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山区致富带头人——陈振财
福建省尤溪山区有一位老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山民种油茶,并利用油茶壳为原料种出了高品质的“绿”香菇,为闽中山民探索出了一条致富路。他就是陈振财。
尤溪县老科协林业专委会会员、新阳镇农民陈振财,从2009年1月开始联合陈锡钦等4位油茶种植户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油茶专业合作社———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210多人,入社油茶林面积4000多亩。合作社在做好油茶农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给力;油茶种植户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由于经营得法,3年来全社科学新植油茶林900亩,改造老油茶林1300多亩,并研发生产了天然绿色食品山茶籽油。他们除了提取15%公积金与15%公益金外,还实行二次分红。仅新阳镇双鲤村的社员,从生果收购、榨油费用等环节中就受益8万多元。在他带动下, 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了23万亩,成了福建省油茶生产的第一大县、国家级油茶示范基地县。2011年,该县加工茶油150多万公斤,纯天然绿色茶籽油1公斤售价卖到了100元-120元。全县5万多油茶农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陈振财和他的伙伴们所注册的“朱子故里”纯天然农家茶籽油,行销四方,成了大中城市市场的抢手货,供不应求。
陈振财并不满足从种植油茶尝到的甜头,他还把目光聚焦到被人们视为垃圾的油茶壳上。
作为“中国油茶之乡”的尤溪县,年可收油茶果3.4万余吨,实现产值2.5亿元。与此相应的是,全县每年脱籽后的油茶壳也多达5000多吨。这些油茶壳要么当柴烧,要么当废料倒掉,既污染了空气又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的环境。对此,陈振财感到不安,开始琢磨着如何更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2010年底的一天,陈振财和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朋友李振范一起餐叙。当品尝到该县民间的菜肴“茶油蒸香菇”时,陈振财突发灵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利用废料油茶壳作为原料栽培香菇?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有多年食用菌生产经验的李振范也觉得,油茶壳的纤维硬度,一点也不比杂木差,就材质而言完全可以取代木和草生产香菇。于是,他们立即联手攻关。
然而,食用菌的生产方面的创新毕竟是一项有着较高科技含量的活,在攻关道路上,陈振财他们遇到重重难题。首先是菇袋容易霉烂,这一难关很快被他们攻克了。接着,是菇袋长出的香菇数寥落无几,看不到经济效益。面对这一难题,陈振财和李振范毫不气馁,决定走出去请教行家。他们走南闯北,多次专程到省、市乃至于湖南、江西、安徽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请求他们支招。在专家的热心指导下,他们调整了菌种的混合比调配度,终于克服了难关,并摸索出以油茶壳生产香菇的一整套技术流程与操作规范。
2011年,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利用油茶壳废料为原料栽培了20多亩、30多万袋的香菇,大获成功。这种香菇不仅产量高,味道鲜美,产值达100多万元,与过去用木屑相比,增收20万元。“变废为宝”,陈振财闯出了一条新路。
此外,陈振财还充分利用生产香菇后的油茶壳废料作为生产蔬菜的有机肥。循环利用,既节省化肥的施用又可长效地增强地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真可谓一举多得。
陈振财与李振范因此成了尤溪县科学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尖兵。2011年10月,瑞典家庭林主联合会考察团一行5人参观考察了益康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对油茶壳生产香菇给予很高评价。目前,陈振财等人一方面开始着手完善该项目的相关技术标准,为申报国家专利做准备;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大油茶壳香菇的生产规模。2012年,他们合作社再投入了10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形成日产2吨并具备周年供应鲜菇的能力,实现年产值600万元,并创造了60个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新的一年,陈振财将带动更多的山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