂、人民生活富足的景象。

  陈元光不仅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良将,勤政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位感情丰富文学造诣颇深的诗人。作品流传于世的有五十几首,汇编为《龙湖集》。其中被《全唐诗》、《全唐诗外编》收录的就有七首。这些诗作,既有描写战斗场面或抒发胜负喜忧之情的,如《候夜行师七唱》(其七):“黄昏候夜到更阑,爆竹惊闻把剑看。士友同仇裘共蔽,丈夫努力饭加餐。星移物换鬓花白,月落参横烛泪干。怨女鸾孤来遶枕,征夫马健不离鞍。量弘宇宙无遗壤,令肃风霆欲裂山。义重同胞堪搏虎,身轻战甲不号寒。灰飞葭管阳初度,拍落梅花歌未残。歌啸未残胡虏却,东南取道夕长安。”也有反映平乱之后、修文偃武呈现良好气象的,如《修文语士民》:“庙算符天象,干旄格有苗。三军歌按堵,万骑驰鸣镳。虎岭顽民远,朝阳寇逆招。修文休众士,锡命自皇朝。莫篆天然石,惟吹洛下箫。声闻神起舞,气感海无妖。方叔猷元壮,相如赋未饶。成周放牛马,林野任逍遥。”情真意切,至今读来,依然让人为之感动。

 

人民世代祀将军

 

  陈元光开创漳州,带来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社会进步,福建也由“七闽”而成为“八闽”(最早称呼此名的是南宋的朱熹与王十朋)。可以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大,理应受到历史的尊重。然而,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陈元光的这个不朽业绩,无论是后晋刘昫所撰的《旧唐书》,还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都没有记载。宋景祐年间,到此任县令(时为漳浦县)的吕璹(晋江人)有感于此,写下了《陈将军祠》一诗。作者指出,“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弗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即官方的史籍没有把陈元光开漳的事迹写进去,显得不可理喻,幸亏这里的老百姓牢牢记住将军的功绩,并且虔诚地建庙敬祀,这才让他有机会被后世所认识,可见公道在于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敬祀陈元光的庙宇在漳州一带不断出现,但长时间内没有统一的庙号,直至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赐匾“威惠庙”之后,才纷纷启用这个名称,意即“威镇闽南,惠及万民”。南宋绍兴十三年,朝廷追封陈元光为“开漳州主圣王”,从此“开漳圣王”成为陈元光的代称。明清时期,由于闽南人过台湾乃至远渡海外,崇祀陈元光的庙宇便进一步遍及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据统计,台湾地区现有威惠庙(圣王庙)300多座。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信众回漳州各地寻根谒祖、续谱联谊的,络绎不绝。

  威惠庙的祖庭在云霄城关,始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原称“陈将军祠”,是为纪念陈政而建的。陈元光去世后,入祀该庙,并成为主神。他的神像据称是依传说而塑造,世代相沿。那么,传说中的陈元光形象究竟什么样呢?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有《忠毅文惠公小影赞》:说他“异表殊姿,人争快睹”,但没有具体的描述,因此后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到了宋仁宗年代,时任漳州判官的蔡襄曾慕名去过云霄敬祀陈元光的庙宇,留下《漳南十咏·陈将军庙》一诗,赞颂陈元光的“报国”之功。现存的威惠庙则为明代成化年间重建,近年加以修缮,仍保留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建筑风格,由照壁、门厅、天井、明廊与大殿组成,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殿敬祀陈元光夫妇及其父陈政夫妇,偏殿分别敬祀其祖母魏妈、儿子陈珦、女儿陈怀玉,以及一些部属。大厅石柱上的楹联写道:“漳水云山开万世衣冠文物;馨香俎豆报千秋伟绩丰功。”庙内还存有清代石刻楹联15对,以及重修碑记多方。

  除了威惠庙,云霄还有不少与陈元光有关的遗址。现仅举几处。其一,漳州古郡。漳州初建时,州治在今云霄县漳江边的西林村。当年秋天,新城完工,陈元光曾设宴款待修城的将士,并写下《漳州新城秋宴》一诗,称新城“地险行台壮,天清景幕新”。新城内的府衙是一座三开张建筑,由大堂、大埕、仪门及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列的耳室组成,右侧置狱司监房、经历司和更舍,左侧是内衙,其后还有花园。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这里的建筑多半只剩下残垣断壁,荒草萋萋,但漫步其间,依旧能让人想象出昔日的气派与繁忙的景况。西林村还有古城墙、古炮台、古渡口、古指挥台、古演兵坛、古粮仓等遗迹。

  其二,军陂。闽南人称水坝为陂。此陂在漳江中游火田溪,由一座拦河滚水坝和引水渠道所组成,处于竹树潭与珍珠坂两村之间,修建年代与漳州建置的时间差不多,为闽中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灌溉的功能。由于它是陈元光当年率领将士所修建的,故称“军陂”,也称“圣王陂”。原陂长120米,高5米,渠道4公里(清代曾重修,并立有碑石)。虽然其历史与灌溉的规模不及李冰的都江堰,但它对农业生产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积极的,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仍感激修建者陈元光的恩德。

  其三,燕翼宫。这是陈元光留下的惟一官邸,三进二院,建有护庑,占地约两亩。因燕翼宫亦称“王府”,所在的街道便叫“王府街”,两口水井也叫“王府井”。虽然这里的街与井不太为外人所知,但比起声名显赫的北京同名的街与井,历史要早得多。即当年漳州设立之后,陈元光奉诏在云霄本里建造府邸。“燕翼”之名则来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思是留下利民的好谋略,以保佑子孙后代。燕翼宫建成之时,陈元光曾写下《落成会咏》两首,对朝廷的隆恩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其一写道:“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筮宅(选择建宅处)龙鐘地,承恩燕翼宫。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无孤南国仰(指仰望之情),庶补圣皇功。”燕翼宫自唐代修建以来,几经兴废,多次重修。北宋熙宁年间重修时,加挂了“开漳祖庙”匾额,从此春秋祭拜,绵延不断。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1年。经过三年的精心设计与修缮,较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如今,这座千年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联谊、传承开漳圣王文化、弘扬开漳创业精神的重要基地。

  物换星移,岁月悠悠,陈元光开创漳州的历史已经整整一千三百三十年了。虽然州治先是由云霄迁至漳浦,继而落脚于今天的芗城。但云霄作为漳州的发祥地,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不少与陈元光有关的传说、故事流传于当地,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元光”命名的街道、路段、学校、碑林。这充分说明,人民对这位远去的将军不仅没有忘记,而且愈加珍惜他所遗下的精神财富。诚如明代翰林院编修、当地名贤林偕春(林太师公)的诗所赞颂的:“一自荆榛披血战,云霄王气至今传。”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云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