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冷静的头脑
王稼祥夫妇
都说,江南的雨是婉约的。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几乎每一位诗人词家,都曾见雨生情,借雨抒怀。
可是,我们到达泾县时,却遇到风狂雨骤,以至于雨中龟行的我们,差点迷路。当然,那天,已是深夜。
翌日一大早,打开窗户,还是烟水一色,雾绕城连。
完成了公务,返程路上,拐弯处,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王稼祥故居”五个字。
难得路过,机会难再,大家都说“去看看”。
说起王稼祥,时下不少人或许有些陌生。
我记住他,也只是读过党史,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记。
网络时代,查阅史料,易如反掌。
王稼祥故居
在林林总总的有关王稼祥的资料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写过的一篇怀念王稼祥的文章。
胡耀邦这篇文章,三言两语写他曾在王稼祥直接领导下工作,受过的诸多教益。而大幅篇章,写的是王稼祥在我们党的一些重要历史关头做过重大贡献的光辉业绩。
来到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前,风停雨歇。但我们还是有些失望,这座徽派建筑风格的纪念馆,“铁将军把门”,四周静寂得有点寒碜,倘若不是几只老母鸡从屋檐下“扑腾”出来觅食,竟没有一丝生机。
在纪念馆前拍了几张照片,也算是“到此一游”,但未免心有不甘。
回首张望,大门左边两三百米处,有一个小卖部,便移步前去。
里头三个人,年长的男人睡眼惺忪,问道:“买什么?”
我们说,什么也不买,只想参观纪念馆,不知要找谁。
他蔫蔫的,只说,走吧。他就是纪念馆的管理员,姓查。
门开了,一股霉味扑面而来。这也正常,暮春的江南,不要说物,人也会发霉的。
展馆的架构大同小异。王稼祥故居纪念馆没有多少特别之处。
出来后,又折进小卖部,准确地说,是纪念馆管理处。
想买几本介绍王稼祥事迹的书,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瞄了一眼,还真没有,有的只是当地的米糕等特产。
路上,回味王稼祥的一生,说不出有什么传奇之处。但我觉得,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着自己对党的赤胆忠心。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
胡耀邦纪念王稼祥的文章,虽惜墨如金,却非常准确全面地写出了王稼祥的性格特征。
在这些描写中,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段是:“作为我们党的一位卓越的革命家,稼祥同志在品德和性格方面,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他从不显露自己,从不向人谈论他的历史,连非常熟悉他的同志,也往往弄不清楚关键时期他对党的重大贡献。他从不计较别人对他领导的工作和对他个人的错误议论,甚至是恶意的歪曲和中伤……这近乎有点软弱。但他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和他所领导的同志,一贯要求严格,是非分明,这又是他的刚强的表现。无论个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兢兢业业,埋头工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他极少同别人聊天,谈话时也简明扼要。也许他接触同志太少是一个缺点,但他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用来看书、看材料和思考问题。”
因为善于学习与思考,在关键时刻,他总是有独到的见地:在遵义,他投给毛泽东“关键一票”;在延安,他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反对无谓的外援……但是,他从未恃功矜能,居功自傲。
胡耀邦说王稼祥极少同别人聊天,纪念馆里的一张照片就是有力佐证。
照片中,王稼祥背着手,眉头紧蹙,在延河边踽踽独行,若有所思。
照片下方有一段文字:夜晚的延安,常常也是灯火辉煌,歌声嘹亮,舞步翩翩。
王稼祥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喜欢热闹,只习惯挑灯夜读,伏案疾书,或踽踽独行,冥思苦想。
也或许如此,他才能保持冷静,不狂热急躁。
刚刚过去的一场雨,打湿了我寂寥的心,离开纪念馆时,难免有点悻悻。然而,想起王稼祥的性格种种,顿时释然。寂寥与冷静,不正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吗?是的,岁月的凉薄,又何须轻触?萧瑟的时光,又何须抚慰?
王稼祥故居内景
查济古镇。从桃花潭到此,要经过王稼祥故居。